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占比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与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住院的30例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进行测定,应用化学发光法对外周血TNF-α、IL-6检测,收...  相似文献   

2.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分布特点,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早期RA患者(RA组)与21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粪便样本,培养与测定肠道菌群计数水平;提取粪便样本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菌V6-V8区16SrDNA,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获得肠道菌群DGGE图谱,分析肠道细菌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对图像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并绘出聚类树形图,研究R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受试者的差异.结果 双歧杆菌含量:RA组为(6.21 ±1.48) CFU/ml,显著低于对照组(8.55 ±0.90) CFU/ml(P <0.01),脆弱类杆菌的含量:RA组为(6.54±1.28) CFU/ml,显著低于对照组(8.73±0.90) CFU/ml(P<0.01),乳杆菌、梭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DGGE 图谱示:与对照组[丰富度:(22.8±3.12);Shannon-Wiener指数:(2.98±0.26);均匀度:(0.96±0.05)]相比,RA组丰富度[(16.0±1.05),P<0.01] 、Shannon-Wiener指数[(2.48±0.14),P<0.01]和均匀度[(0.90 ±0.05),P<0.01]显著降低,分别表明RA患者肠道细菌的种类(丰富度)、菌群结构复杂程度、细菌的相对密度(均匀度)显著降低,在DGGE图谱下方区域RA患者肠道菌群条带数量减少,消失明显.图谱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20例样本聚为两类,一类样本中包含10例患者与1例健康人,二类样本中包含9例健康人.表明RA患者肠道菌群有较高的相似性,RA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相似性低.结论 早期RA患者肠道存在菌群失调,肠道细菌数量及结构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变化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RA患者90例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n=45)和观察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n=45)。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残分级。通过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评估其对总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微生物组菌群均匀度和微生物组菌群丰富度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微生物组菌群均匀度和微生物组菌群丰富度较对照组升高,2组患者IgA、IgM和IgG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IgA、Ig...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对称性小关节病变为主,常累及多关节,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遗传和环境因素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且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对肠-关节轴的相关研究可能成为了解RA发病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RA病变过程中有大量单核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等浸润,晚期破坏关节腔,引起关节面的融合、骨化进而导致关节畸形,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R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RA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联合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由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我科自2008年起采用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联合小檗碱治疗RA,获得满意疗效,发现该疗法能够较早并有效地控制RA症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RA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13-15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TNF-α、CRP水平,分析其水平与RA疾病的相关性,探讨IL-6对RA患者病情的意义。方法根据2009年ACR/EULAR制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收集初治RA患者(试验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的IL-6、TNF-α,并测定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CRP、WBC、PLT、HDL-C、LDL-C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IL-6、TNF-α、CRP、WBC、PLT、RF、抗CCP抗体、LDL-C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试验组中,血清IL-6水平与TNF-α、CRP、DAS28-CRP、RF、抗CCP抗体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RA患者中IL-6水平明显升高,检测RA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变化,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变化评估。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继而导致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1].根据统计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在各民族中皆存在,资料显示不同民族(遗传背景不同)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北京、汕头、黑龙江(汉族)、宁夏(回族聚居区)调查的结果,患病率皆为0.36%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病机理,给临床诊治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分析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IL—4、IL—6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A病人CD_(25)~+和CD_(19)~+细胞水平升高(分别为P<0.01、P<0.05);CD_8~+/CD_(28)~- 细胞减少(P<0.01);CD_3~+和CD_4~+细胞兄明显变化(P>0.05);IL—4和IL—6水平增高(P<0.01)。提示RA病人淋巴细胞亚群和IL—4、IL—6水平变化与其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免疫疾患。现已阐明,RA时关节内浸润的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胶原酶、活性酶类在关节破坏中的作用。虽然RA发病前触发因素尚未明了,但RA时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RA关节及关节外病变,无疑有密切关系。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RA时的B细胞亚群异常  相似文献   

10.
