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组织中N—ras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N-ras和p53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9例肝癌中的N-ras基因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3例肝癌p53蛋白阳性(44.8%),表明广西地区肝癌中曾普遍存在p53基因的突变,肝癌及癌旁组织中N-ras基因在第2~37密码子间的突变率分别为79.31%和80.77%,22例有2个以上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p53蛋白表达与上颌窦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例上颌窦正常粘膜、16例乳头状瘤及癌变、50例鳞状细胞癌及14例癌旁粘膜(包括癌旁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及不典型增生)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上颌窦癌p53阳性率为62%(31/50)。p5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上颌窦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及乳头状瘤p53表达阴性。不典型增生p53表达为4/6,其表达与相应鳞癌存在一致性,不典型增生p53阳性者,相应癌组织亦为阳性,反之亦然。4例乳头状瘤癌变中,3例p53阳性。研究结果表明,p53表达是人上颌窦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而与其恶性程度无关,p53表达发生于不典型增生或乳头状瘤癌变阶段,显示p53基因突变与上颌窦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检测p53蛋白有助于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早期发现上颌窦癌。  相似文献   

3.
肺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表达及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 S  Liu H  Wang D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23-126
目的 通过检测肺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积聚及相同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探讨P53蛋白积聚及P53基因突变在肺鳞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120例肺鳞癌及癌旁肺组织中P53蛋白的状况及相同鳞癌组织中,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 P53蛋白了性率为52.5%,P53基因突变率为56.7%,突变便数在第5、6、7、8外显子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中p53蛋白积聚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收集347例鼻咽癌组织,全部或部分进行了CM-1、pAb240、pAb1801和pAb421四种p53蛋白抗体以及PCNA和Ki67抗体的染色。综合分析染色结果并结合组织学特征,临床分期以及预后等资料,得出以下结论:①鼻咽癌中p53蛋白的积聚率为44.3%,积聚的p53蛋白其抗原性不完全一样;②p53积聚的癌细胞具有增殖活性较强和侵袭性较弱的特点;③p53蛋白积聚的百分率在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瘤中比有颈淋巴结转移者高;在早期原发瘤中比晚期原发瘤中高;在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者中比放疗后1.5年内死亡者中高。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鳞癌常伴有p53基因突变和(或)p53蛋白积聚。文献报道p53基因改变与p53蛋白积聚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1,2〕。我们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方法探讨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取食管癌新鲜组织30例,同一标本分为2份,1份按常规方法提取DNA,另1份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12 PCRSSCP〔3〕 PCR常规扩增反应后,取10μlPCR产物与等量电泳缓冲液混合,96℃变性5min后立即置冰浴,电泳后,凝胶经固定、银染、…  相似文献   

6.
p53,c—erbB—2,PCNA和EGFR在膀胱癌中过表达及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异常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11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c-erbB-2、PCNA和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11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erbB-2、PCNA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0%、29.9%、53.8%和48.7%。p53和PCNA阳性表达产物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  相似文献   

7.
P21,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同一膀胱癌中癌基因蛋白产物和抗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5例正常膀胱组织和58例膀胱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现P21,p53和PCNA的表达,58例膀胱癌组织中P21,p53和PC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1%、55.2%和58.6%。表达阳性的PCNA和p53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P2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P21,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术后生存率关系密切。结论检测p21,p53和PCNA有助于评估膀胱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53、ras基因在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对大鼠正常腺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腺癌组织中p53,ras基因的表达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20/40只),正常和癌前病变组织中为阴性;ras蛋白(p21)癌前病变组织中阳性率为44%(23/52只),在癌组织中为23%(9/40只)。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为45%(18/40只),非癌组织为阴性。癌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均未发现ras基因突变。结论在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ras基因的激活是一早期事件,可能参与了癌的发生过程,而p53突变则主要与胃癌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异常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11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c-erbB-2、PCNA和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11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erbB-2、PCNA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0%、29.9%、53.8%和48.7%。p53和PCNA阳性表达产物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c-erbB-2阳性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膜上,EGFR阳性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结果表明p53、c-erbB-2、PCNA和EGFR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复发及术后生存率等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53、c-erbB-2、PCNA和EGFR异常表达有助于评估膀胱癌预后,多基因异常表达作为预后评价指标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53与PCNA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汤荣光杨红胡家骆卵巢癌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已有较多研究[1~3]。同时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celnucleara...  相似文献   

