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MSCTGI)表现,探讨MS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表现。结果25例肿瘤中发生于胃10例,小肠12例,结肠2例,胃肠及其系膜多发1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8例,交界性5例,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象。直径5cm以下者8例,直径6~10cm者12例,直径大于10cm者5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对胃肠间质瘤检查不但能够准确定位,而且还可以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3例小肠间质瘤,其中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病灶直径3~37cm,平均23cm。良性病灶2例均小于5 cm,恶性病灶8例大于5 cm,7例呈圆形及类圆形,6例有分叶。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8例,其中5例可见供血动脉。较大的肿块常发生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囊变区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3例坏死区为偏心性,1例坏死区内可见气体,2例合并腹腔内大量腹水。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对小肠间质瘤导致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导致小肠出血的CT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综合分析。结果:17例小肠间质瘤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24例平扫表现为腔内型软组织肿瘤,大小约1~3.8 cm,平均1.7 cm,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坏死囊变不强化。1例平扫表现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大小约5.6 cm×4.8cm×3.4 cm,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片状未见强化低密度影。12例显示肿瘤血供,8例肿瘤血管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支,4例来自于回肠支。1例显示空肠近端间质瘤动脉破裂,动脉期肿瘤边缘片状造影剂,静脉期范围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动脉破裂出血的直接征象有所欠缺,但能分析小肠出血的原因,并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特征以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来源于小肠5例,小肠网膜3例,胃3例。9例恶性CT平扫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肿块内可见坏死、液化及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坏死、液化、囊变区未见强化。9例恶性肿块直径>5cm,本组病例中最大个直径约18.3cm。2例良性肿块直径均<3.2cm,均匀强化,边界清楚。结论:螺旋CT检查明显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明确肿瘤是否腹腔内组织器官或腹膜后转移及治疗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35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13例和回肠22例。CT平扫14例间质瘤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示肿瘤仍有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00%,其中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2.86%;对良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5.71%;肿瘤直径在1.7~21.55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19例,直径5~15cm的患者有1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患者有6例。肿瘤较小时CT平扫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CT扫描可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块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持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胃间质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凹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扫描。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6例,肠系膜2例。4例直径小于5era,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11例肿块直径均大于5cm,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帅块,6例病灶内出现液化坏死及出血,4例有周围结构侵犯或远处转移。动态增强扫描,12例静脉期较动脉期增强明显,2例呈快进快出表现,1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其CT征象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11例中,良性间质瘤3例,恶性8例,良性直径平均3.7 cm,恶性直径平均16 cm;增强: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7例.结论:直肠间质瘤的CT表现:直肠壁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  相似文献   

9.
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Ji JS  Zhang SZ  Lu CY  Su JL  Wang ZF  Zhao ZW  Xu M  H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60-564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间质瘤共33例,对其中的17例腔外型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对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和82.4%,其表现特征为:(1)与胃壁相连的腔外直径大于5cm分叶状肿块具有“钻角”征象者13例。(2)肿块密度不均,15例动态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减退。(3)腔内肿块边缘有大小不一龛影者11例,腔外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犯者9例。(4)肿块与胃壁宽基相接或不可完全分割区。(5)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在综合临床表现与主要CT征象的基础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陆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4-105,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特征。结果:23例瘤体中高度恶性14例,低度恶性9例;位于十二指肠9例,空肠8例,回肠6例;低度恶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高度恶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瘤体内常见坏死区。双期增强低度恶性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度恶性多不均匀强化,双期强化程度稍低于低度恶性。结论: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病灶定位准确,对定性瘤体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类癌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肺类癌12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分类及MSCT表现。结果典型类癌8例,非典型4例;中央型5例,周围型7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术后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块呈分叶状9例,其中中央型3例、周围型6例;7例气道阻塞性表现,其中5例为中央型、2例周围型。动态增强扫描,类癌表现为延迟强化明显,平均最大强化40HU。结论原发性肺类癌周围型较中央型多见,MSCT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征象,肺类癌多为分叶状肿块,动态强化以延迟强化明显均匀强化,肿块内可有坏死或钙化,多直接或间接累及气道,同时伴有远侧肺野阻塞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唐鹏  闵江  钱昆  张伟 《重庆医学》2018,(11):1488-149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4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SIST患者中,间质瘤位于近端小肠45例(70.3%),远端小肠19例(29.7%).SIST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0例(46.9%),腹痛18例(28.1%),腹部包块8例(12.5%),腹胀5例(7.8%),恶心呕吐3例(4.7%).螺旋CT对SIST的检出率为98.2%,诊断符合率为57.9%,在各种检查中最高.64例SIST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低、中、高危险度分别为8例(12.5%)、22例(34.4%)、3例(4.7%)、31例(48.4%).近、远端SIST在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危险度及Ki-67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SIST大多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象数小于或等于5/50高倍视野(HPF),Ki-67阳性率低于远端SIST.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危险度是影响SIST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SIS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近端SIST发病率高于远端SIST,螺旋CT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远端SIST恶性程度高于近端SIST,且较近端SIST更易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膜孤立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中,CT平扫均见肿瘤较大,边界较光整,肿物中央及边缘可见低密度影。其中有1例能见到肿瘤边缘的钙化。增强扫描肿物CT值增加15—40Hu,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胸膜孤立纤维瘸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CT后处理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了很重要的诊断依据,典型病例可做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盆腔(直肠阴道间)1例,单发1例,多发5例,肿块最大直径20 cm,最小直径4.3 cm,平均直径10.2 cm。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斑点状强化,5例肿瘤内单发片状低密度,7例多发不规则低密度,肿瘤实性部分CT值29~45 HU。增强后肿块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较动脉期增加5~12 HU,延迟期强化幅度略有下降。2例动脉期肿瘤内可见紊乱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MSCT对EGIST的诊断有一定特点,通过观察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转移,可为预判肿瘤危险度提供一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静脉瘤(PVA)在多层螺旋CT(MSCT)、MRI中的表现。材料和方法搜集经MSCT、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为PVA15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重组(VR)等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表现。结果 15例PVA中,11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MRI平扫呈血管流空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血管样强化。肝内型5例,发生于门静脉左支3例,右支2例,1例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合并门静脉-肝静脉瘘。肝外型8例,发生于门静脉主干4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混合型2例,1例发生于脾静脉和门静脉右前支,1例发生于网膜静脉和门静脉左支。3例PVA附壁血栓形成。结论 CT、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后处理重建,能准确诊断PV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结果 8例腹膜后间质瘤,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8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2-28cm,平均12.1cm。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