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1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女,6岁。因躯干和四肢红斑、丘疹伴渗出及瘙痒7个月,加重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红斑、丘疹、鳞屑及苔藓样斑块,伴渗出及结痂;双手掌可见红斑、水疱及大疱;足底、足跟部可见红斑、丘疹及斑块,伴渗出及结痂。予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首剂量300 mg,后每3周1次,每次300 mg治疗,治疗12周后改为每4周1次,每次300 mg),治疗后患儿躯干及四肢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明显新发皮损,自觉瘙痒明显减轻。入院期间,患儿共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28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后随访患儿2年,一直予度普利尤单抗维持治疗(每4周1次,每次300 mg),随访期间患儿全身无大面积皮损反复的情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白介素4(inhibits interleukin-4, IL-4)和其共有的白介素4受体-α(IL-4R-α)亚基达到抑制IL-4、IL-13信号传导的作用。度普利尤单抗已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6岁或以上的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尽管该药在AD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眼部疾病、头颈部红斑、银屑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斑秃、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肌肉和关节疼痛、关节炎、头痛和疲劳等表现,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应用此药,现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性,4岁,四肢、躯干红斑、渗出伴剧烈瘙痒4年。躯干、四肢、臀部、掌跖部位见多发对称性红斑、糜烂,部分融合成片,伴有渗出,表面可见油腻性结痂,局部渗血。西医诊断:重度特应性皮炎(AD),中医诊断:湿疮。采用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300 mg/次,每4周1次)联合中药口服及泡洗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和长期安全性(20周)都十分可观,为传统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中重度AD患儿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15例1~12岁儿童中重度AD患者信息,比较药物治疗前、治疗4周、12周、16周的SCORAD、EASI、瘙痒NRS的评分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例患者。研究结果表明,与基线相比,治疗后第4、12和16周时SCORAD评分分别下降了43.4%、63.3%、72.6%;EASI评分分别下降了52.8%、73.2%、86.7%;瘙痒NRS评分下降了52.8%、72.2%、83.8%。在第12周随访时,有50.0%的患者达到了EASI-75,10.0%的患者达到了EASI-90。在16周时,达到这两项指标的比例增加到75.0%和50.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对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6.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以剧烈瘙瘁和多形性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对于中、重度的难治性AD,缺乏一种低风险且有效的系统性药物.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是由Regeneron和Sanofi联合开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9日至2021年11月19日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18例中重度A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选择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和峰值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AD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情况。结果:18例患者治疗16周后EASI(4.78±4.80)和NRS评分(2.39±2.43)较治疗前(17.91±10.82;6.78±2.05)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ASI 50,EASI 75和EASI 90的达标率在治疗4周后分别为50%、16.7%、5.6%,治疗16周后分别为94%、55.6%、27.8%。7例患者(38.9%)出现了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鳞屑增多。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AD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对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er 3,TLR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2只BALB/c小鼠(6周龄,24 g左右)随机分为对照(NC)组、AD组、度普利尤单抗10mg/kg组、25mg/kg组,每组8只。NC组小鼠两侧耳部应用无水乙醇涂抹,其余各组小鼠两侧耳部涂抹2 nmol/L卡泊三醇(MC903)擦剂,1次/d,重复14 d。2周造模结束后,度普利尤单抗组分别给予10 mg/kg和25mg/kg的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2次/周。AD组、NC组则给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组小鼠均干预1周,再过1周后处死小鼠并采集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学形态特征,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肥大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皮损中IL-4、IL-13Rα1、TLR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D组小鼠出现典型的特应性皮炎样皮损及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度普利尤单抗组观察到小鼠皮损较AD组红斑明显减轻,表皮增生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等。与NC组相比,AD组的小鼠皮损组织中的IL-4、IL-13R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以泛发结节性痒疹为主要表现的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中重度AD的13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2~15岁,皮疹类型以结节性痒疹为主,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4次。分别在第0、4、8、12、16周,使用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瘙痒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of pruritus, VAS),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of children, CDL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评估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收集0~16周注射后的不良反应,比较组内治疗前后EASI、VAS、CDLQI和ISI评分变化。结果 13例患儿均接受16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患者基线EASI为(26.25±5.44)分,第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检测实验组皮损处和对照组对应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量及血清IL-4,IL-13,IL-19,IL-33及总IgE水平。结果:治疗前实验组(3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殖率为100%,健康组(30名)为3.33%(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量[(3394±1837)CFU/cm2]较治疗前[(108741±56758)CFU/cm2]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4、IL-13、IL-19、IL-33及总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AD积分指数(SCORAD)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严重程度(NRS)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可以降低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量,可能与2型炎症因子水平和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的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双向性研究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123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度普利尤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指标为治疗前、治疗4、8、12、16周的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峰值数字评定量表(NRS)、以患者为导向的湿疹测量评分(POEM)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各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类型皮损及不同IgE水平患者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基于稳健标准误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123例AD患者中,107例纳入疗效分析,85例(79.44%)完成了至少4周治疗,其中6例(7.06%)达EASI75,23例(27.06%)达EASI50,EASI、NRS、POEM、DLQI评分(10.41 ± 6.72、4.12 ± 1.74、8.60 ± 4.29、7.81 ± 4.38)均显著低于治疗前(18.08 ± 10.69、7.21 ± 2.01、16.88 ± 5.74、12.95 ± 5.95),均P < 0.001。