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江西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上报的8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8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9种,其中抗菌药物6种,抗肿瘤药物7种,中药制剂8种;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97.7%:ADR的临床表现以药物热、皮肤过敏为主。结论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加强ADR监测及上报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郭峰 《中国药业》2010,19(5):47-4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正确应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2008年上报的118例中药ADR分别以临床表现、相关药品及药品剂型、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ADR几乎涉及机体各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占87.29%),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66.95%)。结论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报告并加强监测与研究,促进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上报的108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1.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61.1%),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头孢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45例,占68.3%),其中又以头孢美唑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4.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35.44%(56例);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总例数的84.81%(134例);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47.47%(75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最高,占抗感染药物例数的49.33%(37例);ADR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且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42.41%(6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8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年人发生ADR的概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1.6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2.39%);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8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0.32%),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21.83%)。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报的10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1.0%),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结论加强ADR监控意识,并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ADR监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报告的41例严重ADR病例,按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41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54.7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5.09%)和神经系统用药(9.4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29例(70.73%)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特别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荆的安全性监测;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考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9年1-8月上报的34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和ADR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349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1类159种;ADR报告中,女性46.42%(162/349),男性53.58%(187/349);静脉给药ADR83.09%(290/349);抗感染药物39.54%(138/349),其中氟喹诺酮ADR28.26%(39/138),左氧氟沙星5.73%(20/138)。抗肿瘤药物与心血管系统31.80%(111/349)。ADR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症状;ADR多为一般性(90.27%),并且转归良好。结论:本组ADR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易发生ADR抗感药物引发的ADR最高,其次为抗肿瘤药与心血管系统用药。  相似文献   

9.
郑宏强 《海峡药学》2011,23(10):239-240
收集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ADR报告11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4.58和40.68%;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59%;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太,为77.12%;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63.56%。  相似文献   

10.
陈琳 《中国药业》2009,18(2):45-4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集到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28种,其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61.33%、25.33%;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44.00%。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84-308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淮南新康医院2013年1~12月从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并已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ADR报告中,年龄>7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偏高(6例,占17.6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28例,占82.3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4例,占41.18%);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17例,占5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循环系统(4例,占11.76%),从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呼吸系统、胃肠系统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雅安地区2008年1-12月期间收集到的829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9例不良反应中,女性占总比例的54.52%(452例);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2.26%(599例);最容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物占61.40%%(509例);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总比例数的38.00%(315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分析,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1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ADR居首位(38.14%),中药制剂次之(28.81%);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1.35%);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8.1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5%),严重ADR有10例。结论:应充分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探讨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集的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例ADR中,大于60岁患者较多(35.71%);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8.83%),其次为抗肿瘤药(17.53%)和中药制剂(14.9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类型为全身性损害,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ADR有8例(占5.1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黄秋红 《首都医药》2009,16(20):45-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加强临床医生上报ADR的意识,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的124例ADR报表,从ADR发生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年龄19~40a,人群ADR发生率最高(占46.77%);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最高(占60.48%);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58.06%);ADR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97%);严重ADR占2.42%;ADR的转归中,124例ADR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充分利用医院ADR信息,提高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7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表现为皮肤损害,涉及药物有32种,其中抗感染药、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ADR占50.68%,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协同做好ADR的监制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7.9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66.99%),其次为中药制剂;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59例,占42.14%),其中又以头孢匹胺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中国药业》2009,18(2):52-53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61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多(46.67%),其次是中药制剂(17.5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需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2年度发生的38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385例报告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87.5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26.3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2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收集的322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例ADR报告中,严重ADIq_为133例,占41.30%。中老年患者比例最大(57.14%),给药途径引发的以静脉给药为主(77.01%)。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34.78%),其中喹诺酮类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头孢菌素类.?结论在ADR监测中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并关注抗肿瘤药物的严重ADR,针对性地实施ADR防治措施,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