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回顾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2±6.2)岁,平均身高(171.92±4.98)cm,平均体质量(77.50±8.43)kg,所有患者均无相关家族遗传病史,均有高血压病史,与第一次TEVAR术间隔时间平均34.4个月。支架"象鼻"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如漏口暴露清楚,可缝闭漏口;如置入支架裸区妨碍象鼻支架缝合,可剪除部分裸露部分金属支架或将置入支架取出;如漏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可将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缝闭,截断左锁骨下动脉,其远端与左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或8mm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至左腋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转流。于之前置入的支架内置入26~30mm Microport术中支架血管,覆盖内漏破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结果:12例支架"象鼻"术均为择期手术,其中7例患者漏口位置累及左锁骨下动脉,4例剪除置入支架金属裸区;1例将置入支架取出;3例术中支架血管近端吻合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8例吻合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4例同期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腋动脉转流术;1例患者因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右腋动脉转流术。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平均(5.92±1.14)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21.92±9.14)天,2例患者术后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胸骨哆开,行再次胸骨固定痊愈;1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经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所有患者术后内漏均消失,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均无复发。在术后随访期间,3例患者支架远端病变需再次处理,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支架感染、咯血、死亡。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2009年6月,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88(男237,女51)例,年龄21~79(平均51.2)岁。局部或全身麻醉,在 X线透视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应用多排CT等技术进行38个月(6~102月)的随访,观察假腔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物位置及形态、内脏动脉供血等情况,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全组患者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围术期死亡6例,分别为:腹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升主动脉逆行夹层1例、夹层破裂1例、心肌梗死1例及死亡原因不明1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5.3%,包括术后即刻内漏、发热、肾功能不全、切口感染、肺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截肢等。随访中共有7例死亡(2.4%),4例患者行二次TEVAR术后治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5年累积生存率达96%。结论: TEVAR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患者远期生存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支架植入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5~2019-05该院实施的32例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病历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出现少量Ⅰ型内漏。无死亡病例,无重大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随访6. 4~10. 5个月,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远端支架膨出,再次植入支架1枚后治愈。结论 主动脉夹层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评估、测量,可局麻下实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TEVAR治疗。通过改良腹股沟横切口或经皮穿刺代替纵切口,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1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2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3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6±7.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6%),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9%),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8%(55/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8%(23/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3%(4/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2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EVGE。术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行CT检查,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结果:3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主动脉EVGE,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破口均完全封闭,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随访1~72(18±16.9)个月,失访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体偏瘫1例,支架远端再次出现内膜撕裂口1例,Ⅰ型内漏3例,余24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传统开胸手术明显减少,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中心 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06月行腔内修复术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及近、远期疗效和严重并发症。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185例,女41例;年龄16~83(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 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 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 6例。术后随访3~60(12.64±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1.03)h,术中失血量(150±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32枚, 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天 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斯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并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介入治疗及杂交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Stanford B型AD介入治疗及杂交手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动脉腔内隔绝术102例、同期行主动脉弓上分流术5例。限期手术96例、急诊手术11例。完全盖住左锁骨下动脉为19例。同期胸主动脉置入两个覆膜支架为13例、同期胸腹主动脉置入覆膜支架3例。全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股动脉切开进行。患者行常规桡动脉有创血压检测,根据其实际病情左侧肱动脉穿刺或不穿刺。通过当时造影结果、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结果等评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D介入治疗及杂交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支架释放后发生Ⅰ型漏11例(10.28%),左颈总动脉误闭1例(0.93%),术中股动脉层次破坏2例(1.87%),术后截瘫1例(0.93%),术后死亡1例(0.93%)。术后随访3~4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3.75%),血压控制欠佳7例(8.75%),新发夹层2例(2.50%),胸腔积液4例(5.0%),有临床症状13例(1...  相似文献   

