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AP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如伴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称为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econdary APS,SAPS);如单独出现则称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primary APS,PAPS).肺脏是APS的主要受累器官,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SAPS合并PE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DM)免疫干预的分子机制。方法2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APS干预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观察两组NOD鼠DM发生率和胰岛电镜超微结构,应用RT-CPR检测两组小鼠胰腺内Fas、iNOS、Bcl-2、SOD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PS组1型DM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PS组3/10,30%;NS组9/10,90%),平均发病时间也明显延缓[APS组(26.25±5.68)周,NS组(21.8±6.78)周,P<0.05]。ASP组胰岛超微结构保存完好,β细胞胞核、核膜完整,内质网无扩张、线粒体无增多,分泌颗粒丰富。RT-PCR结果显示,APS组Fas、iNOS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cl-2、SOD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APS能纠正NOD小鼠氧化或凋亡的免疫失衡状态,预防或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动脉/静脉血栓和/或病理妊娠。肾脏病变虽不是APS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却是APS的主要靶器官,肾血管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血栓,从而引起APS肾病(APSN)。本文就以肾功能受损为首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芪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进超  余永胜  汤正好  臧国庆 《上海医学》2006,29(12):873-876,F000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是否具有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成熟的作用,以阐释APS药理作用的机制。方法APS分别取25(APS25组)、50(APS50组)、75(APS75组)、100 mg/L(APS100组)4种浓度,分别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和未成熟DC,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结果APS、APS 白介素(IL)-4及空白对照组诱导的DC前体细胞,培养结束时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亡。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IL-4诱导小鼠髓源性DC,在APS刺激36 h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PS100、APS75、APS50组的CD80、CD86、CD11c、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 0.05),与内毒素(LPS)组类似;空白对照组与APS25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S不能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分化为DC,但可能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晶  吴宏 《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835-1838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PS)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采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LC)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等实验技术观察APS的动员作用。结果APS动员后小鼠外周血的WBC、LC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组(P<0.05);APS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 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NS组(P<0.05);APS组CFU-Mix产率显著高于NS组(P<0.01);并且APS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动员后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单用APS或单用rhG-CSF组。结论APS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并且APS和rhG-CSF联合动员的效果好于单用APS或单用rhG-CSF的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6.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血清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阳性,临床有静脉或动脉的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中任一症状者。随着对aPL的深入研究,APS已逐渐被认识并受到临床重视。现报告一  相似文献   

7.
裘晟  谢万灼 《医学综述》1998,4(10):551-552
<正>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Syndrome,APS)是1983年首先由Hughes GR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描述的一组症状,包括反复的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血清学标志是抗磷脂抗体(APL),包括狼疮抗凝物(HA)和抗心脂抗体(aCL)。近十几年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APS不但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也存在原发性的APS。心脏病学、神经学、血液学都与此相关,许多临床上难以解释的现象可以用APS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C)阳性患者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5日我院住院患者中所有LAC检查结果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以LAC标准化比值>1.20判断为阳性,共192例,再将其分为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阳性组28例和APS阴性组(下面简称非APS组)164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APS阳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47.71±22.52)岁,非APS组男109例,女55例,年龄(53.56±21.17)岁,两组之间的平均年龄与性别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血栓事件发生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阳性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APS血栓事件以动脉血栓为主,APA联合检测对APS诊断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9.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 olipid antibody,APA)有关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本病1985年由Harris首先提出.APS典型的血液系统改变是血小板减少,也可以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APS合并AIHA报告如下,并就APS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0.
抗磷脂抗体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最突出临床表现,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5%-50%APS患者发生不同部位的血栓。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对于APS的血栓形成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APL检出率在不明原因的静脉血栓形成、有血栓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习惯性流产以及脑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分别为25%、65%、60%和60%。对APL引起APS血栓形成的机制,人们亦提出了许多理论,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APS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APL及其抗原和APS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1.
