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GP)治疗前后老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 63 例老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给予外用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外用药物的基础上给予白芍总苷胶囊口服,于治疗 8 周后观察 2 组患者 T 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 及 IL-10 水平。 结果 2 组患者治疗后 CD4+、CD4+/CD8+及 IL-10 均增高,而 CD8+、IL-17 及 IL-23 均下降,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P 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与 CD8+水平呈正相关,而与 CD4+、CD4+/CD8+及 IL-10 呈负相关性(P<0.05)。 结论 TGP 治疗老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通过调节 T 淋巴...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有家族发病倾向的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发育的T细胞活性.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离家族史阳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CD34+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构建的微环境下,在胸腺基质细胞的支持下,使其在体外向T细胞定向分化,免疫磁珠法收集CD3+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分别采用MTT法及ELISA法检测自然增殖组及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后T细胞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①经骨髓CD34+细胞定向分化并扩增的CD3+T细胞中可检测到CD4+CD8-、CD4-CD8+T细胞,且银屑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CD8-及CD4-CD8+T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②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自然增殖组及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组增殖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③银屑病患者T细胞自然增殖组培养上清白介素4、白介素8及干扰素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后白介素4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白介素8及干扰素γ水平却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 有家族发病倾向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异常可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相关.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MF)是最常见的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病程缓慢、迁延。MF肿瘤性T细胞最常见的免疫表型是 α/β T辅助细胞表型 (  βF1+、TCR-γ-、CD3+、 CD4+、CD5+、CD8-、CD45Ro+、TIA-1-),占80%左右。但仍有一部分MF免疫表型很少见,如表达细胞毒性T细胞的标记(  CD8+, TIA-1+)、表达B细胞的标记(  CD20+)、表达间变大细胞的标记(  CD30+)、等,这些少见的免疫表型很容易与其它侵袭性较高的淋巴瘤相混淆,造成误诊、误治。本文对MF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热型/血燥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并和正常人作比较.方法 选择血热型银屑病患者35例、血燥型银屑病患者30例和正常人36例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和CD8+的比例.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热CD4M+淋巴细胞明显低于血燥型或正常人,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血燥型或正常人,CD4+/CD8+比值明显倒置,而血燥型CD4+和CD8+淋巴细胞与正常人相比没有差异.结论 T淋巴细胞变化可能是血热型/血燥型银屑病辨证求因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5.
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3+、CD4+和CD8+T细胞和IL-2、IL-4、IL-6及sIL-2R与结节性血管炎患者发病、疾病活跃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皮损组织局部CD3+、CD4+、CD8+T细胞亚群浸润及IL-2、IL-4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结节性血管炎患者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人对照组;而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与消退期及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病变组织中CD3+、CD4+T细胞和IL-2染色阳性细胞高于正常人对照组;IL-4染色阳性细胞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2为代表的Th1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血清及组织浸润IL-2水平与疾病活跃相关。  相似文献   

6.
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应用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研究患者T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以及疣体脱落的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对反应期疣体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外周血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及IL-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反应期疣体组织中见淋巴细胞浸润,伴棘细胞水肿、溶解。免疫组化显示,反应区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呈CD45RO+、CD6+、CD4+、CD8+、CD20-和Mac387-;在表皮基底层及反应区可见S-100蛋白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结论 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通过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使CD8+亚群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疣体脱落。  相似文献   

7.
本组应用一组包括抗T淋巴细胞亚群在内的单克隆抗体对一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接受MTX治疗前后皮损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原位标记.结果提示:静止期银屑病可能为一慢性炎症过程,进行期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T4+/T8+比例失调有关,口服MTX可能通过抗炎及调节免疫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蜈蚣败毒饮对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上、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核转录基因(Bcl-6)、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CD40L)表达的干预,探讨其对银屑病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6组,每组5只,并依次命名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建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给药组小鼠药物灌胃处理。评估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PASI),观察皮损微观病理改变情况、qRT-PCR法检测IL-6、Bcl-6、ICOS、CD40L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IL-6、Bcl-6、ICOS、CD40L蛋白含量,最后对皮损检测指标与皮损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用以评价皮损与该通路的关联。结果 药物处理后蜈蚣败毒饮各剂量组的小鼠MAPSI分值均出现下降(P<0.01),△MPASI均表现为升高(P<0.01),且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表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H...  相似文献   

9.
