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2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UA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毛昌方  蓝利东 《中国药业》2008,17(17):55-5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口服加常规抗心绞痛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k/d,连用7~14do结果7~14d后心绞痛控制总有效率为治疗组82.61%,对照组60.87%(P〈0.05);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5.65%,对照组73.91%(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更有效、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00IU/kg体重,1次/12h皮下注射,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为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治疗组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原佩贤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37-2639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人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心绞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5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分别为36例、24例、60.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9,P〈0.05);两组治疗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问等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有效53例、无效7例、有效率88.3%,对照组分别为39例、2l例、65.0%,两组心电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37例)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83.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血栓通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丹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血栓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h Holter缺血总时间变化等。结果丹参组总有效率为94%,血栓通组总有效率为90%,均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两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h Hot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7.6%,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显效率28.6%,总有效率64.3%。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UA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治疗组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均为7d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疗效与治疗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加用低分子肝素,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莫秀清 《天津药学》2009,21(2):43-4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雷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首次量300mg/d,以后50mg/d,1次/d,连续3个月。结果:治疗组观察3个月,在终点事件、心绞痛发作频率少,发作时ST段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发病机理,比较小剂量尿激酶(UK)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与常规方法联合LMWH治疗UA的疗效,以探讨治疗UA的合理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小剂量UK联合LMWH组及常规治疗联合LMWH组的疗效。结果采用小剂量UK联合LM-WH组比常规治疗联合LMWH组能更快控制症状(P<0.05),无明显副作用,近期疗效确切,但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故仍是一种价-效比适合的方案。结论在目前介入疗法普及率有限的情况下,在基层医院尤其适用,并为有条件的患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新宇  陈祖华 《江西医药》2008,43(4):289-290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的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常规西药加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5例(常规西药治疗)。主要观察心绞痛缓解率、心电图ST段改善程度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96%,与对照组7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电图ST段下移改善程度和心绞痛发作情况,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步长脑心能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胶痛与常规西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I(Tn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起病后24h内就诊住院的160例NSTEACS患者,TnI阳性者或阴性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随访30d和6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发生率。结果随访30d和6个月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nI阳性治疗组患者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TnI阴性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干预治疗能减少TnI阳性NSTEACS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不能使TnI阴性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4.
罗炽权  黄仕洲 《中国医药》2011,6(10):1159-116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5例,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Ⅰ组(52例)和对照Ⅱ组(6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LMWH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Ⅰ组应用LMWH治疗,对照Ⅱ组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心电图缺血改善总有效率、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分别为82.76%( 48/58)比65.38% (34/52)、63.08% (41/65),77.59% (45/58)比55.77% (29/52)、53.85%(35/65),18.97%(11/58)比36.54%( 19/52)、35.38%(2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LMWH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供血,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MWH或银杏达莫注射液。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和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将97例UA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治疗组(治疗1组)37例,川芎嗪治疗组(治疗2组)31例,对照组29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qd。治疗2组每天加用川芎嗪10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qd。各组均治疗2周。2周后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和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庆坤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13-2614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除常规(硝酸酯、阿司匹林等)治疗外,加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d)静脉滴注2周,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T等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通心络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常规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门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通心络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变化、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60.O%和26.7%,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3.3%和2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降纤酶与巴曲抗栓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抗凝与溶栓作用。方法 :UA病人 42例分为 2组。降纤酶组 2 0例、巴曲抗栓酶组 2 2例均于入院d 1,d 3,d 5分别给予降纤酶 10U ,5U ,5U或巴曲抗栓酶 10BU ,5BU ,5BU ,分别溶于0 .9%氯化钠注射液 2 0 0mL中隔日静脉滴注。结果 :降纤酶组与巴曲抗栓酶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85 % ( 17/ 2 0 )与 86% ( 19/ 2 2 ) ,P >0 .0 5 ;心电图改善率为 70 % ( 14 / 2 0 )与 73% ( 16/ 2 2 ) ,P>0 .0 5 ;2组均于用药d 3开始凝血因子I显著下降 (P <0 .0 1) ,于用药d 5 (治疗结束 )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P <0 .0 1) ,但 2组组间比较 ,P >0 .0 5。结论 :2种药物治疗UA均有较好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20.
葛根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中  曾永梅  熊慧生 《中国药房》2005,16(11):848-849
目的:提供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评价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比较2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67.86%(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2.86%(P<0.05);2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立即消失。结论:葛根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独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