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治肾化痰中药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肠道菌群、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肥胖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治肾化痰的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高(TC)、甘油三脂(TG)水平、肠杆菌与肠球菌菌群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对照组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群数较对照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与肠道屏障功能、糖代谢、炎症因子及TC、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肠道屏障功能、糖代谢、炎症因子及TC、TG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对肥胖型PCOS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糖脂代谢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维生素D在肠道炎症中有重要作用。它通过调节肠道屏障的紧密连接和抑制上皮细胞凋亡来保持肠道黏膜屏障的结构完整和正常功能,通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核因子κB途径、激活Toll样受体上调抗菌肽的表达和保持自噬功能。另外,它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促进Th2细胞产生抑制肠道炎症的细胞因子,并且调节肠道菌群,通过保护肠道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炎症。因此,对维生素D及其受体调节肠道炎症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为临床上治疗肠道炎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类型,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神经炎症对血管性痴呆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神经递质和肠道代谢产物调节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炎症;肠道菌群组成异常也会增加肠道屏障的通透性,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人体胃肠道系统内数目庞大的微生物群体,参与维持胃肠道免疫稳态.桥本甲状腺炎(HT)是全球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HT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均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在甲状腺-肠轴基础上通过调节免疫、维持肠道屏障、参与微量元素代谢等方式影响HT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摄入和有益肠道菌群对HT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被普遍认同,AD发病过程中神经炎症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对AD的调节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方法。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肠道功能、神经发生以及调控肠道代谢产物调节AD的神经炎症,此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益生菌对逆转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AD病程加重及记忆认知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软骨损伤和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梳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破坏肠黏膜屏障等机制影响RA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为R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交互作用及肠道微生态调整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8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治疗。依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将患者进行危重症分级,并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凝血功能(APTT、Fib、D-D)及肠道屏障功能(NO、DAO、D-乳酸)水平,分析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交互作用及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肠道菌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道屏障功能NO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肠道菌群肠球菌、凝血功能APT、Fib和D-D、肠道屏障功能DAO和D-乳酸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肠道菌群肠球菌、凝血功能(APTT、Fib、D-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50例,肠道腺瘤性息肉)、B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C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分析4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前3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 A、B、C组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D组,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腺瘤性息肉、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菌群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发生肠道癌变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且癌变患者可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  相似文献   

10.
IBD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肠道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动物实验中,小鼠DSS模型存在肠道菌群变化,主要为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小鼠DSS结肠炎的发病;免疫缺陷IBD动物模型中发现,在肠道无菌的环境下不发生肠道炎症,但若重新恢复正常的肠道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上述动物模型研究表明:①基因背景可影响IBD的表现及严重程度;②无菌环境下,多数动物模型不能形成.IBD;③肠道菌群成分是IBD形成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微生物群由各种细菌、古生菌、微真核生物和病毒组成,它们广泛分布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和组织中,其中大部分微生物寄居于人消化道内。那些处于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群既参与了宿主宏量营养素(糖、脂肪、氨基酸)的代谢过程,也参与了部分微量营养素(维生素、铁、锌)的代谢过程。不仅如此,它们还在维持肠道生物屏障、抗击炎症、调节细胞坏死、启动免疫相关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实践中的禁饮禁食、创伤以及手术应激等因素容易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肠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肠菌群移位、肠源性感染。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接踵而来。如何更好地维护肠道微生物群稳定、保护肠道功能屏障成为医疗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问题。加速康复外科是一套在围手术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手术应激及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的外科模式,其已成为近几年来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理念及一些相关措施,如:缩短术前禁饮食时间、不机械性灌肠、术后尽早恢复饮食等措施能更好地维护肠道微生物群稳定、保护肠道功能屏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所以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为我们在围手术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胃肠道提供了途径。在此,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功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加速康复外科与肠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斑马鱼脊髓损伤(SCI)对肠道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阐明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4条正常斑马鱼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7)和LGG饮食组(LGG组,n=7),喂养21 d后取肠道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斑马鱼肠道组织中肠屏障相关分子β防御素样肽-1(DEFBL1)、紧密连接蛋白2a(TJP2a)、黏液素2.1(MUC2.1)和黏液素5.3(MUC5.3) mRNA表达水平。