寻常型银屑病皮肤中皮肤归巢T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肤归巢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研究正常人皮肤和PV患者皮肤中浸润的皮肤归巢T细胞分类及其变化。结果 ①正常人皮肤及PV皮损中浸润的T细胞绝大多数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CLA+细胞高度表达CD45RO,只有个别为CD45RO阴性。②进行期皮损CD4+CLA+及CD8+CLA+T细胞数高于静止期皮损(P<0.05),静止期皮损CD4+CLA+细胞数高于消退期皮损(P<0.05),消退期皮损CD8+CLA+细胞数高于PV外观正常皮肤(P<0.05),进行期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CD4+CLA+及CD8+CLA+细胞数高于静止期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0.05).③部分病例皮损的表皮中见大量CLA+树突状细胞,正常人皮肤未见此细胞。结论 正常人皮肤及PV皮损中T细胞绝大多数为皮肤归巢T细胞;进行期及静止期PV皮损中浸润的细胞主要为CD3+、CD4+、CD45RO+、CLA+T细胞,CD3+、CD4+、CD45RO+、CLA+T细胞可能在PV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蜈蚣败毒饮对miR-155及其调控下的SOCS1-JAK2/STAT3通路的干预作用,同时结合对于银屑病模型鼠皮损指数的评价,分析通路机制与皮损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西药对照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经咪喹莫特造模及药液灌胃后观察银屑病模型鼠的皮损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蜈蚣败毒饮对转基因银屑病模型小鼠皮损指数MPASI及皮损中IL-17和IL-2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甲氨蝶呤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行药物灌胃,采用改良的小鼠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方法(MPASI)对银屑病小鼠的皮损进行系统评价,同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皮损中IL-17、IL-23的蛋白含量,并应用双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对小鼠皮损指数和蛋白含量情况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的MPASI变化值最为明显(P0.05),同时与其他各组相比较,上述两组具有显著的降低皮损中IL-17和IL-23蛋白含量的作用(P0.05),且△MPASI与IL-17蛋白含量、△MPASI与IL-23蛋白含量均呈现出线性负相关性。结论蜈蚣败毒饮可以有效改善银屑病小鼠皮损,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细胞通路相关蛋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线粒体损伤指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行孕期管理并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非重度子痫前期组(n=40)和重度子痫前期组(n=18)。另选取同期5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于孕中期(24~28周)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线粒体损伤指数,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并关注妊娠结局,分析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CD3+、CD4+、CD8+水平及Th、Ts线粒体损伤指数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重度子痫前期组CD3+、CD4+、CD8+水平及Th、Ts线粒体损伤指数阳性率均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5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原发性生殖器疱疹(PGH)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并分析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1年内频繁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77例PG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1年,治疗后接受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检查。根据随访期间频繁复发情况,分为频繁复发组(1年内复发≥6次)与非频繁复发组(1年内复发<6次)。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PGH患者1年内频繁复发的影响。结果 随访1年期间,177例PGH患者中,频繁复发55例,频繁复发率为31.07%。频繁复发组合并糖尿病占比高于非频繁复发组,治疗后CD3+、CD4+低于非频繁复发组,CD8+高于非频繁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CD3+、CD4+高表达是PGH患者治疗后1年内频繁复发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银屑病皮损局部浸润的CD8+ T细胞表型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 - 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明确诊断的8例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男女各4例,年龄24 ~ 50岁。8例健康对照皮肤来源于整形外科手术剩余皮肤,男女各4例,年龄23 ~ 46岁。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皮损CD8+ T细胞的分布及亚群比例,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的表达。结果 8例银屑病皮损真、表皮均可见CD8+ T细胞浸润,其中CD8αα+ T细胞表型占88.48% ± 7.39%,8例健康人皮肤局部仅有个别CD8+ T细胞浸润,其中CD8αα+ T细胞表型占14.43% ± 13.14%,两组比较,t = 11.5,P < 0.01。银屑病皮损表皮CD8αα+ T细胞表达组织局部定植标志CD103,真皮CD8αα+ T细胞不表达CD103。银屑病皮损CD8αα+ T细胞表达CD45RA-CCR7-效应记忆性T细胞表型,不表达CD8+ 调节性T细胞标志Foxp3、CD25和CD122。银屑病皮损CD8αα+ T细胞中分泌IL?17A的细胞比例为24.85% ± 4.25%,对照组CD8αα+ T细胞不分泌IL?17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53,P < 0.01)。结论 银屑病皮损浸润的CD8αα+ T细胞是效应记忆性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A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E-选择素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C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为CAD患者48例(观察组),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BC-ELISA)双夹心抗体法检测CA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E-选择素表达水平,并设同期来院体检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CD3+CD4+、CD3+CD4+/CD3+CD8+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3+CD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与对照组CD3+相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E-选择素明显高于对照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TLR4和CXCR4在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及皮损中的水平,分析其在天疱疮病理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15例治疗前天疱疮患者和13名健康正常人的皮损组织及PBMC,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LR4和CXCR4在皮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TLR4+CXCR4+浆细胞的比例。