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文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诊的38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属于人类肠道病毒。近30年来EV71感染在亚太地区每2~3年暴发1次。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详尽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文中综述EV71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心肌炎和肺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省东莞地区儿童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归纳分析118例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病情评估、症状与体征、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并发症、治疗经过、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5岁婴幼儿(占90.68%),主要症状为皮疹(100%)、发热(82.20%)。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占53.39%),多有肢体抖动或惊跳(38.14%)。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重症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57.14%)较非重症者(38.18%)高。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短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愈111例(94.07%),好转5例(4.24%),自动出院2例(1.69%),死亡0例。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或惊跳。只要早期诊断,识别重症病例,合理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王明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370-372,388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m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同一属的病毒还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这类病毒通过在人体的消化道组织中侵袭与繁殖,后经过血液循环传播,而最终导致多种临床病征。EV71最初于1969年由Schmidt等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名9个月大的脑炎患儿的脑脊液中分离出,1972年定出血清型,并于1974年首次报道。其后,在全世界发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和很多致命性感染与EV71相关。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常见传染病。此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HFMD很少发生并发症,但由新肠道病毒71型(EV71)引发的HFMD多并发无菌性脑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危重症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23例危重症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0例均经病原学检测为71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液体复苏和硝酸甘油治疗。结论:危重症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并呼吸循环衰竭,抢救困难,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液体复苏和硝酸甘油治疗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手足口病4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及其引发的手足口病近年多暴发疫情,导致部分婴幼儿伤残甚至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10年5—10月我院收治EV71型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患儿47例,治疗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5—10月我院收治经肛拭子病原学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EV71)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EV71型HFMD患儿150例,根据《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3年版)》分为普通组100例、重症组50例,两组患儿年龄均为2~5岁;选择同年龄段的9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V71型HFMD患儿病程第3天及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数。重症组患儿按手足口病诊治指南规范治疗5 d后再次检测上述相关指标,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重症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数较对照组及普通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CD4+/CD8+比值低于普通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71型HFMD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可能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朱利华  张玲  郑吉善  许会卿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59-1059,1061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把握重症患儿的抢救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EV71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手足口病患儿大便肠道病毒检测EV71均阳性,其中96.67%(29/30)为5岁以下患儿。临床均以口腔黏膜疹、手足皮疹、发热为首要症状。其中66.67%(20/30)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四肢抖动、惊跳、嗜睡、呕吐,严重者表现为抽搐、偏瘫、昏迷。所有患儿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对于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早期应用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等疗效显著。结论宁波地区流行的EV71手足口病临床特点除发热、皮疹外,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对重症的抢救建议早期气管插管、降颅压、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米力农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血小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8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确诊为手足口病且大便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V71核糖核酸阳性的患儿77例,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指标分为普通组(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5例和重症组(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2例。检测血小板、淋巴细胞总数以及CD_3~+T、CD_4~+T、CD_8~+T、CD_4~+/CD_8~+、自然杀伤细胞(NK)、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重症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普通组[(347±101)×10~9/L比(273±87)×10~9/L;3.6(2.7,4.8)×10~9/L比2.9(1.9,3.5)×10~9/L];重症组患儿外周血CD_3~+T细胞、CD_8~+T细胞比例均低于普通组[(47.09±11.06)%比(56.42±11.59)%;22.96(19.77,28.65)%比30.67(22.15,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B细胞比例高于普通组[41.62(27.27,50.44)%比24.10~(21.17,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NK、CD_4~+T、CD_4~+/CD+8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7例手足口病患儿血小板计数与CD_3~+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475,P<0.05),与B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483,P<0.05)。结论血小板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血小板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0年EV71感染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和救治危重症病例积累资料。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年湖北省四地区6例手足口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死亡病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7~38个月,5/6的病例小于3岁。起病到确诊时间为1~2d,确诊至病情加重转院时间为1天,转诊后12小时内死亡4例。6例均表现为持续高热,手、足、口和肛周等部位疱疹,危重表现为脑炎和肺水肿。给与呼吸机支持,但最终均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结论EV71感染死亡病例主要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病情进展迅速,应及早给与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足量IVI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例感染EV71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分析2例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大脑及脑干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坏死及软化灶等,脑脊膜炎症明显;肺脏显著充血,主要为水肿和出血,肺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空肠及回肠部分区域肠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层、浆膜均坏死,细胞核消失,胞质及间质溶解,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及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坏死;心肌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水肿,心外膜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脾、肾、胰腺病理改变不明显。肠内容物及总肠道组织EV 71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EV 71病毒全基因共7414个碱基,该2株EV71均为C4亚型。结论危重型HFMD(EV 71感染)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严重的脑干脑炎、脑膜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C4亚型EV71感染的重症HFMD患儿肠道的损害亦极为显著,肠道功能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型和NK活性,并与正常人比较,以观察HCV感染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表达,采用LDH释放法测定NK活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NK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1,<0.01和<0.05),而CD8升高(P值<0.05);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CD4/CD8比值、NK活性进一步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利于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14.
