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几种肾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脏少见肿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等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5例,均位于肾髓质,4例浸润肾皮质,3例浸润肾盂,呈实性;2例呈实质肿块型,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3例呈弥散浸润型,密度不均,无包膜,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1例位于肾皮质,2例位于肾髓质,呈实性,均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3例,囊实性,均位于肾髓质,有包膜,皮质受压但无侵犯,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至中度强化。血管周细胞瘤2例,呈实性,位于肾皮质,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血管样强化。结论 CT对肾脏少见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方式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 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MiT-RCC)[包括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 RCC)和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t(6;11)RCC]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MiT-RCC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p11.2 RCC 12例,t(6;11)RCC 1例。13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分析并总结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12例Xp11.2 RCC患儿CT图像肿块大小不一,影像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肿瘤实性部分密度偏高,可见出血、坏死、钙化,钙化多见,淋巴结转移多见,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常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延迟期强化程度稍下降。MRI信号混杂,可见坏死、出血、钙化等信号,大部分T1呈稍高信号,T2呈稍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下降。1例t(6;11)RCC CT上表现为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结论 MiT-RCC是儿童RCC的主要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3月~2013年6月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分析其好发部位、大小、包膜等CT特点以及与其它类型肾癌的鉴别诊断。结果 4例肿瘤局限于肾髓质,另2例位于髓质累及肾盂,肾皮质被压迫,并可见破坏。肿瘤均呈实性肿块,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1例。平扫时3例病灶为稍高密度,1例为等密度灶,1例稍低密度,边缘光滑,境界清晰,4例瘤内可见点状钙化,未见明显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瘤皮质、髓质期病灶均呈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与其它类型肾癌可作鉴别,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囊性肾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囊性肾癌14例中,单囊8例、多囊6例。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11例,囊壁菲薄均匀3例。其中伴壁结节及分隔各4例、伴壁结节与分隔同时存在2例,分隔厚薄不均5例、纤细均匀1例。平扫肿瘤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2例、呈较均匀囊样低密度2例;囊液密度较高、隐约见碎屑、絮状物或明显出血9例,囊液均匀如水5例;肿瘤实性部分钙化3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快进快退型强化11例,部分呈快进快退型强化合并部分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1例,轻度强化2例。肾门或后腹膜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癌) CT与病理相关性,总结该病的CT诊断要点。方法 选取并分析病理确诊的5例儿童及青少年Xp11.2易位性肾癌的CT特征,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成分、强化方式及程度、转移情况,并对照病理改变分析CT影像特点与组织学间的关系。电话随访患者预后。结果 5例患者右肾3例,左肾2例,均为单肾单发。其中皮髓质型3例,髓质型与皮质型各1例。CT特征均反映了相应的病理学改变。CT平扫5例肿瘤的实质部分均表现为略高密度; 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1例表现为不规则肿块; 5例含有囊变/坏死,3例含有钙化,1例含有脂肪; 4例突破肾包膜,3例发生转移;增强扫描3例呈“快进慢出”型,1例呈“少进慢出”型,1例呈“无显著变化”型。4例肿瘤可见延迟强化的包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随访至2021年11月,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4例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当肿瘤内部出现囊变/坏死、钙化,CT平扫时呈略高密度,动态增强轻中度延迟强化并可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径<3 cm的小体积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包括RCC 24例;RAML 23例,肿瘤直径均小<3 cm.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RCC组中8例、RAML组中有10例同时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被MR检出.RCC组:18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病理显示17例有假包膜,假包膜为肿块周围带状低信号,MR显示13例(76.5%),T2WI/SPIR显示率较高.增强扫描肿块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假包膜无强化,肿块强化呈"快进快出"特性曲线,以皮质期强化明显.其中1例为囊性,增强扫描见囊壁强化.RAML组2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病理显示19例有脂肪成分,MR显示18例(94.7%),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其强化峰值出现较晚,以实质期强化为主.结论 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同影像表现,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9.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45例,肾透明细胞癌2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结合手术病理,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实性肿块34例(76%)、囊实性9例(20%)、囊性2例(4%)。肿瘤实质及囊壁有明显强化。7例(15.6%)肾或腔静脉内有癌栓形成。