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0个成人尸头的 6 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 ,厚度为 (0 .48± 0 .36 )mm ;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 ,横截面积为 (17.47± 3 .97)mm2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37.46°± 4.6 6°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2 1.0 0°± 3 .4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最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向临床提供视神经管的资料并试寻X线投照视神经管新的入射点,我们在20个颅上(中颅型9个,短颅型11个),分别测量了视神经管轴与颅正中矢状面及与颅水平面间的夹角。结果前者为36.7°,颅型间差别显著;后者为14.8°,差别不明显。新入射点位于顶首,至乳突的垂直距离,中、短颅型分别为7.3cm和7.0cm,无明显差别;至乳突的水平炬离分别是4.2cm和3.4cm,差别显著。经新入射点行X线实拍,视神经管显示良好。讨论了Rhees’s位摄影片时的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管和管内段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确切病理机制还不清楚,其治疗方面争议也很大[1]。近年来,随着不同入路的视神经减压术的推出,以及对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的进一步探索的需要,视神经管及管内段视神经的解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3]。本文重点对视神经管及管内...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管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健  廖建春 《解剖学杂志》1994,17(2):98-101
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神经管区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测量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结构关系,还测量了一些与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关的数据。讨论了经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OC)的解剖学观察,为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提供参考。方法成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OC的形态及测量相关数据,OC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眼动脉的走行等,寻找并确定手术标志。结果 OC的走行是从内上至前外下方向呈倒八字形,左、右侧OC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6.54°±1.98°)、(36.52°±1.73°)。OC与筛蝶窦的关系分为蝶旁型、筛旁型和筛蝶型。OC分内侧壁、外侧壁、上壁和下壁,有颅口、眶口。内侧壁最长、最薄;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OC中部横截面近圆形,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沿OC的眶口向后,可见一条反光带即OC,32侧可见视神经管隆突,8侧未见明显的视神经管隆突。眼动脉在OC内与视神经的关系为:在颅口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占80%,在管中部均位于视神经正下方,在眶口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占85%。结论 OC内侧壁最薄,眼动脉穿行在OC内,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外下方。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宜选择在内壁与上壁交界处,尤其在接近颅口处,以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6.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经鼻内镜下鼻眼相关外科手术中避免损伤视神经、眼动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对20(男12、女8)具成年尸头的视神经管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与鼻窦的毗邻类型有5种。视神经管长为(11.74±1.80)mm,内侧壁中点厚度(0.67±0.32)mm,视神经管颅口间距为(15.39±2.04)mm,视神经眶口间距为(23.85±2.31)mm。结论:掌握视神经管、眼动脉的形态、变异类型及毗邻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韩宝红 《医学信息》2007,20(2):144-145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57眼中,视神经管骨折37眼,其中线型12眼,嵌入型10眼,粉碎型7眼,凹陷型5眼,混合型3眼。后组筛窦和/或蝶窦积血33眼。伴有眶壁复合型骨折者47例,颅底复合型骨折者20例。结论视神经管骨折是严重视神经损伤的表现;蝶窦、后组筛窦积血可作为视神经管骨折的可靠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小儿视神经管解剖特点 ,为小儿颅底外科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35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 ,成人组 2 0例 ,小儿组 1 5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顶、底、内、外侧壁等参数。结果 :小儿颅口宽 4 35± 0 .5 8mm ,管顶长 6 95± 1 .2 4mm ,管底长 4 6 3± 0 .2 6mm ,内侧壁长 6 5 2± 1 .0 8mm ,外侧壁长 6 4 5± 0 .97mm。眶口宽 4 6 1± 0 .6 7mm ,高 4 93± 0 .2 9mm。小儿视神经管为实质型 ;成人视神经管依蝶窦、筛窦气化程度分为三型 :倒U型 ;C型 ;D型。结论 :小儿视神经颅内段较管腔内段相对较长 ;管壁厚 ,呈实质型 ,无狭部存在 ;至成人管顶伸长是管底的 3倍 ;颅口硬膜返折部短且边缘圆钝。  相似文献   

10.
100例颅骨视神经管及其周围关系的观察和与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49例(50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施行视神经减压术,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49例(50眼)中术后的总有效率为44.00%(22/50),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视力级别为光感、眼前手动、视力0.02以上有较高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在3 d以及7 d以内有显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术前是否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及术中是否进行鞘膜切开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具有一定效果,在创伤发生3d内以及术前视力在光感、眼前手动、视力0.02以上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以获得较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及测量视神经管区的有关解剖结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体头颅、带硬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1)视神经管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9.89±1.46)mm、(6.45±1.59)mm、(12.03±1.74)mm、(7.85±1.63)mm;颅口及眶口四壁的厚度不同,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06±5.3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13±4.86°).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其宽度(前后径)为(1.98±0.33)mm.(2)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3)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11.96±0.58)mm,ACP全长(9.69±0.46)mm.结论:本文所测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参数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管手术入路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开展视神经管新型手术提供精细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大体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视神经管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结果对视神经管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中鼻甲根部上缘至视神经管距离左侧为(28.0±5.0)mm,右侧为(29.0±6.0)mm。蝶窦下壁厚度左侧为(3.0±0.9)mm,右侧为(2.7±0.9)mm,视神经管与蝶窦或(和)筛窦间壁厚度左侧为(1.0±0.3)mm,右侧为(1.0±0.4)mm。结论经鼻、蝶窦或(和)筛窦入路行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损伤是头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头部外伤的0.5%~5%[1].由于解剖结构的特征,视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视神经管内段.目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仍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主要手段.临床上,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入路方式较多,本文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术式及解剖学基础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有半数需离断一些纤维小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③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9.
视神经起于视盘,向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全长约42~47mm,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眶内肿瘤或视神经手术中若损伤视神经的血供,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关于视神经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报道。视神经各段的血供分布各有差异,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