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用133只 SD 大鼠观察实验性慢性胃炎时胃粘膜组织学的变化、尿素酶反应、弯曲菌样细菌的检出率,以及应用中药的影响,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24小时内尿素酶反应阳性率与细菌检出率基本相符;胃炎组的尿素酶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预防组及用“胃炎冲剂”和“三九胃泰”的治疗组其尿素酶反应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另经相关测定表明各组胃体粘膜的炎症程度与尿素酶反应有明显相关性(Rs=0.9146,P<0.01)。上述结果提示弯曲菌样细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炎即为胃粘膜的炎症。根据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进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用140只 SD 大鼠以酒精及去氧胆酸钠处理90天诱发实验性慢性胃炎。实验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60只大鼠研究胃炎冲剂的预防作用,其中20只大鼠单纯诱发胃炎作为模型组,其余40只在诱发过程中同时灌服胃炎冲剂,该部分还用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第二部分用80只大鼠作治疗性研究,分设4组分别以生理盐水、胃炎冲剂及三九胃泰处理30天。实验结束时观察并比较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证明 SD 大鼠的实验性慢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与人类的相似;在本研究中发现胃炎冲剂对 SD 大鼠的慢性胃炎有肯定性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枸橼酸铋钾片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足爪肿胀、肉芽肿实验和小鼠扭体、热板法实验,观察复方枸橼酸铋钾片抗炎、镇痛作用;建立大鼠急性胃炎、胃溃疡和慢性胃炎模型,测定胃液量,胃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溃疡指数,并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复方枸橼酸铋钾片对各类胃炎及胃溃疡的治疗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枸橼酸铋钾片高、中、低剂量(0.44、0.22、0.11 g/kg)均能减轻大鼠的足爪肿胀度(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减轻大鼠肉芽肿(P<0.01),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提高小鼠给药1 h后痛阈值(P<0.05);高、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急性胃炎大鼠的溃疡指数及胃溃疡大鼠的溃疡面积(P<0.05或P<0.01),对慢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酸度的降低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光学显微镜下示复方枸橼酸铋钾片高、中、低剂量组可改善慢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复方枸橼酸铋钾片对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校学生27名,男生15名,女生12名,年龄15~20岁。平素健康,无胃肠道症状。应用常规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活检粘膜3~4块,分别进行幽门弯曲菌培养,涂片革兰氏染色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查找细菌,HE染色作组织学诊断。结果:27例中胃炎的检出率,胃镜诊断为51.8%(13/27);组织学诊断为74.1%(20/27),其中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萎缩2例。幽门弯曲菌阳性者18例,占66.7%,均发生在有组织学胃炎的患者。组织学正常者7例,无一例检出此菌。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提示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相关,认为幽门弯曲菌感染很可能是这些学生慢性胃炎的病因。同时也说明,这种与  相似文献   

6.
对120例胃病组及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胃内窥镜检查,取材做细菌培养、直接尿素酶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该菌组织切片内阳性率为42.9%,细菌培养为53.2%,直接尿素酶试验为67.5%,其中胃病组三者分别为17.5%,68.3%,72.5%。发现此菌感染率在活动性慢性胃炎组显著高于仅呈慢性胃炎组(P<0.01),重度活动性慢性胃炎组高于轻度者(P<0.01),表明该菌与活动性胃炎有明显关系。正常对照组亦有感染弯曲菌者。作者认为控制此菌感染可降低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从而可阻止胃粘膜的萎缩。在正常人特别是青年当中应戒绝其他致胃炎因子,以减少此菌在胃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血水同病"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给予普通喂养,模型组采用TNBS与乙醇复合物造模,观察各组大鼠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粘液血便。造模第3天模型组体重明显比正常组减少(P0.05),大便隐血实验阳性,大鼠结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肉眼损伤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病理检查见溃疡灶形成,腺体破坏,粘膜及粘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结论 TNBS与乙醇复合物建立血水同病型UC大鼠模型,符合人类自然发生的UC的病变特点和中医证候特点,是较理想的血水同病型UC模型。  相似文献   

8.
艾麻口服液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气道病理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鼠气管内注入低剂量脂多糖(LPS)制成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气道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气道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模型组大鼠出现气道内分泌物明显增多,气道腺体增厚,上皮不完整,气管粘膜层、粘膜下层大量炎细胞浸润,支气管外周淋巴滤泡形成;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气管壁厚度、气管腺体厚度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肺脏超微结构显示:肺泡腔大量炎性细胞渗出,肺泡间隔增厚.艾麻口服液组气道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图像分析显示:艾麻口服液组气管壁厚度明显变薄(P<0.05).橘红止咳液组气道病理损伤较模型组亦有所减轻,但作用不如艾麻口服液显著.结论:艾麻口服液对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改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炎饮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反流液灌胃建立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模型,以吗叮啉为对照,采用RT-PCR技术观察胃炎饮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OX-2mRNA表达以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破损、脱落,黏膜下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大部分大鼠可见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同时胃黏膜COX-2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炎饮可明显改善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并降低COX-2mRNA表达(P<0.05或P<0.01).结论 胃炎饮具有降低模型大鼠胃黏膜COX-2mRNA表达,防止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肠化生的相关病理表现,分析肠化生的相关病因。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于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慢性胃炎组和非肠化生中重度慢性胃炎组,分别观察每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肠化、淋巴滤泡等表现。结果肠化生组Hp感染率、胃黏膜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率(35.7%、25.2%、35.7%)均显著低于中重度胃炎组相应诊断率(63.7%、40.4%、47.9%;P<0.01、P<0.01、P<0.05),而腺体萎缩诊断率(10.4%)显著高于中重度胃炎组(0.7%,P<0.01)。肠化生组、中重度胃炎组中Hp感染患者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胃黏膜肠化生与Hp感染、淋巴滤泡生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Hp感染主要引起活动性炎症表现,与肠化生无明显因果关系。肠化生的出现可能另有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