戴小娜  林进  曹恒 《浙江医学》2017,39(21):1934-193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RA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及调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作用。本文对RA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人群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参与RA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重建肠道微生态在RA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8例RA患者,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生物素扩大)法,测定各例血浆IL-4,IL-6,IL-8,RNATES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CD3^+,CD4^+,CD8^+,CD28^-,CD25^+,CD19^+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病人各项细胞因子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P〈0.01,P〈0.01);CD25^+,CD19^+细胞水平升高(分别为P〈0.01,P〈0.05),CD8^+/CD28^-细胞减少(P〈0.01),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参与了RA的发病机制和细胞、体液免疫调节,4种细胞因子的检测是RA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软骨损伤和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梳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破坏肠黏膜屏障等机制影响RA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为R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IL-1α 和IL-6的影响。 方法 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分为A组羟氯喹治疗组,B组甲氨蝶呤治疗组,C组甲氨蝶呤和羟氯喹联合治疗组,追踪随访1年,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比较用药前后,类风湿患者关节滑液中IL-1α 和IL-6水平的变化。 结果 经治疗后C组的有效率明显高A组B组;A组与B组相比较,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的不良反应最少;治疗后,关节滑液检测IL-1α 和IL-6的水平降低,且A组降低的水平与B组接近。 结论 证实单独使用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效果明显,且甲氨蝶呤与羟氯喹合用的作用更强,从治疗的角度考虑,羟氯喹的不良反应小,更适合于临床需长期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血清蛋白电泳谱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海伦那琼脂糖电泳技术测定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80例,非活动期40例)和7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蛋白电泳,同时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结果活动期和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特征均为白蛋白比例减少,α1、α2、γ球蛋白比例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活动期组血清中的CRP、IgG、IgA、IgM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非活动期组较对照组增高不如活动期组(“P&lt;0.05“)。结论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对RA活动期判定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h17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6的检测在临床上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及其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收集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例共41例(其中20例治疗,2例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及34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比率,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IL-17和IL-6的含量,并比较结果。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率明显增高,血清中IL-17和IL-6的水平也有显著提高。结论 IL-17和IL-6在外周血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红霉素对佐荆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红霉素对佐刑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给大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在致炎后第14d,大鼠继发性关节炎出现。开始在治疗组AA大鼠腹腔注射红霉素注射液50mg/kg,连续7d,直至第28d处死全部大鼠,断头取血后用放免法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红霉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均成抑制作用。结论:红霉素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侯春江  杨茜萍 《当代医学》2008,14(23):55-56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血清蛋白电泳谱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海伦那琼脂糖电泳技术测定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80例.非活动期40例)和7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蛋白电泳,同时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结果 活动期和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特征均为白蛋白比例减少,α1、α2、γ球蛋白比例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性差异("P<0.01").活动期组血清中的CRP、IgG、IgA、IgM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组较对照组增高不如活动期组("P<0.05").结论 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对R A活动期判定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慧明  王永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59-226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RA患者194例,按发病年龄分为幼年组(<16岁)、中青年组(16~60岁)、老年组(>60岁)。了解不同年龄RA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1)幼年组RA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类风湿因子-IgA(RF-IgA)、类风湿因子-IgG(RF-IgG)、类风湿因子-IgM(RF-IgM)水平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计数(WBC)、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尿素氮、肌酐水平均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肌酐水平较中青年组显著升高,而抗CCP滴度则较中青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幼年组患者发热、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者显著多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肺间质病变、胃肠受累者显著多于幼年组及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以关节变形、类风湿结节、心脏受累多见,但与幼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F-IgG、RF-IgA、RF-IgM、IgM水平在幼年组显著升高,血清抗CCP滴度在中青年组显著升高,血清CRP、肌酐、尿素氮水平在老年组显著升高,幼年组WBC显著低于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幼年RA患者以发热、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多见,老年RA患者则以肺间质病变、胃肠受累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的表达和意义,同时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RA患者45例,平均年龄(47.57±16.43)岁,平均病程(5.84±7.19)年,男性9例,女性36例。取新鲜抗凝外周血细胞(PBMC)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其中15例有膝关节液者同时抽取关节液单个核细胞(SFMC)行同样检测。与RA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检测CD4、CD8、CD28、CD19(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及CD4+和CD8+细胞分别表达CD28+的百分比。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CD4+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但较关节液均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8+百分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别,而关节液细胞中CD8+百分率较外周血显著升高(P<0.01)。CD28+百分比在关节滑液细胞中较血细胞中有明显增高(P<0.01)。CD4+CD28+/CD4+百分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细胞、关节液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均无差别。CD8+CD28+/CD8+百分比在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液中较血细胞中有明显增高,二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淋巴细胞亚型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参与RA发病和病情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等方面均密切相关,但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目前无菌动物已成为探索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多项研究使用无菌动物模型探讨肠道菌群在宿主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包括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然而其因果关系未明。本文将对使用无菌动物探讨肠道微生物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