10.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资料,年龄(53.4±11.1)岁。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腔内隔绝术成功率100%,共置入208枚主体覆膜支架及13枚cuff支架。20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26例患者行PCI成功率100%,对32支靶血管共置入36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0±35)个月,随访率96.6%(201/208)。33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3例术后有残余内漏,其中8例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半年,3例再发升主动脉夹层,1例发生截瘫。术后1年,1例发生迟发性内漏。行PCI患者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本组共死亡6例,其中与腔内隔绝术有关死亡4例,分别发生在术后1 h、术后5 d、出院后2 d、15 d,与腔内隔绝术无关死亡2例,分别问胃癌晚期和肺心病。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低。合并冠心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评估Valiant Captivia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主动脉Stanford B型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并使用Valiant支架传统输送系统或新一代Captivia输送系统的Valiant覆膜支架系统、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0例.其中使用Valiant组25例,使用Captivia组15例.所有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经皮穿刺技术,使用快速右心室起搏进行起搏过程中控制性降压,通过造影进行支架定位.比较两组的移植物定位准确性、手术时间、内漏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并发疾病、基础血压、支架释放时血压及介入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心率包括基础、支架释放时,及介入治疗后心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移植物定位准确性看,Captivia组与Valiant组相比较少产生移植物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4)mm vs.(3.3±1.8)mm,P=0.028].两组支架释放后即时造影发现残留内漏发生率及术后出现脊髓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原Valiant支架相比,新一代使用后释放设计的Valiant(R) Captivia支架释放时能更安全、简便地调整支架位置,有助于支架的精确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期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完成8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在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夹层强化CT检查,在DSA手术室全麻下切开股动脉进行支架置入术,出院前进行CTA检查,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CTA.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后失去随访.5例术后造影提示有Ⅰ型内漏,4例1年内复查消失或造影剂溢出量明显减少,1例手术后仍有明显Ⅰ型内漏,1年后接受再次支架手术成功.其余支架安装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无内漏.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为高龄患者降主动脉破裂,1例为夹层逆行撕裂至升主动脉后破裂.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氧血症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采用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撕裂引起的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的经验及术后随访分析。方法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的100例因主动脉夹层引起的AR,采用主动脉瓣成形术处理纠正AR的患者的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门诊随访,了解术后病情变化。所有患者病因均排除马凡氏综合征。结果住院死亡5例。随访(110+39)周,术后1周、3个月及9个月患者AR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eftventf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1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mension,LYESd]、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周、3个月及9个月后患者AR面积、LVEDd、LVESd及LVEF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2年因AR加重而再次返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余患者门诊随访效果良好。结论主动脉瓣成形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撕裂引起的AR有效的手术方法,且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156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主动脉修复情况、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三组患者最小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7±0.33)、(0.42±0.18)及(0.47±0.27)(P>0.05),术后3个月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1.76±0.51)、(1.42±0.30)及(1.34±0.34),组间两两比较G1组显著大于G2组和G3组(P<0.05),G2组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例达到主动脉完全修复(G1组8例和G2组4例);院内死亡患者8例,其中5例因脏器缺血致死,2例因近段夹层形成在术中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猝死;G1组和G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P<0.05),与G3组相比,G1组及G2组的住院费用减少了20000元/人。结论 AADB早期进行TEVAR术有利于术后主动脉修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患者449例,其中男349例,女100例,年龄(54.3±11.9)岁.经股动脉切开植入覆膜支架封堵胸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隔绝胸主动脉瘤,主动脉造影确认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观察主动脉疾病患者PCI治疗的疗效.结果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共植入416枚主体覆膜支架及56枚短体覆膜支架.43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窃血综合征,行血管旁路移植术.34例患者行PCI治疗成功率为100%,对37支靶血管共植入45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68例患者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76例患者术后有残余漏,其中11例因内漏明显同台或再次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主动脉破裂病死率为1.3%(6/449).术后随访(68±29)个月,随访率为79.0%(350/443).随访期间共死亡患者23例(6.6%):明确主动脉血管破裂死亡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4例,肾功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肿瘤4例,猝死5例(原因不明).25例联合PCI治疗患者临床造影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0%(2/25).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57例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主动脉B型夹层45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或假性动脉瘤9例,创伤性胸主动脉瘤3例。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出现升主动脉夹层,未予特殊处理,随访结果良好;1例术后7天出现升主动脉夹层并发心包填塞死亡。5例PAU或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应用覆膜支架成功完全封闭破口后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1例出现术后一过性双下肢无力,经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和甘露醇2天后痊愈。1例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导致左椎动脉缺血,嗜睡2天后自行好转。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8(平均3.5)天,术后平均住院10天。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例死于升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性肾衰竭。术后30天内死亡率3.5%。术后平均随访(25.3±13.1)(13—55)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大咯血,1例死因不明。1例因近端内漏行二次腔内修复术。5例患者因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再发现破口,行二次腔内修复术。术后截瘫发生率为0,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及随访期内总死亡率为7.0%。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结论 覆膜支架是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优良且有效的方法,也可用于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ype B dissection. Retrograde ascending dissection (RAD) intra-TEVAR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n clinic. In this case, a 48-year-old Chinese man with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suffered acute RAD during the TEVAR. And palliative stent grafts placement was performed in a local hospital, which earned the time for transfer and subsequent total arch replacement surgery in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This report suggests that the palliative strategy may be an option for RAD in some specific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