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 ,评价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颈动脉狭窄率及狭窄程度分级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计算。结果 130例患者中,260支颈动脉行2种检查,DSA检查显示63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1支,血管超声检查显示56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0支。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88%、94.47%和88.97%。血管超声诊断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5.56%、99.20%和97.69%。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6%,准确性为97.69%。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于颈内动脉,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但对于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仍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DFI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颅外端血管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超声诊断正常28例,闭塞及狭窄共32例,狭窄共25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20、12条,闭塞7例,共14条.DSA检查正常29例,狭窄及闭塞共31例,狭窄共26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16、18条,闭塞5例,共10条.将颈动脉彩色超声与DSA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86(P<0.05).所有颈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CDFI形态学及频谱测定诊断中重度狭窄情况,两者与DSA比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结论 CDFI检查与DSA检查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中重度以上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 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是广泛应用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筛查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显示斑块部位、大小、性质和易损性等,并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颅内动脉超声可以显示颅内前、后循环各血管深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搏动指数及有无侧支代偿等血流动力学情况。该文报道1例通过联合应用颅内动脉超声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外多支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诊断为双侧颈总动脉节段性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右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基底动脉中度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Ⅱ级)。颅内动脉超声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对综合判断颅内、外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可提高血管超声科医师对复杂颅内与颈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超声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TCD诊断,将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TCD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81例患者共检测到狭窄血管106条,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准确性依次为72.23%、72.06%、86.17%、100.00%,敏感性依次为80.00%、47.22%、57.14%、92.86%,特异性依次为71.83%、85.56%、94.02%、98.92%,阳性预测值依次为58.33%、62.96%、70.59%、92.86%,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7.93%、75.62%、89.84%、98.89%。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TCD诊断结果与DSA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0.51)。结论 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有非常可靠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准确性很高,与DSA比较有很好的一致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颈动脉超声(CDF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颅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Asy)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 )检测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DSA对比,分析TCD判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比较3组间侧支开效率。结果(1)TCD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 )开放占50.94%(27/53),后交通动脉(PCoA )开放占41.51%(22/53),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占37.74%(20/53)。与DSA结果相比较TCD显示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1.6%)。(2)Asy组的ACoA、PCoA的开放率均明显高于TIA和CI组( P<0.05);TIA组的ICA-ECA开放率高于CI组( P<0.05),而TIA组与CI组的ACoA、PCoA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侧支循环平均开放条数结果比较,Asy组(2.17)>TIA组(1.40)>CI组(0.85)。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临床相关诊治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准确反映脑血管的血流改变和病理状态¨],间接提示脑灌注压、颅内压、脑血管等功能状态,现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TCD在脑梗死各亚型中的应用 1.1 颅内脑动脉狭窄 在亚洲,颅内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TCD对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达76.81%、96.93%,若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则对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更加准确[2].林燕等[3]研究发现,与CT血管成像检查相比,TCD对诊断颈内动脉(I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100%、79.0%;对大脑中动脉(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7%、97.6%和87.8%;张涛等[4]发现,TCD对椎一基底动脉诊断准确率为54.87%.  相似文献   

11.
