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佳  刘玲玲 《现代肿瘤医学》2015,(24):3645-3647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104例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疗效上,总有效率为70.19%,进展为29.81%;在预后进展患者中,临床分期、IPI评分、GCB、LDH、Ki-67是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进展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高危影响因素(P均<0.05),而和性别、结外侵犯、bcl-2、bcl-6、B症状、ECOG评分无关(P>0.05)。结论: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密切相关,应重视患者实际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PGI-DLBCL患者中,男31例,女20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16~80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恶心、呕吐等;原发于胃29例(56.86%),小肠15例(29.41%),结肠4例(7.84%),直肠1例(1.90%),混合部位2例(3.92%).包块直径≥10 cm患者13例(25.49%).24例(47.06%)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GCB),27例(52.94%)来源于非生发中心(non-GCB).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来源、原发部位(胃或肠道)和大包块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Lugano分期Ⅲ~Ⅳ期、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和CA125增高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Lugano分期Ⅰ~ⅡE期、LDH正常、IPI评分0~2分和CA125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样方案化疗组患者同单纯CHOP样方案化疗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化疗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 Lugano分期、IPI评分、LDH增高、CA125增高对于预测PGI-DLB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的特征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13例经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经骨髓穿刺检查后,对112例诊断为骨髓侵犯患者的骨髓病理形态学特征、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表现、分期,疗效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骨髓侵犯的发生率为27.12%,骨髓侵犯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的一致;骨髓侵犯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多发生在晚期;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表现、疗效、预后明显相关,骨髓侵犯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不良.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细胞的形态一致,骨髓侵犯程度越重,临床出现各种相关症状重,化疗的缓解率低,疗效差,生存期明显缩短,预后不良,但仍有治愈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Elecsys法测定70例NH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的CA125水平,并将性别、分期、B症状、巨大包块、肿瘤负荷、浆膜腔积液、肿瘤浸润部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等预后因素及治疗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125水平与分期、B症状、巨大包块、肿瘤负荷、浆膜腔积液、肿瘤浸润部位、血清LDH、IPI等预后因素有相关性。CA125值高的NHL患者治疗失败率高,且容易复发(P <0.05 )。初诊时CA125值高的患者5 a生存率低。结论:血清CA125水平测定对NHL的病情监测及评价预后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詹梦娜  田浩  许恬 《肿瘤学杂志》2021,27(10):841-847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3例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41例)和Hp阴性组(42例),对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后,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5.6% vs 38.0%,P=0.00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4~127个月),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84.8%、79.0%。Hp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Hp阴性组,5年OS分别为95.1%和75.0%(P=0.019),5年PFS分别为92.3%和66.3%(P=0.009)。Hp阴性且行巩固放疗的患者比非巩固放疗患者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年OS分别为86.3%和61.2%(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8)、临床分期(P=0.001)、IPI评分(P<0.001)、治疗前LDH水平(P<0.001)、血红蛋白水平(P=0.014)、白蛋白水平(P=0.002)、Hp感染(P=0.019)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治疗前LDH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组的C-myc蛋白(P=0.037)及Bcl-2蛋白(P=0.00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但Bcl-6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931)。Bcl-6蛋白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OS(P=0.024)和5年PFS(P=0.045)比Bcl-6蛋白阴性患者更佳,而C-myc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Hp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临床或许可以通过Hp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是否采取巩固放疗。同时,应进一步实施临床和分子研究,以完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是胃淋巴瘤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易与胃癌、溃疡或其他炎症性病变混淆,病变组织学形态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探索PG-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影响分析。结果:104例PG-DLBCL患者,男性45例,女性59例,中位发病年龄68岁。10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10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1.0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6.8个月,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1%、76.8%和47.6%。