结果:天疱疮患者皮损部位TLR4和CXCR4表达增加;同时天疱疮患者PBMC中浆细胞(Lin-CD27+CD38+CD138+)的表达比例(3.26±1.90)高于健康对照(1.38±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天疱疮患者浆细胞中TLR4+CXCR4+双阳细胞表达比例(14.23±8.69)高于健康对照(6.74±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中TLR4以及CXCR4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在疾病病理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转基模型小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达的影响,初步从Th17细胞角度发现蜈蚣败毒饮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银屑病转基因模型小鼠25只,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甲氨蝶呤西药对照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实验组,每组5只转基因小鼠,经灌胃,含药PBMC制备,培养,染色等,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甲氨蝶呤组、蜈蚣败毒饮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蜈蚣败毒饮低、中剂量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蜈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有关,其通过参与了IL-23-Th-17-IL-17的转导通路途径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蕈样肉芽肿皮损中增生性T细胞与树突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不同时期浸润性皮损中增生性T细胞与树突细胞的分布特征。方法 皮肤肿瘤组织石蜡切片,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MF皮损中Ki-67+细胞和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阳性(CLA+)细胞均明显增多,多数Ki-67+细胞CD4+和cLA+,MF肿瘤期真皮浸润组织中的Ki-67+细胞明显多于斑片期/斑块期(P<0.01),且形态多不规则,异型性明显;未见CD83+/Ki-67+树突细胞,但树突细胞周围可见大量的Ki-67+增生性T细胞,CD83+树突细胞与Ki-67+肿瘤T细胞紧密接触。结论 CLA+/Ki-67+T细胞在MF皮损中表达的程度和免疫病理特征对于MF的早期发现和转化进展可能具有免疫病理学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立一种新的、有效的、稳定的银屑病鼠造模新方法。方法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及干扰素腹腔内注射造模;观察BALB/c小鼠皮损改变及稳定性;并进行皮肤病理片制作和皮损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CD3~+,CD4~+,CD8~+T细胞、IL-12,IL-17,IL-23,TNF-α,MPO及SOD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小鼠比对,观察造模效果。结果肉眼观察模型小鼠皮肤较对照组明显增厚,颜色偏红,表面覆盖厚层鳞屑,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组织病理学Baker评分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CD3~+,CD4~+及CD8~+T细胞在真皮层较正常鼠显著增多,两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2,IL-17,IL-23及TNF-α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表达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小鼠皮损MPO表达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多。模型组小鼠皮损中SOD表达减少;结果显示造模小鼠皮损符合银屑病改变,皮损典型,2周内皮损未消退。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稳定的、值得推广的银屑病造模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中的影响。方法 采集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D4+ T细胞。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PI3K阻滞剂组(LY294002组),25 μmol/L Notch阻滞剂组(DAPT组),10 μmol/L LY294002+25 μmol/L DAPT组(LY294002+DAPT组)。均分别用植物血凝素(PHA)10 μg/mL和IL-2 1 000 U/mL刺激增殖6 h,采用FCM检测CD4+ T细胞内的CyclinA、Cyclin D1及P27kipl细胞周期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yclin A、Cyclin D1及P27kipl mRNA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D4+ T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选后纯度为(90.00±3.90)%,CD4+ T细胞培养存活百分率达(92.50±4.60)%。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Cyclin A、Cyclin D1水平分别为(27.60±3.80)%、(14.70±3.20)%,mRNA水平分别为0.56±0.14、1.37±0.39,与健康对照组(13.50±3.70)%、(7.80±2.00)%和(0.31±0.12)、(0.93±0.35)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0.037和0.008、0.04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P27kipl蛋白和mRNA分别为(23.50±3.60)%和(0.17±0.0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6.80±5.60)%和(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7、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Cyclin D1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为(12.30±3.50)%和(1.74±0..39)]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表达均下降,分别为(7.20±3.10)%、(8.20±2.50)%、(4.30±1.50)%和(1.11±0.29)、(1.26±0.28)、(0.63±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蛋白[(21.80±3.20)%]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蛋白水平均升高,分别为(30.90±5.10)%、(27.60±5.20)%、(43.9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5、0.006、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 mRNA(0.15±0.08)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水平均上升,分别为(0.37±0.07)、(0.62±0.09)、(0.9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8、0.002、0.003)。空白对照组、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组间CD4+ T细胞Cyclin A蛋白和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I3K与Notch信号途径可协同增强CD4+ T细胞内正向调节蛋白Cyclin D1水平升高及负向调节蛋白P27kipl水平下降,提示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增殖、活化起着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