11.
免疫组化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异常的一致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表达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的一致性。方法:单克隆抗体DO-7检测8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p53蛋白表达,PCR-SSCP检测其中31例腺癌的p53基因突变。结果:85例NSCLC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58/85),31例腺癌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1%(19/31),14例(46%)出现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p53蛋白免疫组化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无显著相关(χ2=0.1,P=0.76),其一致率为52%。结论:p53蛋白表达并不能很好地反映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2.
粘液表皮样癌是较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生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切除范围受限,因此诊断粘液表皮样癌及确定手术范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粘液表皮样癌、癌旁组织和正常涎腺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此两指标与该肿瘤的诊断、分级和手术范围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粘液表皮样癌31例,其中17例瘤体边界可辨认,同时取与瘤体相邻的涎腺组织作为癌旁组织。正常涎腺10例。常规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张,厚3μm,分别作HE、PAS、消化后PA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但民分化程度有关,P53、PCN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 化RMS42.  相似文献   

14.
大肠腺瘤与腺癌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免疫组化及PCR-RFLP法检测30例大肠腺瘤、74例大肠腺癌及癌旁粘膜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大肠腺瘤P21、P53蛋白阳性率(53.3%,27.6%)高于癌旁粘膜(P<0.01),二者过度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癌P21、P53及P185蛋白阳性率(72.9%,37.8%,47.2%)皆高于腺瘤I级不典型增生(P<0.01,P<0.05及P<0.05)。9例腺瘤,40例腺癌存在两种以上蛋白表达,共同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及腺癌预后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7%及41.9%,ras基因突变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p53基因248位点突变率分别为3.3%及14.9%。6例腺癌存在两种基因突变,两种基因协同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有关。提示ras、p53及c-erbB-2基因改变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骨肉瘤p53蛋白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过度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骨肉瘤标本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50例骨肉瘤中16例p53蛋白阳性(32%);p53蛋白过度表达与骨肉瘤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PCNA分级无关,16例p53蛋白阳性病你中,10例在2年内死亡(62.5%)34例阴性病例中,11例在2年内死亡(32.4%),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l2 和p53 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 H C C 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 S P 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 和p53 蛋白。结果:端粒酶在 H C C 中的阳性率(917 % ) 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 % )( P< 005) ,端粒酶活性强度与 H C C 分化程度无关( P> 005) ;癌组织中bcl2 和p53 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 P< 001) ; H C C 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 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 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 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 H C C 发生,而p53 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c─erbB─2、ras p21及p53在大肠癌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8例大肠癌连续切片进行c─erbB─2、rasp21及p533种癌相关基因产物的免疫组化ABC法及APAAP-IGSS双重标记研究,结果表明:(1)癌相关基因c─erbB─2、rasp21和p53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分别为50.2%(25/48)、43.8%(21/48)和54.2%(26/48);癌旁粘膜分别为25%(12/48)、18.8(9/48)和20.8%(10/48);而在"正常"结肠粘膜则分别为12.5%(6/48)、6.3%(3/48)和0.(2)有2种以上癌相关基因产物同时表达者在癌组织中有26例(54.2%).在癌旁粘膜有5例(10.5%),而在正常粘膜则未见有2种癌相关基因同时表达,(3)癌组织中c─erbB─2+p21、c─erbB─2+p53、p21+p53及c─erbB─2+p21+p53同时表达者分别为2.1%、12.5%、16.7%及22.9%,(4)APAAP-IGSS双重免疫标记结果表明,单一癌细胞可同时表达2种癌基因产物。上述结果提示:c─erbB─2、rasp21及p53可能与大肠病的发生有关,三者在大肠病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3、ras基因在亚硝基胍诱发大鼠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怀分析(PCR-SSCP)技术对大鼠正常腺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腺癌组织中p53、ras基因的表达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癌组织 的了性表达率为50%,正常和癌前病缲为阴性;ras蛋白癌前病变组织中阳性率为44%,在癌组织中为23%。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为45%,非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旁移行粘膜的增殖活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大肠癌“移行粘膜”(TM)的性质及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观察25例大肠癌癌旁10cm范围内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与正常结肠粘膜进行比较,发现TM在癌旁两边6cm范围内和近切端多春唾液酸粘蛋白反应、AgNORs核均数、PCNA 率、P53蛋白阳性等增殖活性均介于癌和正常结肠粘膜之间。结论:TM是腺体粘蛋白合成异常、增殖活性较高的一种癌前病变。手术切除肠段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喉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0例喉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Langerhans细胞(LC)及p53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26.7%的病例可以检测到HPV抗原成分。HPV感染的癌旁粘膜内LC数量明显少于无感染者,且形态也发生改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HPV感染组(37.5%)明显低于HPV检测阴性组(83.33%)。结论:提示HPV、LC、p53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相互影响,HPV感染引起LC数量减少,局部免疫功能降低,HPV感染还可能通过表达的肿瘤蛋白或其他机制使抑癌基因p53失活,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