抗磷脂综合征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Leng XM  Liu XM  Ai MX  Zeng XF  Tang F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67-1370
目的分析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61例AP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3.1。共有原发性APS 10例和继发性APS51例,在51例继发性APS中,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8例(94.1%),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3例(64.7%)。61例患者中有49例发生血栓事件,共93例次,以消化系统(21例次,22.6%),肺部(19例次,20.4%),神经系统(17例次,18.3%)和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次,17.2%)多见,另外还包括肾上腺和冠脉血栓等。37例有生育史的女性患者中17例(45.9%)有病态妊娠史。61例患者中有47例(77.0%)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38例(62.3%)狼疮抗凝物(LA)阳性,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APS以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和ACL和/或LA阳性为特点;血栓好发部位为消化系统、肺、神经系统和深静脉。ACL、LA和临床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但LA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大于ACL。抗血小板和长期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克香  彭先高 《医学综述》1998,4(8):423-424
<正>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又称抗心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与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L)有关,以动静脉血栓形成为特征的一组血栓性疾病,如卒中、网状青斑、舞蹈病、血小板减少及习惯性流产等.aPL主要有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 aCL).这类抗体作用于凝血系、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而成为脑血管病的病因.美国aPL研究协作组研究发现:aCL阳性患者比对照组危险率高2.31倍,易引起脑梗塞,提示IgG aCL阳性脑梗塞的复发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关于青年性脑血管病与APS的关系,盐尻报道 aPL阳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早10年,且复发率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APS临床表现的认识日益增多,APS在脑血管病特别是青年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中也日益受到重视.l aPL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抗磷脂综合征致复发性自然流产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医学综述》2013,(23):4337-4340
复发性流产(RPL)是指连续发生两次或以上20周前的自然流产.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PL)引起的一组反复动脉或静脉血栓、流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称.APS引起RPL的发病机制可能与APL、补体、内皮细胞、膜联蛋白有关.目前治疗APS导致的RPL后妊娠的方法主要是抗凝治疗,如肝素、阿司匹林等.对这些方法加以比较有利于临床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朱瑜  杜鹃  谢戬芳 《安徽医学》2024,45(5):659-663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以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为实验室标准,血栓形成或病理妊娠为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PS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二次打击”学说指出血小板、内皮细胞的重要性,血小板活化作为 APS 征血栓性事件的主要触发机制获得广泛认可。本文就 APS 患者血栓事件形成中抗 β2 糖蛋白Ⅰ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抗磷脂抗体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与限制流量的APS术后对肝脏微循环及肝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建立APS和限制流量的APS的大鼠实验模型,对肝脏微循环和结构功能改变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 APS组肝组织LDF为(1.389±0.125)PU,限流组肝组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laser doppler flow,LDF)为(1.203±0.135)PU,APS组肝脏血流量明显大于限制流量后APS组(P>0.05).APS组血清ALT、AST水平与限制流量的APS相比呈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S组血清ALP水平明显升高,与限制流量的A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显著增宽、壁增厚、内膜胶原纤维增多.而限制流量的门静脉动脉化术后未出现以上改变.结论 APS术后,限制流量是必需的,防止过高血流量对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1986年由Hughes氏首先提出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PS以全身各脏器的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胎死宫内、血小板减少及血清出现抗磷脂抗体(aPL)为主要特征。目前对其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等尚有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且预后较差,尤以急剧型为甚。  相似文献   

17.
抗磷脂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抗磷脂综合征(APS)的认识。方法;对6例APS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血小板减少,其中2例有神经系统异常,4例表现为肢体血拴形成,l例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肢体肿胀、青紫、疼痛,手指缺血坏死,反复休克并伴肝、肺功能不全,考虑为急剧型APS,使用皮质激素和抗凝药有效。急剧型APS预后不良,尽早抗凝或血浆置换可能是治疗的关键。结论:APS表现多样,预后良好,但急剧型APS病情凶险,抗凝和免疫抑制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指一组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及/或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征候群,并伴持续性抗磷脂抗体(APA)阳性,亦称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其临床症状及表现较复杂,正确的诊断及治疗较为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APS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又称抗心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与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有关,以动静脉血栓形成为特征的一组血栓性疾病,如卒中、网状青斑、舞蹈病、血小板减少及习惯性流产等。APL主要有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 ACL)。这类抗体作用于凝血系、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而成为脑血管病的病因。美国APL研究协作组研究发现:ACL阳性患者比对照组危险率高2.31倍,易引起脑梗塞,提示IgG、ACL阳性脑梗塞的复发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关于青年性脑血管病与APS的关系,盐尻报告APL阳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早10年,且复发率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APS临床表现的认识日益增多,APS在脑血管病特别是青年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实验中也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寻求提高抗精神病药(APS)疗效、减少APS副反应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对225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量表进行检查与评定,对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ANSS减分率及TE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要使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到不吸烟患者同样的治疗效果,应使用较大剂量的APS。在针对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评价APS副作用时应将吸烟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