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有负压条件下插入吸痰管适当深度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将吸痰管在有负压条件下插入气管插管套管,由外向内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套管长度后再延长1cm,再次由内向外边退出边转动吸痰管吸引。结果实验组吸痰后有效性与安全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吸痰管带负压插入气管插管套管长度再延长1cm吸痰可以达到有效的吸痰效果,同时降低吸痰引起的刺激性咳嗽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李鸥  周丽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62-4863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不能有效的咳嗽、咳痰,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为湿化、吸痰。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并可留取痰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吸痰通常是指吸除人工气道内的痰液,但完整的吸痰应包括吸除鼻腔和口腔内的分泌物。通过鼻腔吸痰时易引起疼痛、损伤鼻咽部黏膜,故吸痰时应动作轻柔,熟悉鼻咽部解剖,可于患者吸气相时插入吸痰管,尽量减少损伤。1吸痰管选择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塑料或防静电塑料吸痰管),也可用橡胶导尿管。吸痰管硬度应适中,过软易被负压吸扁而影响吸引,过硬则易损伤气管黏膜。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l/2,吸痰管过粗会影响患者通气,过细则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号~12号吸痰管为宜。吸痰管远端除了直开口之外还应有侧孔,以减少负压过大损伤黏膜。吸痰管长度应为40cm~50cm,太短不利于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吸痰时机: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痰液溢出或听到痰鸣音,患者烦躁不安,脉率和呼吸频率加快,应及时吸痰。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加,患者出现咳嗽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次性吸痰管直接与一次性吸引连接管(以下简称吸痰管、吸引连接管)连接备用在吸痰操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60套备用吸痰装置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法,对照组则按传统方法,将吸引连接管浸泡在84消毒液瓶内备用.对两组备用状态中的吸引连接管、吸痰管细菌培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备用状态中的吸引连接管管口细菌培养均为0,实验组吸痰管接口端和病人端细菌培养结果均为0.结论 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切实可行,安全快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吸引负压对小儿吸痰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吸痰的目的是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吸痰常用的吸引负压为成人300~400mmHg(40.0~53.3kPa),小儿〈300mmHg(40.0kPa),由于吸痰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吸引负压太大容易损伤口鼻腔粘膜,吸引负压太小,痰液吸不干净,达不到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通过对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吸引负压范围,既达到彻底吸净痰液又可减少患儿粘膜损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婴幼儿不同负压的吸痰效果。方法将264例患重症肺炎的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2例,采用的吸引负压为150mmHg;对照组132例,采用的吸引负压为100mmHg。观察两种吸痰负压的吸痰效果。结果观察组128例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喘憋等症状明显缓解,由痰液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明显减少,对照组69例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喘憋等症状也明显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69.625,P〈0.01)。观察组发生黏膜损伤3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Х^2=0.204,P〉0.05)。结论婴幼儿吸引负压设置为150mmHg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型密闭式吸痰器在小儿呼吸道感染取痰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由2根管加1个密闭储液器组成的改良一次性婴儿型吸痰管,前段为吸痰管与密闭储液器相连,后段由储液器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形成密闭回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10~15分钟,家长拍背5~10分钟。吸痰管闭合负压不超过100 mmHg,吸痰管插入深度由目测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再加2~3 cm。吸痰先用吸痰管刺激会厌部引起咳嗽,然后将吸痰管插入到气管。结果住院3~15天,平均住院(7.33±2.14)天。患儿吸痰留取标本成功实施102例。结论采用改良型密闭式吸痰器在患儿吸痰留取标本中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1):2907-2909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不同痰液黏稠度吸痰适宜的负压。方法:选取重症脑血管病不能自主排痰患者81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适时吸痰指征,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选择不同的吸引负压,测量每例患者负压下吸痰前1min血氧饱和度、吸痰后3min血氧饱和度、吸痰后5min血氧饱和度、痰液吸净时间、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工度痰液在13.3~16.0kPa、Ⅱ度痰液在24.o~26.7kPa、Ⅱ度痰液在33.3~37.2kPa负压吸引下,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痰液吸净时间在15-30s,且黏膜损伤小。结论:临床护理根据痰液黏稠度的不同选择适宜的负压吸引,保证吸痰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一次性负压硅胶吸痰管与普通带控头一次性吸痰管在人工气道管理中行气道内抽吸的效果。方法 将5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8例,采用一次性负压硅胶吸痰管;对照组22例,采用普通带控头一次性吸痰管。观察两种吸痰管吸引效果、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抽吸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气道黏膜损伤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一次性负压硅胶吸痰管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带控头一次性吸痰管,而且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痰在气管切开呛咳有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进行气管套管内吸痰,实验组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吸痰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呜音、呼吸困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前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后SpO: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吸痰后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鸣音、呼吸困难人数、3d后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钟娇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335-4335
目的观察一次性负压吸痰管在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肺部啰音及喉头痰鸣音较多的186例婴幼儿肺炎患儿均采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进行雾化后叩背吸痰的辅助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吸痰及时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肺部干湿啰音,186例患儿住院时间均缩短1d~2d。结论一次性负压吸痰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减少患儿肺部啰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吸痰为常见的护理操作。按常规我们用吸引导管连接吸痰管及进行吸痰,痰量的多少难以得到客观的数据,只能大概估算。我科为能准确得到痰液的量,观察痰液的性状,利用2.5 mL一次性注射器空筒在吸引管及吸痰管中间链接后进行吸痰。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使用方法将2.5 mL一次性注射器空筒乳头端衔接需要型号的痰管端,空筒尾部连接吸引器导管。  相似文献   