共47例(43.93%)完成了至少16周治疗,28例成人患者中23例(82.14%)、19例青少年及儿童中17例(89.47%)达EASI75及以上;治疗4、8、12、16周EASI、NRS、POEM、DL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且第4、8、12、16周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前一相邻时间点(均P < 0.05)。治疗4周时,伴结节性痒疹的AD患者EASI评分改善率显著低于不伴者(U = 151.00,P = 0.006),而伴与不伴干皮症的AD患者间EAS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6周时,不同类型皮损患者间EAS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基于稳健标准误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第16周时EASI改善程度与皮疹类型无关(β = 3.20,P = 0.075),和年龄(β = -0.22,P = 0.030)、成年与否(β = 9.54,P = 0.049)、直系亲属家族史(β = 7.46,P = 0.017)具有相关性;NRS评分改善程度与皮疹类型(β = 0.55,P = 0.032)、年龄(β = -0.04,P = 0.033)、体重(β = -0.05,P = 0.020)、成年与否(β = 2.06,P = 0.003)、是否合并使用抗组胺药物(β = -1.91,P = 0.001) 具有相关性。不良反应:123例患者中,6例(4.88%)发生结膜炎,2例(1.63%)出现面部红斑。不良事件:1例右前额出现白癜风样改变,3例分别因过敏性紫癜、双上肢周围神经远端轴索损害、癫痫停药,与度普利尤单抗的相关性不确定。结论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AD疗效显著,总体安全性好,可作为传统治疗欠满意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104例中重度AD患者临床资料。51例(A组)口服阿布昔替尼200 mg每天,53例(D组)患者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300 mg每2周(基线负荷剂量为600 mg),治疗周期均为24周。分析治疗后0周、4周、8周、12周、16周、24周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瘙痒数字评定量表(P-NRS)。分析治疗后0周、8周、16周、24周的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与治疗直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D组患者EASI、P-NRS、DLQ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组患者比较,A组EASI、P-NRS、DLQI水平下降更明显。随着疗程延长,两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患者结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在治疗后24周均可明显缓解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阿布昔替尼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效果更佳。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分别需要警惕胃肠道症状和结膜炎。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往往需要系统治疗,传统的系统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近年来,生物制剂开始用于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其中白细胞介素4受体拮抗剂度普利尤单抗已经在我国上市。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组织本领域部分专家讨论度普利尤单抗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并形成共识,希望本共识能为我国皮肤科医生临床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老年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老年AD患者42例, 均予度普利尤单抗首次皮下注射600 mg, 随后300 mg/2周, 总疗程为16周。于第0、4、8、12、16周记录患者临床指标, 包括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数值评分量表(NR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研究者整体评分(IGA), 并统计EASI改善超过50%(EASI-50)和75%(EASI-75)的患者比例;于第0、4、16周检测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观察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使用SPSS27、GraphPad Prism 9.0软件, 通过χ2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 男25例(59.5%), 女17例(40.5%), 年龄(71.82 ± 16.81)岁。其中, 泛发性湿疹表型17例(40.5%), 屈侧湿疹表型15例(35.7%), 结节性痒疹表型10例(23.8%)。经治后, 第4和16...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斑秃是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应性皮炎是经典的Th2细胞主导的炎症性疾病。但最近的研究也显示了Th2轴在斑秃发病中的潜在作用,在斑秃患者的头皮和血清中发现Th2相关生物标志物显著升高。此外,GWAS也在斑秃中鉴定出了Th2的易感性位点(IL-4和IL-13)。同时合并FLG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发展成重度斑秃。度普利尤单抗和JAK抑制剂在合并特应性皮炎的斑秃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细胞因子通路对斑秃表型的影响,有助于未来斑秃靶向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外用药物控制不佳、规范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满16周的A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治疗开始前、治疗第2、4、8、12、16周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以及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POEM)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全部患者结束随访时各项评分和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57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注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第16周时 ,患者自身IGA评分由基线4.0(4.0,5.0)分降至1.0(1.0,1.0)分(Z = 6.65,P < 0.001),EASI评分由30.0(17.2,36.0)分降至4.0(1.6,7.3)分(Z = 6.57,P < 0.001),瘙痒NRS评分由9.0(7.0,10.0)分降至1.0(0.0,1.0)分(Z = 6.59,P < 0.001),DLQI评分由15.0(11.5,20.5)分降至3.0(1.0,4.0)分(Z = 6.57,P < 0.001),POEM评分由19.0(15.5,23.0)分降至4.0(2.0,4.0)分(Z = 6.5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种评分16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仅2例患者出现结膜炎,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AD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
感染性肉芽肿临床常见,如能找到致病菌,治疗相对简单。对于临床不能确定致病因素的感染性患者,用药疗效欠佳,导致患者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一例复杂性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给予反复病理及培养后仍不能明确致病菌,查找相关文献后给予度普利尤单抗联合传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3周后,皮损改善明显,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变平,大部分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岁。全身皮肤干燥、脱屑,痒4年。患者出生20天后自前额、手、小腿开始出现干燥、脱屑,逐渐蔓延至股部、腹部。2岁后全身皮肤开始弥漫潮红、脱屑加重并伴剧烈瘙痒。躯干、四肢覆大量鳞屑,局部浸润、肥厚,关节伸侧皮肤显著苔藓化。皮肤镜下眉毛呈竹节状改变。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1.05×109/L。免疫球蛋白E>1130.00 IU/mL。诊断:Netherton综合征。目前有15篇文献报道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NS的临床效果,本例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4个月,患者瘙痒情况明显改善,全身脱屑短暂缓解,本文对既往文献及本例患者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