48条手术斑马鱼随机分为假手术+正常饮食组、假手术+LGG组、SCI+正常饮食组和SCI+LGG组,每组12条,术后喂养25 d(每组n=6)取肠道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肠道炎症相关分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Toll样受体2(TLR-2)和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水平,术后分别喂养7 d(每组n=3)和28d(每组n=3)取斑马鱼肠道组织,用肠道菌群高通量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正常饮食组比较,LGG组正常斑马鱼肠道组织中DEFBL1和TJP2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2.387,P<0.05;t=-12.482,P<0.01),MUC2.1和MUC5.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2.497,P<0.05;t=3.173,P<0.05)。与假手术+正常饮食组比较,SCI+正常饮食组斑马鱼肠道组织中TNF-α、TLR-2和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SCI+正常饮食组比较,SCI+LGG组斑马鱼肠道组织中TNF-α、TLR-2和IL-6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饮食组(假手术+正常饮食组和SCI+正常饮食组)比较,假手术+LGG组和SCI+LGG组斑马鱼肠道内致病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属)和条件致病菌属(脱硫弧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的丰度明显降低。结论:LGG能抑制斑马鱼SCI引起的肠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肠屏障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增加和肠道致病菌丰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哺乳动物及人类健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仔猪的健康生长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然而,在猪的生命周期中,从食管到直肠的微生物分布与组成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健康的肠道菌群具有促进猪的营养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应答,抑制病原菌感染等功能。多种因素对猪肠道菌群的形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分娩方式(经过产道或剖宫产)、幼龄时期饮食(母乳或配方饲料)、抗生素或抗生素样分子的使用等。本文主要从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定植、功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因素等方面论述了仔猪肠道微生物与仔猪肠道健康的关系,从而加深肠道微生物对维护仔猪肠道健康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节作用高度吻合,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本文综合近年来中药调控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从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肠-脑轴探讨杜仲方(DZF)对帕金森病(PD)小鼠症状的改善及对其肠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杜仲方低剂量组(DZF-10 g/kg)、杜仲方高剂量组(DZF-20 g/kg),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3.5 d腹腔注射1次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25 mg/kg),1 h后皮下注射1次丙磺舒(250 mg/kg),共注射10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开始后,治疗组每天灌胃给予杜仲方,持续至末次造模后1周。分别于第1、3、6周进行爬杆、转棒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脑,检测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取结肠组织,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及Occludin、MPO、CD13表达情况;无菌条件下取粪便,16s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杜仲方干预可明显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缓解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炎症。同时能调整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结论] 杜仲方可以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障碍及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且可以通过维持肠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肠道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肠道稳态的平衡包括肠道菌群的稳定和肠道物理、免疫屏障的稳定。在药物、酗酒、饮食、肝脏疾病等因素的作用下,肠道稳态的平衡可能遭到破坏。由于肝脏和肠道通过肝肠轴相连,肠道稳态失调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异位,使肝脏直接暴露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攻击,加重肝脏炎症反应,引起肝纤维化,甚至诱发肝癌。因此,肝脏疾病和肠道稳态失调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应用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及胃肠动力药改善肠道稳态失调能够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特定肠道菌种的提取与相关诊治也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文章旨在通过检测NAFLD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FC)及粪便菌群多样性,探讨NAFLD患者肠道炎症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8例NAFLD患者(NAFLD组)及12例健康对照(HC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RA患者90例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n=45)和观察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n=45)。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残分级。通过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评估其对总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微生物组菌群均匀度和微生物组菌群丰富度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微生物组菌群均匀度和微生物组菌群丰富度较对照组升高,2组患者IgA、IgM和IgG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IgA、I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硒元素能否改善母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高脂饮食的子代肠道菌群功能紊乱。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BALB/c雌鼠构建高脂饮食模型,雌性小鼠在交配后分为3组,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分别给予对照饮食、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补充硒元素。断奶时,收集子代小鼠粪便,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分离并处理肠道微生物DNA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并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子代小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种类减少,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同时补充硒元素组,明显改善了高脂饮食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结论 硒元素能够改善哺乳期和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母鼠子代肠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与炎症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触发和促进慢性炎症,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中的革兰阴性菌来源脂多糖嵌入乳糜微粒,通过肠黏膜屏障进入淋巴系统后,随后进入血液,被脂蛋白和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