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进行CT扫描,统计CT征象中肠壁增厚形式、强化程度、增强后低密度区、淋巴结位置、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分析其与病理分级结果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CT征象差异。结果137例患者经病理结果证实包括Ⅰ级患者41例,Ⅱ级51例,Ⅲ级45例;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高病理分级的危险因素。137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生存104例,死亡33例,3年总生存率为75.91%;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肿瘤内部状态以及其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关系,可判断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对评价结直肠癌病理分级、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累及粗大肺静脉、淋巴结短径、肿大淋巴结位置、肿瘤位置情况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直径淋巴结在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 149例NSCL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980组,共2903枚,病理证实91例患者142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1.07%;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情况、累及粗大肺静脉情况、肿大淋巴结位置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1 cm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淋巴结短径>1 cm者(P<0.05);阳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N1淋巴结区,阴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主动脉淋巴结AP区,不同性质淋巴结转移在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及时发现NSCLC纵膈淋巴转移,结合NSCLC临床特征及淋巴结分布特点能进一步评估N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区分肿瘤直径>7.0 cm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肿瘤直径>7.0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寿命表法计算1、2、3年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5 519例患者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1.8%、33.0%、25.0%。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N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NSCL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N0~N1期肿瘤直径>7.0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生存预后。N2期肿瘤直径7.0~9.0 cm组,手术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优势。N2期肿瘤直径≥9.0 cm组以及N3期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姑息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MTD)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贲门癌临床病理TNM分期提供依据。方法测量4826例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MTD,分析MTD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对其中1 756例患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和(或)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期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TD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4 826例贲门癌患者平均MTD为(5.6±2.3)cm,MTD中位数为5.0 cm(0.5~18.0 cm)。依MTD长度,将贲门癌患者分为四组(MTD<3 cm、3~6 cm、≥6~9 cm、≥9 cm)。随MTD增长,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r=0.254,P<0.05),浸润程度逐渐加深(r=0.102,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变差(r=0.069,P<0.05);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MTD增长,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也明显降低。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MTD、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贲门癌MTD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GAP2反义RNA1(AGAP2-AS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AGAP2-AS1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AGAP2-AS1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AGAP2-AS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AGAP2-AS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Ⅲ期+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AGAP2-AS1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直径<3 cm、Ⅰ期+Ⅱ期、中分化+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及性别患者的AGAP2-AS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95例患者死亡40例,生存55例;死亡组患者的AGAP2-AS1表达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AGAP2-AS1呈高表...  相似文献   

6.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4 7% )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30 8%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5年生存率 ( 62 5% )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 4 5 5% )。ER受体阳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6 7% )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 ( 38 9% )。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吴丹丹  卫英  邵国良 《肿瘤学杂志》2015,21(11):937-940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X线、CT表现( 12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侧,其中单发17例,双发3例,共23个病灶;肿瘤最大径1.7~10.2cm,18个病灶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个病灶呈边缘不光整、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侵犯乳腺皮肤,1个侵犯皮下脂肪间隙。密度均匀19个,不均匀4个;与正常乳腺腺体相比,X线检查病灶呈稍高密度9个,等密度4个;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8个,稍低密度2个,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及毛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6个,中度强化4个。