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and establish a predictive nomogram model. Methods A total of 315 patients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who had undergone thoracoscopic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8 to October 2021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Two groups of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single-factor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s were obtained. On this basis, a risk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its predictive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after thoracoscopic radical operation were as follows: age≥62.5 years, smoking index≥100, PEF≤72.1 ml/s, TNM stage Ⅲ/Ⅳ, and operation time≥188.5 min (P<0.05).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the risk model of the column chart was established. Model-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index of the model was 0.909, and the correction curve showed that the column chart model had good differentiation and consistency. Conclusion Lung cancer patients’ age, smoking index, TNM stage, PEF, and operation tim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ulmonary infection after thoracoscopic radical operation. The nomogram model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high-risk patients and reducing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 2023,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7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癌根治术,根据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18)和未感染组(n=54)。分析感染组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筛选出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创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列线图的预测性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72例患者出现了18例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5.00%。18例感染总共分离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62.85%),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25.71%),以金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11.42%),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与未感染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术前FEV1≤80%、手术时间≥150 min、多叶切除以及术中出血量≥200 mL等占比更高(P<0.05);年龄、吸烟史、术前FEV1、手术时间、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均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结果提示,年龄≥60岁为52分、有吸烟史为65分、术前FEV1≤80%为68分、手术时间≥150 min为49分、多叶切除为78分、术中出血量≥200 mL为70分,经验证,其模型预测风险的精准性及区分度较高。结论 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吸烟史、术前FEV1、手术时间、切除范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创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和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PPIL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851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鉴定病原菌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PILC的危险因素。 结果 60例肺癌患者发生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共分离出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0.5%,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3.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吸烟、年龄、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总量、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胸腔引流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住院时间为PPILC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NM分期等可影响PPILC的发生,临床上应加强关注合并以上危险因素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5)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全身麻醉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静吸复合全麻醉基础上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行静吸复合全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24h和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情况,术后24h和48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输注总量,术前和术后24h的CEA和CA199浓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h和24h的VAS评分分别为(0.85±0.81)分和(0.66±0.5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1.65)和(2.13±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输注总量分别为(3.23±1.59)次和(29.71±6.88)ml,48h为(5.54±2.78)次和(60.54±6.91)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97±5.76)和(50.34±6.81)ml、(16.88±6.56)次和(81.73±7.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 CEA和CA199的浓度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增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且并不影响癌胚抗原和糖链抗原199水平。 相似文献
6.
8.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IL-12水平的检测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陕西省清涧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胃镜体检的1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参与研究者的血清IL-10和IL-12水平,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对照组Hp检测阳性者31例,占21. 7%,阴性者119例,占79. 3%;观察组Hp检测阳性者142例,占94. 7%,阴性者8例,占5. 3%;观察组Hp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p阳性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患者的IL-10与Hp感染呈正相关性,IL-12与Hp感染呈负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血清IL-10水平升高和IL-12水平降低可以提示胃癌的发生,且Hp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开胸肺癌根治术,将7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比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围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研究组胸腔引流量、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FVC、FEV1、MVV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4/78),较对照组15.38%(12/74)低(P<0.05)。研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8.68%(73/76)、2年生存率为86.84%(64/76)、3年生存率为81.58%(60/76),与对照组的97.26%(71/73)、87.57%(64/73)、79.45%(58/7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补救镇痛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天内,每天的最大疼痛评分均更低(P<0.05)。术后48 h内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及局麻药不良反应;N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4.0%),P组发生恶心呕吐19例(25.3%),N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观察肺癌放疗后继发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功能与炎性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65例肺癌放疗后继发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65例肺癌放疗后无肺部感染患者为B组,65名健康人员为C组,然后将3组人员及A组中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呼吸指标及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指标均差于B组及C组,B组则差于C组;A组的血清炎性指标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A组中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功能及血清炎性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肺癌放疗后继发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功能与炎性状态的变化较大,应加强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1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将采用康复护理的5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的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和护理质量,并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1. 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3.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肺部感染患者是否微创手术,是否管状胃、手术时间、淋巴结三野清扫、喉返神经损伤和弓下吻合与未感染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其中,淋巴结三野清扫、喉返神经损伤、弓下吻合和手术时间较长均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的业务水平、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和健康宣教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弓下吻合、淋巴结三野清扫、喉返神经损伤和手术时间,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运用康复护理,能够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肺癌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痰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肺癌患者因肿瘤阻塞支气管致排痰不畅 ,放疗、化疗后及肿瘤晚期阶段患者抵抗力降低均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痰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对临床用药有一定帮助。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6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 ,根据临床症状或胸部X线片证实有肺部感染。其中男 4 8例 ,女 2 8例 ,年龄 2 0~ 78岁。1.2 标本来源 嘱患者晨起漱口 ,尽量深咳 ,留痰至痰培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经镜检为合格痰。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采用普通培养法 ,将痰接种于血平板和中国蓝培养基中 ,37℃培养 2 4小时 ,经培养发现大量致病菌后用MicroscanW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早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110例早期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CD3+、CD4+、CD8+]及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IgM、IgG、IgA、CD3+、CD4+、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的IgM、IgG、IgA、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发热的预测因素及其对术后早期发热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7 d内体温是否≥38.0℃,分为发热组(n=55)及非发热组(n=199),并比较各因素对于术后早期发热发生的影响。结果 发热组中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较高(P=0.030)。发热组术后第1天首次体温及其与基础体温的差值、术后第1天最高体温及其与基础体温的差值和术后第1天平均体温及其与基础体温的差值均高于未发热组(均P<0.05)。发热组术后第1天白细胞数目、手术前后白细胞数目差值及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数目差值均高于未发热组(均P<0.05)。与非发热组比较,发热组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大且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两组在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结论 吸烟史、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白细胞数目及其变化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及其变化是肺癌术后早期发热的相关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96例肺癌化疗患者进行回归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应用单因素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96例患者中54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24%.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化疗患者肺部感染发生与年龄、吸烟史、高血...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2年以来对老年病人行开胸手术共36例,为了减少老年病人术后死亡率,对36例患的术前肺部情况,年龄及围手术期是否处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肺功能较差,特别是合并有气管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感染占52%,其中70岁以上的患术后发病率达60%,36例中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占5.6%,通过对本组病例手术前后情况的分析,提示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术后及时消除支气管内痰液潴留,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