病理学分类: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型40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non-GCB)型64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c-Myc基因异常27例(占26%,其中17例为多拷贝,10例为重排),B细胞淋巴瘤-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BCL-2)基因异常26例(占25.2%,其中17例为多拷贝,9例为重排),BCL-6基因异常32例(占31%,其中23例为多拷贝,9例为重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25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改良Ann Arbor分期、骨髓侵犯、治疗方法、病理学类型non-GCB型、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ltiple myeloma protooncogene-1,MUM-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7(cell division cyclin 7,CDC7)/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是影响PG-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临床分期ⅢE~ⅣE期、IPI评分≥2、病理学类型非生发中心亚型、CDC7蛋白高表达、MCM2蛋白高表达、FISH检测BCL-2基因重排是影响PG-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内镜检出率较高,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R(利妥昔单抗)-CHOP(环磷酰胺+表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方案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在原发消化道淋巴瘤(PGIL)中的发生率略低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其中PGL的治疗模式已经规范化,而PIL的诊断、治疗仍存在很大争议.病变局限于肠道,或主要病变在肠道,关于PIL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PIL最常见的部位是回盲部,病理类型以B细胞来源为主,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其次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抗生素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单克隆抗体等可作为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在PIL中也尚无定论,且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现对其诊断标准、临床特征、最佳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重点在于其诊断标准及最佳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ovaria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O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PO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PODLBCL患者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症状以盆腔肿块、腹痛为主;合并B症状2例,双侧卵巢肿瘤2例,单侧肿瘤2例(均发生在右侧卵巢),CA125、乳酸脱氢酶(LDH)均呈高表达3例。镜下表现为卵巢正常结构破坏,被相对单一形态的、体积较大的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细胞质常嗜碱性,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或多个核仁;核分裂象多见;CD20染色阳性。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经随访2~238个月后,无复发存活3例,死亡1例。结论 PODLBCL是罕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预后较好。化疗联合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为一线治疗方案,以避免手术,但术前明确诊断很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的特征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13 例经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经骨髓穿刺检查后,对112例诊断为骨髓侵犯患者的骨髓病理形态学特征、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表现、分期,疗效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骨髓侵犯的发生率为27.12%,骨髓侵犯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的一致;骨髓侵犯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多发生在晚期;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表现、疗效、预后明显相关,骨髓侵犯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不良。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细胞的形态一致,骨髓侵犯程度越重,临床出现各种相关症状重,化疗的缓解率低,疗效差,生存期明显缩短,预后不良,但仍有治愈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A125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细胞浸润及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103例NHL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约49.5%(51/103)的NHL患者血清CA125增高;血清CA125水平与乳酸脱氢酶(LDH)、骨髓浸润、结外侵犯、浆膜腔积液、巨大肿块、CD20高表达相关(P<0.05),CA125增高者化疗完全缓解率(CR)低,且容易复发(P<0.05)。结论血清CA125水平与淋巴瘤细胞浸润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NHL患者诊断、病情进展及复发预测又一重要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细胞形态特征、治疗效果与预后.方法:对404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其骨髓侵犯发生率、细胞形态特征、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分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4例NHL患者中骨髓侵犯69例(17.1%),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一致,年龄35岁以下者多见(53.6%),病理类型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78.2%),骨髓侵犯晚期多见,其侵犯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预后不良.结论:NHL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病理类型、治疗与预后等密切相关,骨髓侵犯程度重,临床分期晚,疗效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LDH,β2-MG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50例NHL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CA125及β2-MG,酶法检测LDH。结果 NHL患者血清CA125,LDH,β2-MG的升高与分期、分组、骨髓浸润、化疗效果、疾病的范围及恶性程度有关。结论 血清CA125,LDH,β2-MG作为NHL患者诊断、临床分期、是否骨髓浸润、疗效判定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不一致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例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以淋巴结肿大起病, 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证实骨髓为小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与骨髓淋巴瘤组织学亚型不同, 确诊为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给予R-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后, 2例患者疾病进展或复发, 疗效欠佳。