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与复习小儿腹部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17例位于肾上腺区,3例位于腹膜后中线部位。平扫时为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大部分境界不清晰,CT值在36HU-52HU之间,密度均匀或不甚均匀,病灶内均可见沙粒样或点片样钙化灶;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CT值在62HU-96HU之间。结论: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作出正确的定位及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在探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NB患儿,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局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将骨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分为5级(不可见、模糊、可见、清晰、非常清晰),良恶性诊断的确定性分为3级(不确定、可以确定、十分确定),诊断效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显像图像在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及探测恶性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NB患儿,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骨病灶72个,有5个骨病灶未能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和单独SPECT显像均分别发现骨病灶77个。对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均优于平面显像(日值均为69.000,P均〈0.05)。平面显像和SPECT显像诊断恶性骨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45.45%(35/77)和62.34%(48/77;χ^2=4.416,P〈0.05),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平面显像有提高,分别为82.35%(42/51)和53.19%(25/47)、88.46%(23/26)和40.00%(10/25)、84.42%(65/77)和45.45%(35/77),χ^2=12.571,14.016和25.667,P均〈0.01。与SPECT显像的特异性(14/26,53.85%)和准确性(48/77,62.34%)相比,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χ^2=7.589,9.606,P均〈0.01),两者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SPECT和CT融合显像骨病灶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优于SPECT(H=28.000,P〈0.05)和平面显像(H=21.000,P〈0.05)。结论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能探测到NB患儿更多的骨病灶,是一种较好的探测NB患儿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CT表现特征及CT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儿童腹部NB和31例GNB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1个月,G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7个月。118例NB患者中,64例(54.2%)出现远处转移,80例(68.0%)肿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60例(50.8%)肿瘤跨越中线生长,62例(52.6%)肿瘤边界不清晰,78例(66.0%)可见肿瘤内钙化,形态为粗大、不定型钙化,101例(86.0%)肿瘤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85例(72.0%)包绕周围血管生长,27例(22.9%)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31例GNB患者中,4例(12.9%)出现远处转移,28例(90.0%)肿瘤边界清晰,25例(80.0%)表现为形态规则肿块,21例(68%)可见肿瘤内钙化,4例(12.9%)肿瘤包绕血管生长。结论:NB与GNB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NB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跨越中线生长,包埋邻近血管,粗大不定型钙化是其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常伴局部脏器浸润。GNB多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对周围大血管及组织器官以推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程度、转移等。其中5例仅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11例中,源于肾上腺8例,源于腹部交感神经链2例,源于后纵隔交感神经链1例;10例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5-11cm。边界不清,10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或钙化。在6例增强扫描中,6例都呈不均匀强化。转移常见,其中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CT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其中:神经母细胞瘤2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5例。胸部7例(27%),肾上腺16例(62%),腹部、盆腔交感神经链3例(11%)。全部病例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肾上腺和后纵隔近头端为本组两个最好发部位。肿瘤钙化发生率为73%,肿瘤大小与钙化无关,神经母细胞瘤钙化明显多于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可发生钙化。强化程度与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肿瘤向椎管内延伸2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侵袭同侧肾脏7例,侵袭肝脏3例,肝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19例。13例患者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阳性。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2%。结论:CT是诊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好发部位、钙化、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尿VMA增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表现可为术前定性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常常与疾病的预后紧密相关,因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面骨显像凭借着其反映骨骼病变的高灵敏度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具有检查费用较低、可反映骨代谢血流及不受金属置入物影响等优点。较之平面骨显像,SPECT/CT骨断层显像可以更好地定位病变,对病变的检出率更高且诊断的特异性更强。该文对SPECT/CT骨断层显像及其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断层和CT图像及SPECT与CT融合图像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PECT/CT骨显像可提供精确的解剖定位,发现脊柱(31处)、肋骨(11处)、胸骨(4处)、锁骨(3处)、肩胛骨(1处)、骶骨(1处)、坐骨(3处)、骶髂关节(1处)和骨外(20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骨骼病变的性质与病灶部位有关,如病变累及椎体和(或)椎弓根,常提示肿瘤骨转移;累及椎小关节或椎体,呈“唇样”放射性浓聚,可考虑为良性病变。若平面显像呈“热区”,CT图像表现正常者,可考虑肿瘤骨转移。结论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灶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132例乳腺癌患者的210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随访及病理检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①210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82个(39.0%),良性病灶112个(53.3%),诊断准确率为92.4%(194/210),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7%.②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不一致,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5.9%(94/97),肋骨最低,为83.7%(3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肋骨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和神经母细胞瘤(NB)的CT影像鉴别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GNB和21例NB患儿的CT表现,对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强化方式、强化程度、是否跨越中线、有无钙化、腹部血管受累情况、瘤周及瘤内血管的显示、有无血管瘤栓、周围器官的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对病灶大小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1例NB组患儿中,病灶位于肾上腺18例、形态规则6例、边缘清楚7例、推移周围大血管7例、包埋血管14例、出现局部浸润及脏器转移10例、淋巴结转移11例、出现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的扩张血管影者11例;19例GNB患儿中,出现上述征象者分别为11、12、13、13、6、3、4和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72、4.821、4.912、4.912、4.912、4.607、4.177和4.177,P值均<0.05).2组患儿在病灶大小、是否跨越中线、强化方式、强化程度、有无血管瘤栓及钙化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多位于肾上腺区,可见包埋血管、局部浸润、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并显示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的扩张血管影;GNB多以形态规则、边缘清楚、推移周围大血管多见.  相似文献   

10.