肾细胞癌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肾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中心囊实性肿块,内有线状钙化,有肾包膜下积液。结论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最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影像学上与肾细胞瘤很难鉴别。肾横纹肌肉瘤常好发于肾中心,包绕于瘤叶的线状钙化及包膜下积液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 RCC)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Xp11.2 RC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均为实性肿块,11例椭圆形或类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密度多不均匀,11例肿瘤内部有囊变、坏死区,7例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延迟强化.1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有肾门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有肾上腺转移,1例有腰大肌和L5椎体受侵.结论 Xp11.2 RC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当肿瘤在平扫上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伴有坏死或钙化,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延迟强化,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成人肾脏罕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罕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特点。结果 26例中12例嫌色性肾细胞癌、3例集合管癌、3例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滑膜肉瘤、2例原发肾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最大径20~141 mm,平均62.5 mm; 23例肿瘤呈实性(其中13例伴囊变坏死)、3例呈囊实性。平扫病灶CT值与正常肾实质相仿或略高,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灶CT值均低于正常肾皮质,病灶增强扫描各期平均绝对强化值分别为51.35 HU、52.69 HU、36.50 HU。5例增强后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其余21例均表现为缓慢、持续的强化方式。结论 罕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分析多排螺旋CT对其准确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同类型肾脏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14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5例,肾嫌色细胞癌(CRCC)9例,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MiTFT-RCC)6例,RAML 22例,RO 6例。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AML和RO的CT征象、平扫及动态扫描表现,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 CCRCC和PRCC男性多发,RAML和RO女性发病率较高,MiTFT-RCC发病年龄较早,各组出现肉眼血尿及腰部不适等临床表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肾脏肿瘤的发病位置、肿块形状、最大横截面长径以及是否发生转移或癌栓等表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肿块的异质性、囊变坏死、钙化以及脂肪的发生率上均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P0.05)。肾癌中的MiTFT-RCC平扫的CT值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CCRCC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PRCC、CRCC和MiTFT-RCC增强扫描主要呈"渐进性"的延迟强化;RAML含有脂肪成分,其强化与CCRCC类似,RO强化方式呈"早进晚出"方式,肿块中心有星芒状瘢痕。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对不同肾脏肿瘤类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MRI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女6例、男8例,平均年龄43.1岁。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信号、钙化、出血和强化特点及是否有转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4例均为孤立性病灶且累及肾髓质,其中实性肿瘤8例(57.1%)、囊实性肿瘤6例(42.9%),最大径为(8.2±2.1)cm。MR T2WI显示病灶内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内有结节状和条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于各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平扫显示11例(78.6%)病灶的实性成分呈稍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实性为主的病灶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均匀强化,囊实性病灶内可见结节状及分隔状强化。钙化和出血分别见于6例(57.1%)患者。合并肾静脉瘤栓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各1例。结论:Xp11.2 易位/TFE 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的及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毛囊癌的MR诊断及治疗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毛囊癌患者的MR表现、病理资料及手术治疗情况,3例均为女性,年龄49—79岁。MR表现主要为头皮类圆形囊实性混杂信号影,肿块有包膜,肿块周围骨质侵蚀,囊性肿块旁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骨质侵犯,肿块周围水肿明显。注入Gd-DTPA后肿块实性部分及包膜强化明显,肿块边缘脑膜强化明显。3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结果:1例患者术后6月复发,再次手术后3个月复发,最终死于肿瘤转移;1例术后随访1年复发,再次手术6个月后原位复发,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和转移;1例随访3年均为复发和转移。结论:毛囊癌发病率极低,确诊需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但MRI对发生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中注意切口及周围组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在睾丸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临床特点及其CT表现.结果 34例CT均表现为睾丸肿大,呈软组织密度.其中精原细胞瘤17例,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呈实性改变为主,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轻度-中度分隔样强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5例,卵黄囊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包块,增强后明显不均一强化.