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使用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市区1997年1月~2000年12月间确诊、年龄在30~69岁之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n=1204)和普通对照人群(n=1212)的一般情况、月经生育史、饮食、个人生活习惯、口服避孕药(OC)及宫内节育器使用情况、疾病及家族史等。采用非条件Logisfic回归模型分析宫内节育器使用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上海市区女性所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主要为金属环和V型塑料环。分别占使用者的68.1%和20.7%。与从未使用过宫内节育器的女性比较,使用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显著降低。调整后OR=0.57(95%CI=0.47~0.69),且随使用时间增加而降低。分层分析显示,在从未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中,曾使用IUD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降低,OR=0.51(95%CI=0.41~0.64)。结论绝经前后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可能会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固定式左炔诺孕酮(LNG)官内缓释剂用于子宫腺肌症患者避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放置固定式LNG官内缓释剂,对照组(50例)放置左炔诺孕酮官内缓释系统(LNG-IUS),观察放置12个月的带器妊娠、下移、脱落、副作用情况及避孕外益处等.结果: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带器妊娠,观察组下移或脱落率(0%)较对照组(10%)低(P<0.05);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两组放置前后自身痛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置后均较放置前经量减少(P<0.05),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固定式LNG宫内缓释剂用于子宫腺肌症患者避孕,不易下移、脱落,效果优于LNG-IUS.  相似文献   

3.
4.
5.
6.
7.
宫内避孕器(IUD)的历史较短,德国医生Grafenberg于1920年向子宫内置入手工制作的蚕肠线星状和环状物用于避孕,最后选择了银丝缠绕而成的环。他介绍了置入和取出的方法,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反对将环周期性取出和置入,因为有可能导致宫腔感染。出血和疼痛是放环的主要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性交后避孕采用宫内节育器阻止妊娠,在性交后5~7天内使用具有高效性,失败率仅为0.1%(1/1300)。这种方法对激素避孕有禁忌和/或要求用IUD 继续避孕的妇女尤为适用,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非激素性交后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侯美玉 《家庭医学》2008,(11):11-12
宫内节育放在子宫腔内,它的作用是在子宫局部,不影响大脑皮层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引起子宫内无菌性炎症等作用达到避孕的目的。宫内节育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近年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每年新发生人数为15900人,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各个国家地区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其中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近年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每年新发生人数为15900人,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各个国家地区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其中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子宫内膜癌一般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国内外专家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病原因主要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持续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增生有关。目前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瘦素(Leptin)是肥胖基因的蛋白产物,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同时与肥胖、糖尿病、生殖内分泌关系密切,Leptin与女…  相似文献   

14.
我省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的教导,在工人阶级、技术人员和革命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根据国外 T 字型宫内避孕器加绕铜丝,可以提高避孕效果的报导,结合我国妇女体型及子宫肌收缩动力学的特点,研制了带铜丝塑料宫内避孕器,经过三年临床实践,该避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美国、加拿大及西欧国家发病率最高,每年西方国家妇女每100 000人有15~20人患子宫内膜癌[1].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发病率低4~5倍,印度及东南亚发病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19.
宫内节育器(IUD)的避孕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IUD的作用有明显的种属差异,因而不能将动物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导于人类。其对人类有多方面作用,一般认为可能作用于宫内膜及/或胚泡而干扰着床是其避孕作用的主要机制。其对宫内膜的影响主要涉及内膜形态学、生化成份及酶活性,激素受体等几个方面,本文拟就此略述使用IUD者宫内膜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宫内节育器(IUD),在本世纪才发展成为有效的避孕工具,具有经济,比较安全、有效的优点,但近10年来大量的研究报导了这种避孕方法对使用者的危险性,其中子宫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与其它脏器穿孔不同,常无急腹症表现,完全性穿孔还能迅速自愈,仍可妊娠,但也能损伤腹腔其他脏器或引起严重感染。本文复习了有关 IUD 与子宫穿孔的研究。一、IUD 引起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各家统计不一。Gentile 报告发生率0.05~13‰;Guha-Ray 0.2~8.7‰。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