结论不一致性淋巴瘤较为少见, 临床易漏诊, 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 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由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自1997年至1999年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63例,均接受治疗并进行随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中有43例survivin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8.3%,其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结外病灶数目无明显相关关系,与PS、LDH、B症状、IPI显著相关(P<0.05).其5年总生存率为50.04%.survivin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P=0.000 1),二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6%和90%.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极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汪玉芳  柯金勇  柯善栋 《癌症进展》2018,16(8):1020-102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PG-DLBCL患者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PG-DLBCL患者均随访5年,其中4例(2.2%)患者失访,125例(67.9%)患者至随访结束时仍然生存,其余55例(29.9%)患者均因PG-DLBCL进展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G-DLBCL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3%、71.5%和67.9%.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ugano分期、有无B症状、血红蛋白(HGB)水平、白蛋白(ALB)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是否联用利妥昔单抗、有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PG-DLBCL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细胞起源对PG-DLBCL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HGB水平、ALB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无Hp感染对PG-DLBCL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而Lugano分期、LDH水平和是否联用利妥昔单抗是PG-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R=2.323、1.792、0.399,P﹤0.05).结论 Lugano分期为Ⅲ~Ⅳ期、LDH水平升高是PG-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顾瑛  梁进  马莉  杨丽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415-241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细胞形态特征、治疗效果与预后。方法:对404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其骨髓侵犯发生率、细胞形态特征、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分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例患者中骨髓侵犯69例.404NHL(17.1%),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一致,年龄35岁以下者多见(53.6%),病理类型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78.2%),骨髓侵犯晚期多见,其侵犯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预后不良。结论:NHL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病理类型、治疗与预后等密切相关,骨髓侵犯程度重,临床分期晚,疗效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100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象,了解骨髓侵犯与临床分期、病理、血尿β2-MG、血LDH、外周血象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恶性淋巴癌患者的骨髓象作分类比较。结果 骨髓侵犯率18%,以Ⅲ、Ⅳ期具有B组症状患者为主;病理以弥漫型小淋巴细胞性、裂-无裂细胞性、无裂细胞性多见。初诊时血尿β2-MG、血LDH升高者、外周血象异常者易发生骨髓侵犯。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存档蜡块63例,其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41例,炎症反应性增生组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IDO 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中 IDO 阳性率为56.1%,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炎症组织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IDO 表达水平与 Hans 分型、B 症状具有相关性,P =0.000、0.035;IDO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结外受侵数目、IPI、ECOG、LDH 无明显相关,P ﹥0.05;IDO 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 =0.001;Log - rank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IDO 的表达水平、Hans 分型、B 症状及 IP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0.003、0.000、0.030;Cox 多因素生存分析,仅 IDO 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24。结论:IDO 的高表达,可能参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免疫逃逸相关。IDO 高表达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疾病进展、疗效及预后不良相关,提示 IDO 可能成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及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脱氢酶(LDH)、糖类抗原125(CA125)及β2微球蛋白(β2-MG)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山西省汾阳医院和山西大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确诊初治DLBCL患者30例及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CA125及β2-MG的表达水平,速率法测定血清中LDH含量.结果DLBCL患者VEGF、LDH、CA125及β2-MG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68±194)比(156±48)pg/ml,t=5.718,P=0.000;(487±252)比(177±32)U/L,t=6.658,P=0.000;(58±16)比(19±10)U/ml,t=9.701,P=0.000;(3.1±1.5)比(1.6±0.3)mg/L,t=5.612,P=0.000].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LDH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506±165)比(275±154)pg/ml,t=3.896,P=0.000;(886±433)比(220±86)U/L,t=5.244,P=0.000].有骨髓浸润患者血清VEGF、LDH表达水平高于无骨髓浸润患者[(505±201)比(299±152)pg/ml,t=3.148,P=0.004;(798±463)比(331±166)U/L,t=3.113,P=0.005].有A症状患者血清VEGF、LDH表达水平与有B症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LBCL患者血清CA125及β2-MG表达水平在临床分期,有A、B症状亚组及有无骨髓浸润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LBCL患者VEGF与LDH表达呈正相关(r=0.458,P<0.05).结论DLBCL患者高表达VEGF、LDH、CA125及β2-MG,VEGF、LDH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疾病进展及侵袭过程密切相关.联合检测VEGF、LDH可能成为预测DLBCL患者骨髓侵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