6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毛刺的乳腺实质性肿块及伴密度均匀、轻度强化的腋窝肿大淋巴结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X线、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临床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CT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S与BV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过CT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第六版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中肿瘤大小(直径)仅以3 cm为界限,难以精确阐明Ⅰ期肺癌不同肿瘤负荷对生存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响完全切除术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其中对Ⅰ期肺癌的肿瘤大小在现TNM分期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亚分级并分析预后,以验证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将要公布的新T-分期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典线和Log-rank时序检验生存率差异.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肿瘤低分化、中-高分化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9%和73.98%(P=0.0257);术前贫血者和无贫血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4%和73.00%(P=0.0182);肿瘤直径≤2 cm、2.1 cm-3 cm、3.1 cm-5 cm和5.1 cm-7 c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0%、72.73%、62.50%和58.33%(P<0.0001).结论 患者的肿瘤分化级别、术前是否贫血及肿瘤大小(直径)是Ⅰ期行完全切除术后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肿瘤中-高分化、术前无贫血、肿瘤直径越小则Ⅰ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高,肿瘤大小在3 cm基础上以2cm、5 cm为界进一步分级,更能精确地体现其生存的变化,符合UICC将要公布的新T-分期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NSCLC患者90例,分别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为NSCLC组和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AKT1蛋白与NSCLC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病灶的大小及预后等指标的关系。结果NSCLC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58.89%)显著高于癌旁组(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及中分化、TNM分期(Ⅰ期+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中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分化、TNM分期(Ⅲ期和Ⅳ期)及发生淋巴结发生转移NSCLC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灶大小及病理学类型的NSCLC组织中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13.21%)显著低于AKT1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37.84%(P<0.05)。结论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AKT1蛋白表达上调,并且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影响淋巴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N_1~N_2期NSCLC患者,其中26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121例接受了术后放疗.根据N分期、原发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个数占清扫淋巴结总数的百分率)分别分组,分析术后放疗在各组中的应用价值.观察终点为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及总生存率(OS).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各临床因素对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对于N_2期患者,术后放疗能改善总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大小均对术后放疗价值有明显影响.根据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直径将N_2期病例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第二组符合下列条件中一项:肿瘤直径>3 cm或淋巴结转移度>33%,第三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三组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和未接受术后放疗的5年LRFS分别为55%和60%(χ~2=0.03,P=0.869),42%和50%(χ~2=0.31,P=0.547),62%和52%(χ~2=4.25,P=0.036);5年0s分别为22%和50%(χ~2=1.65,P=0.199),26%和22%(χ~2=0.13,P=0.786),42%和16%(χ~2=15.33,P=0.000).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影响NSCLC术后放疗疗效,对肿瘤直径>3 cm且淋巴结转移度>33%的N_2期NSCLC,加用术后放疗能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吉盼盼  张光亮  蒋蓓蓓 《癌症进展》2021,19(6):596-598,629
目的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100例PT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HT分为合并组(n=53)和未合并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1年,记录所有PTC患者的复发情况,其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块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的复发率均高于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或无淋巴结转移、合并HT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是影响PT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预后更差,临床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9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胰头部5例、颈体部3例、尾部1例;呈不规则分叶状7例,椭圆形2例;最大径约2.3~7.6 cm,平均4.9 cm.CT平扫肿瘤边界欠清,呈等或略低密度,CT值平均36.5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或中度持续强化,7例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均.5例肿瘤包绕邻近血管,类似“血管漂浮征”.所有肿瘤未见钙化,未见明显胰管增宽,2例出现胆总管轻度增宽.腹腔或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6例,增强较均匀一致,中等强化.结论 CT对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3例M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例MBC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7~82岁,中位年龄61.6岁;肿瘤平均直径为3.8 cm.全组患者的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0%、61.6%、54.8%;3年、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3.1%、51.6%、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对MB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有影响(P﹤0.05);激素受体状态对MBC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响(P﹤0.05),对MBC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无影响(P﹥0.05).