12.
气管内吸痰时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吸痰时存在的问题1.1 低氧血症 吸痰时可以带走氧气,吸引前、中、后不给高氧合,高充气作气管内吸引,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1.2 心律失常 文献研究表明:尽管给高氧合、高充气后吸痰仍可并发呼吸节律和心律失常等变化。这可能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或导管插入气管而刺激其接受器所致。大部分节律变化为窦性心律转为心动过速,最常见为房性早搏。1.3 气管壁损伤 吸痰管插入本身就可引起支气管壁损伤,吸痰管越粗、插入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负压越大,对支气管粘膜的损伤越严重。1.4 肺不张、支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血压的影响、呼吸道的刺激及吸痰效果。方法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由下向上和由上向下不同吸痰方式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由上向下吸痰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影响、呼吸道的刺激及吸痰效果明显优于由下向上吸痰方法,且吸痰间隔时间长,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将吸痰管以负压插入气管套管由上向下边吸引边顺时针旋转吸痰方法,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血压影响小,对呼吸道的刺激小,吸痰效果好,间隔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当感觉到有阻力时,再上提1cm;C组为标准吸痰法,即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后再延长1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前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B、C组吸痰前后有效性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吸痰前后安全性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小儿电动吸痰采集气管内痰标本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痰液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病因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1 ]。但小儿痰标本的采集往往比较困难 ,特别是气管内痰液的采集。笔者采用低负压电动吸痰法 ,成功采集了小儿气管内痰标本 5 2例 ,为下呼吸道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 5 4例为 2 0 0 0年 11~ 12月住院患儿 ,其中男36例 ,女 18例 ;<3岁 2 4例 ,3~ 6岁 15例 ,6~ 9岁 10例 ,9~14岁 5例。 5 4例均为肺炎患儿。1.2 方法1.2 .1 用物准备 电动吸痰器 1台、一次性吸痰管 2根 (内径 1.5 m m)、一次性手套 2副 ,清洁玻片、盖玻片各 2块。1.2…  相似文献   

16.
谢红霞 《中外医疗》2013,(24):55-56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后的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用传统的吸痰方法吸痰,即将吸痰管无负压的情况下缓慢插入气管深处,当到达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一边吸一边提起旋转退出。观察组从气管切开人口即开始吸引,边插边吸引,到达气管深部后上提1cm再缓慢边上提边吸引,直至痰液吸净,即至始至终都有负压。观察指标:①肺部感染;②spo2<90%(吸痰过程中);③黏膜损伤(吸痰时血痰或出血明显);④日吸痰次数。结果两组肺部感染、spo2<90%、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日吸痰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目前救治气管损伤急重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1].由于气管损伤患者的耗氧量增加,体力、免疫力下降,无效吸痰、侵袭性的治疗和护理,易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目前,临床多利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通过一次性吸痰管插入气道吸痰[2].通过临床护理观察,大部分患者在气管吸痰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如憋气、呛咳、心悸、烦躁、大汗,严重时可发生呼吸暂停.通过心电监护仪比较吸痰前后,患者多发生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为此,笔者对如何有效实施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欣  陈嘉 《吉林医学》2006,27(12):1556-1556
密闭式吸痰是指不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整个吸痰过程都在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带手套即可操作。大量临床资料证明,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使呼吸道管理更为科学、合理,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护人员及病人的健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5月 ̄2006年1月在我科室实行机械通气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0±5)岁。1.2材料:对照组采传统的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意大利Malli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2方法2.1使用方法:①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  相似文献   

19.
在脑血管意外的住院患者中许多中老年人因疾病的需要 ,往往被迫卧床休息。由于反应迟钝或昏迷 ,患者活动量减少 ,以及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减弱、肺功能低下等造成咳痰无力 ,不能将痰液自行排出 ,从而容易引起坠积性肺部感染。为更好地选择抗生素 ,常需痰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因患者不能自行将痰液从口腔咳出 ,这样 ,护士在留取痰液标本时 ,往往需用吸引器吸痰留取。因吸痰时负压吸引器压力大 ,痰液在管内停留时间短 ,难以留取足够的痰量做培养。在临床护理实践中 ,笔者采用一次性婴儿吸痰器可准确、简单地留取痰标本。现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ICU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病人吸痰效果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病人260例,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分为对照组(n=115)及观察组(n=145)。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吸痰情况及吸痰前后1 min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排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肺部啰音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吸出痰液中或吸痰管管壁有新鲜血液及吸痰时有痰液喷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与吸痰前1 min比较,吸痰后1 min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P < 0.05和P < 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 < 0.01);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降低(P < 0.05和P < 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 < 0.05)。与吸痰前1 min比较,吸痰后1 min对照组呼吸频率、吸气末呼吸道平台压、呼吸道峰压均明显增加(P < 0.01),潮气量明显降低(P < 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或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改善吸痰后病人血气指标,同时不影响病人呼吸功能,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