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以及CT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神经母细胞瘤,研究不同部位肿瘤的CT征象.结果 肿瘤腹膜后腔16例,少见部位6例,其中颈部2例,肾脏、腹腔、后纵隔及眼眶各1例.腹膜后腔肿瘤单发居多,瘤体巨大,多数密度不均,常见钙化及囊变坏死,增强后大多数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易侵犯邻近组织器官,转移多见.少见部位神经母细胞瘤除部分CT征象接近上述腹膜后腔肿瘤外,仍具有自身特有的CT表现.肿瘤临床分期处于Ⅰ期的有3例,Ⅱ期及Ⅲ期各2例,Ⅳ期14例,其中13例位于腹膜后腔,Ⅳs期1例.结论 CT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腰椎横突骨折(LT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腰部不适并经X射线检查排除腰椎退变及转移的患者共203例,根据病理结果及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最终42例患者共49个病灶确诊为LTF,阳性病灶均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病灶进行CT及SPECT/CT阅片。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发现LTF病灶共45个,其中,第1至第5腰椎(L1-L5)分别为4、12、21、8、0个,以L2(26%)和L3(46%)发病率较高。CT扫描发现LTF病灶共38个。两种方法对LTF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P < 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诊断LTF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魏一娟  周悦  郭华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9):957-959
目的:探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征象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结果:28例神经母细胞瘤位于腹膜后23例,胸椎椎旁2例,颈部3例。肿瘤瘤体较大,其中22例为单发,6例多发,23例密度不均匀,23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及囊变坏死区。22例增强扫描病例中14例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7例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发生转移。2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共同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大且染色深,多呈菊花瓣样排列。所有病例均可见阳性表达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结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一步认识CT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和CT资料。结果 9例患儿均可见眼球后部实质肿块:8例伴有钙化,其中团片状钙化6例,斑点状钙化2例;眼球突出5例,视神经增粗2例,颅内侵犯1例。结论 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手术及判断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全身骨显像半定量分析在神经母细胞瘤股骨远端干骺端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按骨髓涂片、X线片、CT、MRl或临床随访结果等将其分为股骨远端干骺端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术前或术后行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以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①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患儿双侧股骨远端干骺端及股骨骨下中段勾画ROI,并测定其平均计数,计算每个患儿干骺端/骨干的放射性比值;②视觉分析法:根据骨显像视觉分析诊断患儿是否存在股骨远端干骺端转移.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有无差异.结果 半定量分析法:转移组及无转移组干骺端/骨干的放射性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4,P<0.01).半定量分析法诊断股骨远端干骺端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5.7%、94.4%、86.4%及97.1%;视觉分析法分别为81%、100%、95.6%、100%及94.5%.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o.05).结论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视觉分析法及半定量分析法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X线平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患者47例,分析骨转移在X线平片、CT和MRI上的特征,并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89.2%位于长管状骨、骨盆、头颅和脊柱.形态上包括溶骨型(71.4%)、混合型(28.6%)和单纯成骨型.X线和CT表现为虫蚀样、不规则、极小透光区,部分伴有硬化边缘或骨膜反应.CT在头颅、骨盆、椎体等部位显示更细微、更广泛的病变.MRI骨髓侵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I发现髓内转移的时间早于CT和X线,显示病变范围更大.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基本影像学方法,为观察长骨转移最佳方法;CT利于显示骨结构重叠较多部位的病变和细节;MRI早期发现髓内、椎管内转移.  相似文献   

16.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全勇  刘永江  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35-1038
目的:描述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研究肿瘤的CT特征。结果:13例中,原发在头部1例,颈部1例,纵隔3例,腹部6例(源于肾上腺4例,源于腹膜后交感神经链2例),盆腔2例。肿瘤形态,其中不规则形2例,圆或椭圆形11例。8例显示钙化,钙化呈散在或弥漫分布斑点样钙化6例,索条状1例,不规则形钙化1例。共10例进行CT增强,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9例。与血管、气管关系,包绕周围血管4例,推移血管2例,推移气管1例。结论:神经母细胞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可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同一病灶动态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行2次或2次以上全身骨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肿瘤骨转移患者(总计387个骨转移病灶)的影像资料.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对随访病灶的WBS和SPECT/CT显像结果进行动态评判,结果均分为进展、好转或稳定;分析评判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临床随访(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ALP、X线、CT、MRI等)结果也分为进展、好转或稳定.WBS和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 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假设准确性为100%.在387个骨转移瘤病灶中,2种显像方法随访结果一致者313个,一致率为80.88% (313/387);其中进展者208个,好转或稳定者105个,均与临床随访结果相符.不一致者74个,不一致率为19.12% (74/387);其中WBS随访结果为好转或稳定、SPECT/CT为进展者48个,占64.86% (48/74);WBS随访结果为进展、SPECT/CT为好转或稳定者26个,占35.14%(26/74).WBS和SPECT/CT显像随访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P<0.05).结论 在肿瘤骨转移同病灶的动态随访中,SPECT/CT显像较全身平面骨显像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易全身转移。本文收集我院1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骨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恶性肿瘤患者经全身骨显像发现的96个可疑骨转移病灶,对可疑病灶行同机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核医学医师分别对SPECT、CT及SPECT/CT融合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以病理学结果或6个月以上复查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作为最终确诊依据。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病灶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 SPECT/CT显像诊断可疑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86.8%、90.6%、91.5%和89.2%;ROC曲线下面积:SPECT/CT融合图像为0.956,CT图像为0.897,SPECT图像为0.710。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SPECT及CT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螺旋CT与超声表现特征,探讨两者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26例,均于同期行螺旋CT与超声检查,回顾性对比分析其CT和超声表现。结果: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主要CT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形实质性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其内可伴钙化、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呈非均匀强化,腹膜后大血管多被包绕。超声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实质性肿物,轮廓清或不清,形态不整,内呈混杂回声,常表现为低回声区伴散在高回声。结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螺旋CT和超声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合理应用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给予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