结论 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MBC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激素受体状态是影响MBC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是延长MBC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体积和放疗剂量对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三维适形放疗的8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 利用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系统及CT扫描勾画相应靶区, 分别定义为GTV-P、GTV-N及GTV-T。  结果  全组患者原发肿瘤最大直径 < 5.0 cm者生存率明显高于≥5.0 cm者(χ2=4.29, P=0.000 7);GTV-P < 90.00 cm3者生存率高于≥90.00 cm3者(χ2=4.94, P=0.0262);GTV-T < 100.00 cm3者生存率明显高于≥100.00cm3者(χ2=5.47, P=0.0194), 且GTV-T < 100.00 cm3组患者局控率明显高于≥100.00 cm3者(χ2=6.46, P=0.0110)。剂量≤66Gy组患者中GTV-T < 100.00 cm3亚组预后明显好于≥100.00 cm3亚组(χ2=4.59, P=0.032 2), 而在剂量 > 66 Gy组患者中GTV-T大小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GTV-T及放疗疗效为影响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大体肿瘤体积为预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建议在以后接受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中常规加入该指标; 对体积小的肿瘤行大剂量放疗可能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有益。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大小与颈淋巴结转移、分布及大小(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28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行CT增强扫描,在TPS系统的CT融合图像上,对照增强CT片逐层勾画肿瘤,TPS将自动测出其原发肿瘤体积及淋巴结直径。结果:128例鼻咽癌患者有颈淋巴结转移89(69.5%)例。原发肿瘤不同体积≤20、21~40、41~60和〉60cm^3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4%(18/38)、78.3%(36/46)、84.0%(21/25)和73.7%(14/19)(P=0.004)。转移颈淋巴结直径≥3cm在原发肿瘤不同体积组占有率分别为18.4%(7/38)、63.0%(29/46)、68.0%(17/25)和47.4%(9/19)(P=0.001)。但颈淋巴结转移直径〈3cm各体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积组颈淋巴结转移在Ⅲ区占有率随着体积增大而增高,P=0.001。而其余各区不同原发肿瘤体积各组淋巴结占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原发肿瘤体积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大小及在颈部分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尤其是原发肿瘤体积≤20cm^3组与〉20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为研究鼻咽癌的转移和预后规律提供一个新的线索,并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收集本院CT检查及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类癌5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CT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上肺2例,左下肺2例,右下肺1例;中央型2例,均伴有阻塞性肺不张,周围型3例;肿块直径2.0 cm×2.6 cm~4.6 cm×6.6 cm,平均直径约3.6 cm;肿块平扫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35 HU,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CT值平均上升21.3 HU;1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年龄较轻、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中等或明显强化及与支气管关系密切等CT表现提示支气管肺类癌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巨淋巴结增生症及其合并副肿瘤天疱疮(PNP)的临床、病理、CT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不伴有PNP及肺部异常的14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大部分无症状,极少数仅有下腹部不适或隐痛。伴发PNP及肺部异常的患者,其临床表现、CT及病理学特点等都较特殊。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8例,混合型1例。CT扫描:18例表现为直径2.5~15 cm的单发结节或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左颈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直径1.5~5 cm;17例边缘光滑,10例密度均匀;7例钙化,均表现为中央区多发散在斑点状分支状钙化,其中5例伴周围散在多发斑点、条状钙化,1例同时伴有周边壳状及环状钙化;形态呈圆柱状或椭球形及球形;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结论 CT扫描是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CT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在明确诊断、指导手术及评价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伴发PNP及肺部异常的病例,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体内巨淋巴结增生症瘤样病变为治疗和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情况、肿瘤宫旁浸润情况及患者术前化疗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宫颈癌患者,3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11.7%.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Ⅰ期的3.283倍;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4 cm的2.332倍;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2的1.823倍;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739倍;宫旁浸润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672倍.结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肺腺癌为主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6 月至2014年8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微乳头型肺腺癌(微乳头成分>50%)为主的MSCT特征。结果:本组18例中1 例为弥漫型肺癌,3 例为中央型肺癌,14例为周围型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直径为1.3~8.5 cm,平均直径为3.56cm,其中8 例直径≥ 3 cm;13例呈分叶状,9 例边缘可见长短毛刺,7 例可见胸膜凹陷征,5 例紧贴胸膜及与胸膜粘连,1 例内侧可见支气管截断征,4 例周围伴阻塞性炎症,1 例伴钙化,2 例病变较大密度不均,4 例肿物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2 例呈实性与磨玻璃混杂密度。18例中16例病变增强CT值(Δ CT)为13~80HU,平均47.5 HU,其中Δ CT≥ 15HU者15例,Δ CT≥ 20HU者15例。2 例胸膜增厚伴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1 例胸膜转移;1 例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同侧胸膜转移;1 例合并双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结节影。8 例可见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强化密度不均,6 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但CT检查中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微乳头型为主肺腺癌在女性非吸烟的老年患者中多见,以周围型肺癌多见,且基本具备周围型肺癌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典型表现,实性为主,强化较明显,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