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延迟性出血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经ESD治疗后,20例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9.26%(20/216);发生组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基础疾病、肿瘤位置、术中使用肾上腺素、病理分类、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易发生延迟性出血,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进行ESD治疗。根据患者ESD术后有无出现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正常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术后2~7天内陆续出现出血,共10例,发生率为8.47%(10/118);出血组肿瘤位于直肠、重度纤维化、侵袭深度≥1000μm、术中出血占比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压、肿瘤数目、肿瘤形态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位于直肠、重度纤维化、侵袭深度≥1000μm、术中出血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易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肿瘤位于直肠、重度纤维化、侵袭深度≥1000μm、术中出血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独立影响因素,临...  相似文献   

3.
何应碧  周永静 《实用癌症杂志》2023,(8):1297-1299+136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术后难治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观察ESD治疗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难治性狭窄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分析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后有18例发生难治性狭窄,发生率为22.50%(18/80);发生组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5个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5个是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发生难治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术治疗效果确切,但术后难治性狭窄发生率较高,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g...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  结果  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ESD术治疗。术后随访依据有无迟发性出血发生将患者分为发生迟发性出血组(18例)与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组(242例),统计2组临床资料,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ESD术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价回归模型对EGC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测价值,并探讨预防策略。结果 2组性别、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抗血小板药物停用时间、术前活检次数、术中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肿瘤直径≥5 cm、抗血小板药物停用时间<3 d、术前活检次数>2次、术中明显出血是EGC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EGC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的回归方程,Logit(P)=-6.273+5.376×年龄+8.811×肿瘤直径+1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根据术后食管狭窄情况将其分为顽固性狭窄组(13例)与非顽固性狭窄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发生顽固性狭窄13例,占18.05%。顽固性狭窄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环周范围≥3/4及全周、病变纵向长径≥50 mm比例均高于非顽固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环周范围≥3/4及全周、病变纵向长径≥50 mm均为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较深、病变环周范围较广、病变纵向长径较长等因素均易增加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 HN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实施的19例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HNC患者(ESD 1组)的临床资料,并纳入35例同期ESD治疗的单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 2组)的临床资料与之比较,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术后生存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食管病变部位、食管病变长度、食管病变环周面积、食管病变放大胃镜分型及术前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 1组全组病例进展期HNC包括下咽癌14例,口咽癌3例,口腔癌3例,喉癌1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大出血及食管穿孔发生。ESD 1组与ESD 2组在食管固有肌层损伤率[15.8%(3/19)vs 14.3%(5/35),P=0.882]、ESD手术时间[(71.4±39.4)min vs(67.8±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6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9月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66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对ESD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66例76处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接受ESD治疗,ESD整块切除率100%(76/76),完全切除率90.8%(69/76)。病变直径10~50 mm,中位直径22 mm。手术时间15~218 min,中位手术时间60 min。ESD术后喉水肿发生率21.2%(14/66),无1例行临时性气管切开;吸入性肺炎发生率9.1%(6/66);下咽病变直径大于30mm,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5/15),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ESD术后病理提示4处基底切缘阳性,其中1处存在脉管浸润;2处水平切缘阳性;1处脉管浸润、基底切缘及水平切缘均阳性;1处脉管浸润,治愈性切除率89.5%(68/7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77个月,中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病灶情况及术后并发证。结果患者均完成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其中2例因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而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未见腹腔淋巴受侵犯。手术平均用时为(62.5±2.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0.5±3.9)ml,一次性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7.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7.5%。肿瘤平均直径为(1.8±0.8)cm,恶性肿瘤85例(70.8%),癌前病变35例(29.2%),术后穿孔2例(1.7%),延迟出血5例(4.2%),下腹轻度疼痛13例(10.8%)。结论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效果良好,患者损伤小,病灶完整切除率较高,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ESD对39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其中鳞癌38例,腺癌1例;病变范围平均为1.6 cm×1.2 cm,手术切除范围平均为2.3 cm×1.9 cm;16例病变限于黏膜上皮层,22例病变浸润黏膜肌层但未累及黏膜下层,1例累及黏膜下层且切缘见癌细胞浸润,后转外科手术;1例术中并发食管小穿孔,1例并发术中出血,2例术后3个月并发食管狭窄,均在内镜下成功处理。 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进入我院行ESD治疗2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模型组,将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行ESD治疗的7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 246例早期食管癌ESD患者中有70例患者ESD术后发生中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为28.46%(70/2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睡眠状况较差、城市户籍、术前心理状态不佳、病变环周比≥3/4及黏膜下层纤维化等是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的C-index为0.772 (95%CI:0.742~0.803),验证组的C-index为0.784 (95%CI: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a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50.3-42.8) min,病灶平均大小(31.9 ±44.9)cm2,整块切除率为91.4%,R0切除率为90.5%,治愈性切除率为88.6%.穿孔发生率为5.2%(11/210),迟发性出血率为0.5%(1/21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OR 3.466;95%CI:1.594~7.538)、病变位于弯曲部(OR 2.270;95% CI:0.175~9.227)是影响结直肠ESD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时间≥60min).结论 结直肠肿瘤直径≥40mm或跨结肠袋,病变位于弯曲部可明显延长ESD手术时间,使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失败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失败的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操作及处理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ESD术并经术后病理明确为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排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脂肪瘤等)的患者,按ESD成功与失败分组,对照研究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病变大小、手术时间、病理类型、抬举征、并发症等因素与ESD手术失败的关系.结果 41例行ESD术处理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的患者中,30例成功完整切除病变,11例ESD术失败(10例转外科手术切除,1例管状腺瘤残留随访);统计分析显示,ESD失败组与ESD成功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形态、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在病变抬举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抬举征阴性为ESD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1 1例ESD手术失败患者中,2例患者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与肌层距离较近,粘连严重,其抬举征均为阴性;5例患者黏膜下层纤维化粘连,其抬举征均为阴性;1例患者术中迷走反射兴奋致心律显著下降;1例患者ESD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脉管浸润;另有2例患者其肌层内环肌束向上生长入黏膜下层,剥离困难,其抬举征均为中心区阴性.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失败仅与病变抬举征有关,抬举征阴性为ESD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抬举征阴性与黏膜下层纤维化粘连、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肌束向黏膜层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直肠ESD治疗、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RNET的80例患者(91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完整切除病灶。有症状的患者术后3天~2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标本切缘阳性率20.88%(19/91),切缘可疑阳性率35.16%(32/91)。切除标本最大长径20 mm。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长径≥10 mm、肿瘤处于G2级与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相关(P<0.05)。肿瘤处于G2级为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有1例患者术前证实为RNET。中位随访时间34月,复发率4.40%(4/91)。结论ESD在治疗直径<20 mm的G1级和G2级的RNET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对于ESD术后显示切缘阳性及可疑阳性的RNET患者,可密切随访暂不实施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98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有3例(3. 1%)术后出血。出血组患者中高血压和透析比例明显高于无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出血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无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和手术时间≥75min是ESD术后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是采用透析治疗和手术时间≥75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