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58例(116支椎动脉)有后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均同时接受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的分级,以DSA为标准,评价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与DSA诊断椎动脉狭窄率结果相比,116支椎动脉中,CTA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有96支,占82.8%;CTA诊断狭窄率偏高的有17支,占14.6%;CTA诊断狭窄率偏低的有3支,占2.6%。CTA诊断狭窄率≥70%的椎动脉,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98.9%,诊断符合率为96.6%。诊断狭窄率≥50%的椎动脉,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1.7%,阳性预测值为88.O%,阴性预测值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4.8%。CTA与DSA诊断狭窄率的结果呈正相关(r=0.982;P〈0.01)。由CTA推算出的DSA回归方程为Y(DSA)=0.936X(CTA)-1.108。结论CTA在诊断椎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椎动脉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连续纳入121例行全脑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57例)和非糖尿病(64例)两组。采用双盲法对颅内外动脉(2662段)管腔进行评估。狭窄率I〉30%者纳入研究。结果①121例中,82.7%(100/121)有血管狭窄,其中DM组为89.5%(51/57),NDM组为76.6%(49/64),P〉0.05。@2662段动脉中,有狭窄的占14.0%(372/2662),其中颅外段动脉为11.3%(150/1331),颅内段动脉为16.7%(222/1331),P〈0.01。@372段有狭窄的动脉中,DM组为16.0%(201/1254),NDM组为12.1%(171/1408),P〈0.01。DM组颅内段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于NDM组(22.3%对11.6%),P〈0.01;颅外段动脉狭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NDM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阳性率高于DM组(27.3%对14.0%),而DM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17.5%对4.7%)、椎动脉颅内段(22.8%对12.5%)、大脑后动脉狭窄阳性率(47.4%对12.5%)高于NDM组,P〈0.05或P〈0.01。⑤2型糖尿病使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性降低(OR=0.407,95%CI:0.209~0.792);使颈内动脉颅内段(OR=4.326,95%CI:1.671~11.199)、椎动脉颅内段(OR=2.068,95%CI:1.045~4.093)及大脑后动脉狭窄(OR=6.230,95%CI:3.262~11.897)的危险性升高。结论与NDM患者比较,2型DM患者缺血性脑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水平、多节段的动脉病变,且更多累及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内段。  相似文献   

13.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52例有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以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并比较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TIA病史、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的情况和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67.3%)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30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5.7%,颅外动脉狭窄的有13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37.1%。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的有20例,发生率为57.1%,双侧动脉狭窄的有15例,发生率为42.9%,既有前循环动脉狭窄又有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8例,发生率为2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5,95%CI:2.7~7.8;P=0.019)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1.5,95 CI:1.1—4.6;P=0.042)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半数以上有多条动脉狭窄;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评价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70%)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方法: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筛选出单侧颅外段I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42例,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评价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证实。结果:1.与DSA比较:TCCD探测前交通动脉(AcoA)和眼动脉(O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对AcoA探测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后交通动脉(PcoA)。2.AcoA的开放与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3.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搏动指数(PI)值均较健侧明显减低(P<0.05)。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侧OA的PI值明显低于健侧(P<0.05)。结论:CDFI和TCCD检测可综合分析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靠及无创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的情况,对单侧I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情况。结果①158例TI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前循环TIA 32例(20.3%),后循环TIA126例(79.7%)。122例(77.2%)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6例(22.8%)颅内外动脉均正常,全部为后循环TIA组。②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28例有颈内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87.5%;126例后循环TIA患者中,66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以Willis环交通动脉代偿率最高,可达81.0%(128/158),软脑膜代偿率10.1%(16/158),颈外动脉代偿率6.3%(10/158),前、后循环组TIA患者各级侧支代偿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2种,其中4例为前循环TIA,均为症状与DSA符合者;14例为后循环TIA,其中8例为症状与DSA不符合者。结论前循环TIA较后循环TIA者临床症状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率高,且均以Willis环代偿为主。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按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ABI的关系.运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内动脉狭窄组的ABI值(1.00±0.23)较无狭窄组(1.07±0.33)显著降低(t=1.990,P〈0.05).3支及以1:病变组与无狭窄组、1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ABI值有显著差异(t=1.684,t=2.441,P〈0.05),但无狭窄组(ABI为1.07±0.33)、1支病变组(ABI为1.04±0.11)、2支病变组(ABI为1.02±0.35)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t=1.684,t=1.688,t=1.711,P〉0.05).(2)前后循环均狭窄组(0.89±0.08)的患者与无狭窄组(1.07±0.33)、颈内动脉狭窄组(1.02±0.17)、椎基底动脉狭窄组(1.04±0.15)比较ABI水平有显著性降低(t=1.725,t=2.0,t=2.12,P〈0.05).(3)AB1≤0.9时预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4%、92.5%和69.7%.(4)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穿支动脉疾病(PAD)组(P〈0.01),LAA组ABI值(0.89±0.17)显著降低(t=2.639,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相关,重度颅内动脉狭窄、3支以上病变以及前后循环系统均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值明显降低.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BI与LAA有关,与PAD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