EV71感染致儿童重症手足口病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V71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识别和有效治疗措施。方法我院为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对收治的3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和评价。结果最常见的症状神经系统是易惊和精神差、呼吸系统是呼吸增快和节律改变、心血管系统是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所有患儿均有发热。60%以上患儿血糖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5例重症除一例放弃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起病急、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危重症候并给予积极干预治疗至关重要。尽早上呼吸机、尽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有效控制脑水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适当扩容、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CD4,CD8,CD4/CD8,CD19诸项免疫指标与恶性实体瘤发生,发展及受化疗影响的关系。方法:用常规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受试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恶性实体瘤患才各项指标分析与正常人群比较,并按接受和未接受化疗与否进行异种人群比较,按化疗前后进行同种人群比较,按化疗后一般状况P,S,得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恶性实体瘤患者CD3,CD4,CD3/CD4/CD19均值低于正常,CD8高于正常,不同人群比较,接受化疗者CD3测得值低于正常值的百分率较之未接受化疗者或高,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同一患者群化疗前后比较,化疗后CD3,CD4的测得值低于正常值的在分率较之化疗前显著升高,其他各基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化疗后按P.S.得分分组,P.S.得分分组,P.S.得分大于等于3组群CD3,CD4测得值低于正常值的百分率较之P.S.得分小于等于2组群显著升高,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免疫功能可能与发病和病情进展有关,化疗可以同时杀灭免疫细胞,但个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与人体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APAAP法对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OKT_3 ̄+细胞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而OKT_4 ̄+、OKT_8 ̄+细胞及OKT_4/OKT_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结果还表明HBsAg阴性的丙肝患者细胞和OKT_4/OKT_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而OKT_8 ̄+细胞差别不显著。合并HBsAg阳性的丙肝患者OKT_4 ̄+、OKT_8 ̄+细胞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而OKT_4/OKT_8比值的差异则不显著,OKT_8 ̄+细胞还显著低于HBsAg阴性的丙肝患者。提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合并HBsAg阳性对OKT_8 ̄+细胞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手足口病(HFMD)患儿急性期和愈后的血清EV71型中和抗体变化。方法对安徽阜阳2008年4~8月因HFMD住院的患儿采集急性期和愈后1年血样,采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方法检测EV71型中和抗体滴度。结果共调查到急性期组患儿83人和愈后1年组患儿57人。对这些病例的血清中和试验研究发现:急性期组和愈后组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分别为96.4%和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84,P<0.05)。急性期组和愈后组抗-EV71中和抗体GMT值分别为388.3和5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7,P>0.05)。结论患儿愈后可以产生较高的抗-EV71中和抗体,且抗体可持续至少1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5例GBS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细胞百分率与CD4+/CD8+值进行测定。结果CBS患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增高,而cd3+、CD4+、CD1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异常免疫应答是GBS的重要发病机制,而CD4+/CD8+值异常可能是GBS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9.
用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检测了23例癌症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并用PWM 和LPS研究了4例癌症病人的淋巴细胞功能.结果发现癌症病人血中OKT_4~+细胞显著少于正常人,Leu—7~+细胞多于正常人,OKT_(?)~+细胞和HI_(?)~+细胞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癌症病人PWM 和LPS 诱导的淋巴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低于正常人.提示癌症病人存在T 辅助细胞数量与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