胚胎性癌1例,CT表现为包膜不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畸胎瘤4例,其中良性畸胎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内见粗在环状钙化,并可见脂肪密度,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恶性畸胎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实性肿块,其内未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淋巴瘤2例,CT表现为睾丸实性块,密度均匀,增强后均一强化.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内见脂肪密度及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一强化.腺瘤样瘤1例,CT表现为实性肿块,内见坏死.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表皮样囊肿1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囊性肿块,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CT能明确检出睾丸肿瘤,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资料可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也能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姚海泉  彭峰  张涛  刘永桥  史河水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67-137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SPTP患者的CT资料,其中女8例,男2例,年龄12-54岁,平均27.2岁。10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胰腺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10例SPTP均表现为孤立肿物,其中5例位于胰头,4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3例肿块呈类圆形,4例呈卵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肿块最大径2.1-8.6 cm,平均6.5 cm。肿瘤全部由实性和囊性成分构成,以实性组织为主者5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3例,以囊性结构为主者2例。动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5例肿瘤的实体部分可见线形、小结节或斑块状钙化。1例肿瘤内可见液体-碎屑平面及"浮云征"。1例囊性为主肿瘤CT平扫囊性成分中见片状高密度影,术后病理证实为陈旧性出血。7例肿瘤有完整包膜,增强后强化明显,3例包膜不完整,手术见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其中1例镜下可见侵犯邻近下腔静脉旁脂肪组织及十二指肠壁。肿瘤引起胰管增宽与肝管扩张各1例。所有病例均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脏器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主要见于青年女性,具有相对特征的CT表现,即胰腺较大囊实性肿物,边缘清晰,实性部分呈渐近性强化,少数伴出血、钙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5例CCPRCC患者CT及MRI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肿瘤与肾皮质之间平扫CT值、ADC值差异。结果15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大小为(3.1±1.9)cm。13例为实性肿瘤,其中11例伴囊变,2例为囊性肿瘤。4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呈稍高密度;6例密度不均匀,1例伴细条状钙化;8例CT值为(38.4±10.6)HU,与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MRI平扫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3例伴发结节状、灶状高信号;8例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5例边缘见包膜;7例DWI呈稍高信号;9例肿瘤ADC值(2.22±0.30)×10-3 mm2/s高于肾皮质,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3例实性肿瘤中9例呈“快进快出”强化,4例呈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例囊性肿瘤增强扫描呈囊壁及中心分隔强化。结论CCPRCC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易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以“快进快出”强化为主,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8.
卵巢卵黄囊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黄囊瘤的CT表现.结果 23例均为单发.肿瘤最长径平均为16.5 cm.其中实性肿块7例、囊实性肿块12例、单房囊性肿块2例和多房囊性肿块2例.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较明显强化,10例肿瘤内可见血管影.11例肿瘤显示有包膜,其中7例显示包膜破裂.13例伴有腹水,4例伴腹膜种植结节,3例伴盆壁淋巴结肿大.结论 卵黄囊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CT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1例患者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13~52(34.6±2.0)岁。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胰头部4例,胰颈2例,胰体尾部6例。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约(6.5±1.6)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CT影像呈外生性生长的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6例见钙化,2例见出血。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实性成分强化逐步增强,呈渐进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囊性成分无强化,并见较明显均匀强化的纤维包膜。12例均未见胰管及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囊实性病灶,伴钙化、出血,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包膜明显强化的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SPTP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小肾癌(≤3cm)的螺旋CT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21例小肾癌中实性18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期)15例呈明显全瘤性强化,幅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其中5例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5例呈不均匀或分隔状强化或边缘强化,1例呈明显边缘强化。静脉期(皮髓质分界期)强化稍低于肾皮质。髓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加扫静脉期图像有利于观察小肾癌与正常肾皮质强化模式的区别,避免假阴性或假“驼峰肾”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