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院的规范化流程和护理措施,为临床急救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36例患者院内转运情况,深入讨论并建立根据病情进行标准化流程,研究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 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标准化院内转运,工作后及时反馈的情况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化院内转运制度,患患者的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结论 建立了急诊标准化院内转运条例,明确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实施全面的转运救护计划,对抢救有极大帮助,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李冰鹤  李高英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66-1268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对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患者198例,2018年6月—2019年2月常规转运的9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19年12月分级转运的10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院内转运用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收治的20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转运.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验组,进行临床路径转运.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情况及满意程度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未在转运中出现死亡.实验组科室接收满意度为92.0%,对照组科室接收满意度为6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为32.0%显著高于实验组发生率为4.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提高满意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高转运效率和质量,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丽青  陈月娥 《中外医疗》2012,31(32):133-134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隐患因素及护理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到ICU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总结归纳。结果影响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隐患主要有患者病情、医护人员、设备和药品、辅助科室配合4方面因素。结论护理人员针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隐患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转运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0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评价两组急诊抢救指标、护理交接工作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综合病房单元为基础的安全计划(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酒钢医院急诊接诊的危重症患者40例,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入院的设为观察组(n=20),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入院的设为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标准转运交接,观察组给予CUSP模式指导下的院内转运交接。比较2组院内转运时间,应用CUSP模式前后观察组医护人员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ICU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CUSP模式应用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护人员C-SA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应用前高(P<0.05)。结论 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转运效率,加强医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患儿转运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6月本院收治的50例儿科急诊转运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方法。将2019年7—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儿科急诊转运患儿作为研究组,予以SBAR沟通模式交接。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以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转运成功率(96.00%)高于对照组(80.00%),不良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8.00%)(P<0.05)。研究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患儿转运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转运成功率,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对急诊重症患者血氧饱和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行常规转运模式收治的52例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急诊行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收治的52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状况、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至手术室、ICU、介入室、普通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能有效降低急诊重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缩短患者转运时间,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收治的全部需要院内转运的424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院内转运平均用时为29.1 min,其中<20分钟有329例(77.6%);途中发生意外6例(1.42%);患者或其家属对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比较满意有421例,满意度达99.3%。结论:急诊收治危重患者通常要在院内转运,转运途中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缩短院内转运用时,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烨  吴永清  蒋德玉  沈毅  裴天容  颜丽 《医学争鸣》2008,29(10):954-954
0 引言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易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高风险科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急诊科ICU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58)与对照组(n=5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模式,观察组无缝隙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ICU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转运设备、贵重物品、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交接时间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急诊与ICU之间的科室间电话确认次数、危急值漏交接次数、责任推卸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4.7%(P<0.05)。结论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优势显著,交接时间明显缩短,护理工作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危可提供有效的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孙茜  孙春霞  孙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22-4027
目的 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 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 6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和发生率评分,计算危害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决定优先改善的流程,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4%(97/1 632),低于对照组的22.58%(336/1 488)(χ2=180.249,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96%(1 566/1 632),高于对照组的77.96%(1 160/1 488)(χ2=229.378,P<0.001);观察组接收/检查科室满意度为94.98%(1 550/1 632),高于对照组的68.95%(1 026/1 488)(χ2=364.806,P<0.001)。结论 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创伤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山县人民医院转运救治的160例急诊创伤患者,按照转运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无预警分级转运,观察组经创伤评估后采取预警分级转运。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家属对转运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1.25%,低于对照组(38.75%)(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25%,高于对照组(82.50%)(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工作中采取创伤评估可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满意度,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2452例,其中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1204例为对照组,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面安全护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12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5例,死亡1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81.90%;观察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54例,死亡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而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有效地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内外部交接时的工作效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和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通过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交接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人身及信息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院内交接转运流程,培训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急救技能,加强急救药品、物品、设备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院内交接转运时护理事故为"0",危重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得到快速救护,家属满意度升高,交接问题减少,交接效率提高,部门合作矛盾减少。结论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对保证危重病及时诊治与救护、提高急诊护理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诊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诊各类危重患者的前沿窗口。患者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而危重患者转运途中随时会有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2012年1—12月,我急诊室将转运流程应用到764例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颖瑜  安博  梁婉琪 《当代医学》2022,28(10):184-186
目的 探究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危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转运,实验组采用基于改良儿童早期预警分级反应转运法,比较两组不良结局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及转运满意评分。结果 实验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低血氧饱和度、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转运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缓解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随机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抢救中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介入标准化急救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成功率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评分,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在急重症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随机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抢救中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介入标准化急救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成功率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评分,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在急重症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