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规范手术室护理的各项标识,确保手术室规范性。方法 采用系列标识文化,明确各种标识的含义和作用,加强细节管理,物品规范放置。结果 通过有效地应用标识,增强了护士对物品管理的概念。 结论 应用标识能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了手术室管理的规范化,为手术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陈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112-1113
目的:合理应用标识文化,以确保手术室护理服务过程的规范性、有效性。方法:采用各类标识,明确各种标识的含义与作用,加强手术室细节管理。结果:标识文化的实施,规范了手术室的管理,有效加强了手术护理服务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论:应用标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规范科学的手术室标识管理,提高手术室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因缺乏标识导致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标识设计理念进行相关的标识管理。结果:通过临床2年来规范科学的标识管理,提高了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和零纠纷,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结论:标识管理在手术室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确保了患者安全,提升了优质护理的内涵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合理运用标识文化,有效降低手术患者的风险系数。方法 针对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采用系列标识文化,明确各种标识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工作人员按规程使用。结果 标识文化的实施,有效加强了手术过程中护理服务关键点的控制,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结论 标识文化合理规范的使用,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常法"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五常法”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组织、宣传、培训在手术室开展“五常法”活动,采用分组分阶段的活动形式,对物品的管理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及常自律。结果 增加空间的可用性;物品定位定量开放式摆放;各种标识清楚;养成工作认真规范的习惯。结论 物品管理“五常法”,能改善手术室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提升手术室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手术室护理中规范导管标识制作方法和应用。包括建立各种导管标识管理操伟规程,规范、统一全院各类导管标识,按照规程要求使用。认为各类导管标识按规程在临床使用,提高了基础护理合格率,降低了院内差错发生率;还在护理管理中起到了预防差错事故和控制院内感染等作用,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华  夏于欣  王西 《护理学报》2018,25(20):8-9
目的 探讨基于价格标识的综合管理对降低手术室非计价耗材浪费的效果。方法 通过成立管理小组,规范库房基数,定位放置非计价耗材,制作图片文字说明及价格标识,建立专科手术用物指南,并持续改进的综合管理办法,与常规管理下骨科手术中非计价耗材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后,非计价耗材的有效使用率得到提高;平均每台手术浪费量及金额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通过价格标识综合管理手术室非计价耗材,规范管理流程,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节约意识,能有效降低非计价耗材的浪费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药物标识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用药中的应用.方法针对影响手术室安全用药的原因,采用色彩标识和无菌记号笔做标识的方法进行手术室用药的管理.结果 手术室用药安全性提高,2010年1-9月无用药不良事件不生.结论 使用便捷的药物标识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术中药物使用差错的发生,提高手术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将手术患者标识、环境标识、药品标识、可移动标识应用到手术室的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极大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手术室自应用护理标识后,无1例差错事故发生。护理标识可以将手术室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确保了手术室的医疗工作高效、安全地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破窗理论在手术室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1~12月对本院手术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盲点应用破窗理论进行管理,对比分析应用破窗理论前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后手术器械数量不对、物品准备不全、急救药箱药品不全、贵重仪器设备损坏、药物器械摆放不规范、药物外漏、药品仪器标识不清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手术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险患者管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应用破窗理论进行指导,可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手术室管理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加强手术室节假日工作质量的控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保障手术安全运行。方法评估手术室节假日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以保障手术安全为运作目标,按照风险管理实施的5个阶段对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结果2010—2012年平诊与急诊手术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护理不良事件逐年下降,2010—2012年患者、医生和护士对手术室工作质量满意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引入手术室节假日工作质量控制的管理,满足了手术需求,提高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室参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术后器械在手术室清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器械回收—器械清洗后由手术室包装和检查—消毒供应中心完成器械灭菌和存放;采用二维码技术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器械包缺陷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室参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后,器械包缺陷发生率较管理前低,管理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参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包装质量可降低器械包缺陷发生率。管理者应定期举办各种消毒供应专业与质量管理培训班,提高手术室器械消毒灭菌质量,以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管理,采用手腕识别带和手术安全核查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结果:妇科门诊手术室采用手腕识别带和手术安全核查表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管理1年的时间,未发生身份识别错误及手术错误。结论:对妇科门诊手术室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管理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是妇科门诊手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手术室巡回护士工作程序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手术工作特点,设计工作程序表,实现巡回护士工作程序化.方法 根据手术工作的时间顺序、手术过程的轻重缓急和护士的职责要求,将工作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排序,绘制成表.结果利用工作程序表实施程序化管理后,物品准备完好率与术中护士在位率均显著增加;医生、护士对物品准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满意率均显著提高;消除了不同工作年资护士手术过程发生工作缺陷既往存在的差异.结论 应用工作程序表,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质量,实现了手术护理配合有序、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术前准备室—手术室—麻醉恢复室“三位一体”的围术期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部进行管理。方法设立术前准备室、麻醉恢复室构成围麻醉护理单元,与手术室护理单元组成手术部,各护理单元按各自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形成完整的护理架构和工作内容。结果28个手术间年手术量达25553万台,日均手术量103台,平均每台接台时间为31 min,日手术间占有率10.01 h。手术患者平均苏醒时间(10±3)min,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平均时间(5.0±0.4)min,平均每台手术节约接台时间10 min。结论应用“三位一体”围术期护理管理模式更符合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医疗、护理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室外来手术器械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手术室2011年9月~2013年11月完善外来器械管理制度和使用外来器械手术医师确认卡以来,应用外来手术器械6179例次手术的效果。结果:采用外来器械手术医师确认卡以来,加强了手术前后对外来器械的管理,未出现外来器械准备不足、配送失误,消毒灭菌质量合格,手术器械使用满意度提高。结论:实施质量管理,可督促器械公司准备合适的器械,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团队合作,确保手术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科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通过规范产科病区各类基本标识的含义及作用,结合专科特点设计制作各类独立标识、组合标识、药物标识、仪器使用标识、人性化标识等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结果 实施产科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后,无1例因身份、管道识别发生的差错,无1例患者发生跌倒.实施前后分别对100例静脉滴注盐酸利托君注射液患者的液体滴速准确性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1.5%提高到98.0%.结论 产科护理标识的专科化管理能够有效警示护理工作重点,是人性化管理的有形展示,体现了护士的专业价值,加强了护理质量的全程控制,从而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手术室加强时间位点管理的做法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将术晨交班、重大抢救手术、新手术及大手术、手术中产生医护矛盾时的4个时间位点作为手术室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结果提高了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及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度。结论加强时间位点管理,可确保手术室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疗救援任务手术室物品准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依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手术室物品准备及使用进行管理,使其标准化、量化、流程化。结果共完成手术212例,每次手术物品准备时间控制在3~8 min内,物品准备及时、准确。结论通过对手术室物品准备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缩短手术室物品准备时间,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使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目视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后的效果。方法:采取目视管理对手术患者的安全核对和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结果:实施目视管理后,在年手术量增加的同时,手术差错事故发生率和患者术后感染率降低,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目视管理应用于患者安全管理中,可以使患者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促进了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关注,增强了其对患者安全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