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脑损伤比较复杂,尚未明确阐述。在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治疗中能够加重脑缺血的损伤,因此目前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药物脑保护的研究重点。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尚未明确定论,本研究通过观察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进  相似文献   

2.
丁苯酞是我国原创的抗脑缺血新化学实体药物,属国家I类新药,具有保护线粒体和改善微循环的独特作用。丁苯酞软胶囊剂目前在临床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的开发弥补了丁苯酞软胶囊剂在治疗中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吞咽困难患者服药不便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不理想。现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药物经济学以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HCY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按试剂盒(TPI Inc USA提供)操作步骤进行操作,CRP和IL-6的测定采用免疫组化。结果丁苯酞治疗组的HCY、CRP和IL-6的含量分别为(14.86±1.31)、(120.32±6.87)、(126.90±12.46),明显比模型对照组少,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可降低大鼠慢性脑缺血海马区HCY、CRP和IL-6的水平,对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溶剂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观察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Bax显著增多;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Bax的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开发增加丁苯酞溶解度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混合型微胞增溶法。结果磷脂混合型微胞能明显增加丁苯酞的溶解度,其溶解度较水溶液增加30倍。结论所建方法工艺简便,产品长期贮存质量稳定,为丁苯酞的注射剂型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丁苯酞组为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200mg,3次/d,连续治疗10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各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NSE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NSE水平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d后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33例发病36h入院的患者采用动态观察方法,显示对照组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清NSE的含量也逐渐升高,其中NSE含量于发病后第72小时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而采用丁苯酞的治疗组在发病后72h、120h、168hNSE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减轻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及再灌注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大鼠海马微血管构筑和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探讨丁苯酞对其影响。方法54 只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丁苯酞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8 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单宁酸-氯化铁(TA-Fe)媒染法显示海马微血管,定量分析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MVA);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苯酞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均减少,SOD 活性升高、 MDA 含量下降,微血管数量增多,分支吻合成网,MVD 和MVA 值明显升高(P < 0.01)。结论丁苯酞可改善海马微血管分布,减轻自由基损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颈动脉狭窄大鼠模型,探讨丁苯酞对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次级线粒体源性caspase激活因子(Smac)蛋白的影响。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颈动脉狭窄模型组(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丁苯酞组、中剂量丁苯酞组和高剂量丁苯酞组,每组15只。平衡木实验(BBT)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mac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对照组、低剂量丁苯酞组、中剂量丁苯酞组、高剂量丁苯酞组SD大鼠BBT评分为1.07±0.12、5.64±1.06、4.84±0.82、4.13±0.65、3.76±0.52,凋亡指数分别为0.00±0.00、0.75±0.18、0.62±0.14、0.47±0.10、0.32±0.07,Smac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076±0.012、0.852±0.143、0.705±0.127、0.382±0.073、0.115±0.02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Smac蛋白表达,抑制颈动脉狭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神经元凋亡,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用四血管闭塞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食用麻油)、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10mg·kg-1)、治疗组(丁苯酞25mg·kg-1),另设立假手术组(食用麻油);每组12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2周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断头取脑,检测海马组织中SOD与Caspase-3活性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周后明显降低,海马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阳性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可通过上调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SOD活性和下调Caspase-3表达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红  付吕平  冯巧荣 《河北医药》2011,33(14):2183-2184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并且逐渐趋于年轻化,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丁苯酞软胶囊是新型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本文将我科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伴颈内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以急性脑梗死住院诊疗67例经MRI及MRA明确脑梗死并伴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他汀药治疗,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20mg,3次/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采用经颅多普勒(Tanscranialdopple,TCD)结合屏气试验评价患者VCR,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结果 6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失访7例(10.4%),最终有60例纳入分析,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平均年龄(57.6±7.0)岁,男性37例,女性23例,血管狭窄程度为70%~99%,平均80.2%±8.3%。治疗3个月后,丁苯酞组CVR显著改善(P=0.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显著(P=0.479)。服药期间均未发生心脑缺血性事件。结论丁苯酞可改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CVR,提高脑供血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6 h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右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均为5 μl),阳性对照组注射抗趋化因子样因子1(CKLF1)抗体(5 μl),丁苯酞组注射丁苯酞(5 μl)。再灌注24 h后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缺血右侧半球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采用ELISA、蛋白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半球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1(IL 1β)、趋化素样因子1(CKLF1)、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表达。结果: 与左侧脑组织相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丁苯酞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阳性对照组与丁苯酞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含水量、CKLF1表达、TNF α和IL 1β含量、ICAM 1和VCAM 1表达、嗜中性粒细胞数目、MPO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含水量、CKLF1表达、TNF α和IL 1β含量、ICAM 1和VCAM 1表达、嗜中性粒细胞数目、MP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丁苯酞组大鼠TNF α、IL 1β含量、嗜中性粒细胞数目、MP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而阳性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大鼠ICAM 1和VCAM 1 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趋化因子CKLF1表达,降低脑缺血炎性损伤,改善缺血后脑水肿,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苯酞(NBP)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具有保护线粒体、抗氧化、抑制神经炎症等作用。NBP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NBP的作用靶点与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途径吻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治疗PD具有巨大潜力。该文对NBP治疗PD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治疗P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丁苯酞(3-正丁基苯酞,NBP)是从芹菜籽中分离得到的适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作用机制为提高脑血管内皮N0和PG12的水平,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等作用于脑缺血所致的多个病理环节。本文使用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研究丁苯酞对1,1-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拓展丁苯酞的临床适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丁苯酞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和查找文献资料,从药理作用、药动学、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5个方面全面评价丁苯酞。结果:详细地评价了丁苯酞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结论:丁苯酞是国家及一类新药,是我国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等)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研究丁苯酞治疗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建模成功的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大鼠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模型组,行水迷宫实验,取材后石蜡切片染色、脱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及该区域神经元细胞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d 1~d 4,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脑组织镜下观察,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饱满圆润、固缩现象减少。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丁苯酞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增加,表明丁苯酞可能通过上调抗氧化应激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组和丁苯酞序贯疗法组,各50例。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组患者采取常规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丁苯酞序贯疗法组患者采取丁苯酞序贯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认知功能改善50%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50%时间;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序贯疗法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序贯疗法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25.56±1.21)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7.05±1.02)mg/L均优于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组的(22.21±1.23)分、(10.68±1.5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序贯疗法组认知功能改善50%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50%时间分别为(12.11±1.41)、(12.21±0.11)d,均短于丁苯酞静脉滴注疗法组的(16.11±1.55)、(17.55±2.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高危性TIA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70例高危性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我院就诊,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5例采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G、FI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面积均有明显改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引起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加血塞通冻干粉400mg静点。治疗组用0.9%氯化钠溶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每日静点1次,另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1次2粒,1d4次。两组均14d为1个疗程。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上、下肢肌力均有明显改善。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Barthel指数由42.25上升到68.50,而治疗组Barthel指数由41.20上升到83.50。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对于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肢体功能作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连玉 《河北医药》2013,(18):2807-2808
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脑梗死是继恶性肿瘤之后的第2大死亡原因和主要病残原因之一,每年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病死率60~120/10万[1]。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2]。在我院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