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简称主动脉夹层组)、同期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70例因胸痛住院的其他患者(胸痛组)的血浆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比较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均超过500μg/L,敏感性100%;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于存活患者(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主动脉夹层组、肺栓塞组和胸痛组分别为(3479.2±2200.0)μg/L、(1560.7±940.0)μg/L和(179.8±167.0)txg/L,三组比较P〈0.01,每两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平均浓度超过急性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26例急诊胸痛患者(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14例,肺栓塞32例,急性心肌梗死40例,非心源性胸痛40例)的血浆D-二聚体,同时检测其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并行WBC计数,并以20例慢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者作对照组。结果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及肺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对怀疑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与主动脉夹层组相匹配的非主动脉夹层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胱抑素C水平,比较两组间胱抑素C水平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比较胱抑素C及其他危险因素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3±0.59)mg/L∶(1.12±0.31)m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与主动脉夹层显著相关(OR=2.833,P〈0.01)。结论:胱抑素C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血尿酸浓度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进一步从临床生化角度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组为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6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体检健康者157名,排除合并主动脉夹层、痛风、严重肾功能不全等相关疾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入院时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分析、D-二聚体、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血糖等结果.分析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血尿酸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3.08±136.10) mmol/L vs.(312.5±85.61) mmol/L,P=0.03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31,95%CI:0.919~0.981,P=0.002).结论 新疆地区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可能为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68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VVH5000单位每日1次,皮下注射,10次为1个疗程。B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结果A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B组血浆D-二聚体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MVVH可使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降低,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血时间距发病2 h-72 h),计算GRACE 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所有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均<0.01),中危组与低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D-二聚体含量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 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GRACE评分越高,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及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行血尿酸、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尿酸、脑利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及血尿酸与脑利钠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尿酸、脑利钠肽明显高于对照组[(486.56±78.4)μg/ml比(320.12±82.24)μg/ml,(984.2±482.6)μg/nd比(26.1±5.2)μg/ml](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8±3.6)%比(55±4.5)%,P〈0.01)]。血尿酸及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701,P〈0.01;r=-0.695,P〈0.01),尿酸与脑钠肽呈正相关(r=0.807,P〈0.01)。结论高血尿酸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又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和血浆脑钠肽一样,可以反映心功能恶化程度。血尿酸及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3例,非高血压组43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浓度[(380±87)μ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32±90)μmol/L,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及脉压显著呈正相关(r=0.411、0.364,P0.01);与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及肱动脉收缩压(BSP)亦呈正相关(r=0.273、0.256,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1.3%比4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心动脉脉压、血尿酸浓度(OR=1.091、1.059、1.010,P0.05)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调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444例老年人群,检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酸(UA)等。结果与非MS组相比,MS组GGT、BMI、SBP、DBP、TG、ALT、UA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显著减低(P〈0.01);随着GGT四分位间距的递增,MS发生率、MS各组分(肥胖、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GGT与DBP、TG、ALT、uA、MS组分个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GT是M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OR=1.008,95%CI1.0001.024,P=0.046)。结论老年人群血清GGT水平与MS关系密切,其水平的升高能够反映MS的发生风险;在排除肝脏疾病以后GGT可以作为MS发生风险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62例NVAF住院患者,按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n=63)和无栓塞组(n=399),比较组间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栓塞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龄≥75岁者占比,血尿酸、hs- 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栓塞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hs- CRP呈显著正相关(r=0.787,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NVAF患者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05,95%CI1.02-1.17,P<0.05)。结论血清尿酸升高与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从中筛查出NAFLD患者462例,按年龄、性别配对的方法选取健康对照者462例,测量两组身高、体质量、血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等指标,t检验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病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随着体质量指数(OR=1.363,P0.01)、舒张压(OR=1.040,P0.01)、丙氨酸转氨酶(OR=1.038,P0.01)、三酰甘油(OR=1.399,P0.01)、空腹血糖(OR=1.865,P0.01)和尿酸(OR=1.006,P0.01)水平上升,NAFLD发生的风险增加;随着总胆红素水平升高,NAFLD的发生风险降低(OR=0.897,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将导致NAFL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2009—2012年间124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对照组为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及体重指数等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于我院体检者73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血尿酸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为(345.8±119.4)mmol/L和(311.1±66.0)mmol/L(P=-0.006)。主动脉夹层组尿酸水平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变的急慢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吸烟、合并高血压者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吸烟、无高血压患者;非马凡综合征诱发的主动脉夹层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马凡综合征合并主动脉夹层组患者,分别为(348.0±120.5)mmol/L和(280.1±56.6)mmol/L(P〈0.05)。结论血高尿酸水平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是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治疗的19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按年龄、性别、Stanford分型分析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年轻患者(〈60岁)左室舒张期内径(52.3.4±6.6VS49.2±6.6,P〈0.01)、白细胞计数(11.08±5,18VS8.96±4.72,P〈0.01)显著高于老年患者(≥60岁)。StanfordB型患者的舒张乐水平(80.2±17.0VS69.5±15.2.P〈0.01)和支架治疗率(24.8%VS0%,P〈0.01)显著高于A型患者;A型患者心率(84.0±15.4、’s75.3±15.2.P〈0.01),血白细胞计数(11.77±4.90VS9.85±5.14,P〈0.05),高敏CRP值(12.5±4.90VS9.64±5.35,P〈0.01)和外科手术治疗率(17.7%VS4.4%,P〈0.01)显著高于B型患者。男性患者BMI(25.8±3.16VS23.4±34.33,P〈0.01)、舒张压水平(78.1±17.4VS70.1±13.9,P〈0.05)及左室舒张期内径(52.1±6.23VS47.9±8.45,P〈0.01)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显著高于男性(63.3%VS39.5%,P〈0.05)。分型、性别与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同归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女性患者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OR4.387,95%CI1.47~13.03,P=0.008),而舒张压升高对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37,95%C10.901~0.975,P:0.00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分型、性别不同,其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年龄、分型、性别及舒张压水平是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女性、舒张压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 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 (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 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肾功能损伤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SUA男性〉417μmol/L(7.0mg/m1),女性〉357μmol/L(6.0mg/m1)1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2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eGFR值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血尿酸值、临床特点、血清肌酐、炎症因子和其他一些代谢相关变量;根据简化的MDRD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慢性肾脏疾病定义为eGFR〈60ml/(min·1.73m2)3个月以上,有或无肾脏损伤;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CKD患者占38.3%(82例)。eGFR与冠脉狭窄程度负相关(r=-0.536,P〈0.001);而CKD患者中血尿酸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26,P=0.001)。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SUA水平(OR=1.22,95%CI1.09~1.37,P〈0.001)、年龄(OR=1.11,95%CI1.10~1.14,P〈0.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OR=0.83,95%C10.79~0.85,P〈0.001)与高血压病史(OR=1.90,95%CI1.40~2.60,P〈0.001)。结论CKD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是促进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加重的重要因素,且在肾脏病的不同阶段均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的ACS患者80例作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急性期血清hs-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S组hs-CRP水平[AMI组(25.45±7.56)mg/L,uA组(14.54±4.55)mg/L]与对照组[(3.45±1.04)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AMI组:OR=1.54,P〈0.01;UA组:OR=1.46,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