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类癌1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不清,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成人肾母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见假包膜,瘤内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少量不规则强化血管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4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模糊,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结合临床资料、发病率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平扫时,CT值为40~90HU的肾肿块一般认为是高密度病灶。此种高密度病灶的鉴别诊断包括高密度囊肿与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作者报道1例囊性肾细胞癌,CT表现符合良性高密度囊肿的诊断标准。患者男性,70岁,诊断为前列腺癌Ⅱ期。腹部CT增强扫描发现左肾下极有一2.5cm大小的圆形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平扫和增强的CT值分别为44.5HU和43.9HU。窄窗宽观察,肿块密度仍均匀一致。肿块周径约75%位于肾轮廓外,没有发现囊壁。US检查显示肿块为囊性但内有一些低回声。剖腹探查,见囊性肿块表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特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脏恶性肿瘤,其中Wilms瘤45例,肾透明细胞肉瘤3例,肾细胞癌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结果 45例Wilms瘤中76%呈实质性肿块,4%为囊性,20%为囊实性;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囊壁及间隔有强化;9%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脏恶性非Wilms瘤在CT上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类球形、密度欠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增强后轻~中等度强化,8例中5例(63%)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见实质内点状及条索状强化血管影。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叶状实质性肿块,侵犯肾门及输尿管上段,肾周见新月形低密度的包膜下积液。结论 CT对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提出随访方案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囊性肾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囊性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囊性肾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2 7例肾恶性肿瘤中 2 5例囊性肾恶性肿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 5例囊性肾恶性肿瘤中肾盂移行细胞癌 8例 ,肾细胞癌 16例 ,肾胚胎癌 1例。本组 2 5例囊性肾恶性肿瘤的壁均显示较厚 (厚于 3 .0mm) ,且厚薄不均 ,占 10 0 %。囊变区有不规则的分隔或囊内有实性成分 2 0例 ,占 80 %。增强后囊壁、囊内分隔及实性成分均有强化。囊变区内CT值较单纯性肾囊肿高 ,P <0 .0 1。结论 :囊性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物检出率及其特征 ,并提出适于肾脏肿物特征研究的肾脏螺旋CT扫描模式。资料与方法  115例患者行肾脏 4期螺旋CT增强扫描 ,统计不同期的检出率及其与病灶大小和部位的关系 ,并分析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程度和最大强化值出现时相。结果 共有 173个病灶 ,其中囊性 14 6个 ,实性 2 7个。实质期和排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均为 10 0 %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为 10 0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的高低与扫描时相和病灶部位有关。不同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方式不同 ,大多数肾细胞癌表现为重度强化 ,其最大强化值出现在皮髓质期。结论 实质期是检出小的肾脏肿物的最可靠的时相 ,皮髓质期是肾脏肿物特征分析的重要时相 ,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研究宜采用肾脏 4期螺旋CT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附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25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7例,腺泡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淋巴瘤各3例,导管细胞癌、恶性混合瘤各2例,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各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5例中,仅1例基底细胞癌为双侧多发病灶,余均为单发病灶,双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1例见不同程度囊变,23例边界模糊,8例见浅分叶,10例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增强幅度最明显.结论 MSCT扫描有助于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方式,测量病变平扫及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 CT平扫: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CT值35HU,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6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HU、实质期平均110HU;1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CT值30HU,1例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分隔呈持续强化;1例增强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3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CT检查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肿瘤实质部分明显持续性强化、肿瘤内星状瘢痕并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可显示完整并延迟强化的包膜等典型征象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并与肾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囊性肾瘤的CT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囊性肾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单发,2例发生于左侧,4例发生于右侧.6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多房,囊性肿块,囊液CT值高于水.1例病灶内呈稍高密度,CT值为33 HU,后经病理证实为出血,增强扫描囊液无强化.1例CT表现为分隔不清,1例出现少许点状、条状钙化.结论 肾脏囊性肾瘤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多囊性病变、囊液CT值高于水,分隔较纤细,未见明显壁结节,分隔及囊性部分均无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2.
肾集合管癌: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肿瘤直径4.0~13.5cm,平均7.3cm。2例肿瘤累及皮质-髓质,3例累及肾皮质-髓质-肾盂。3例肿瘤呈实质性,内可见小区域坏死;2例肿瘤呈囊实性,内可见很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值17.1~36.8HU,平均27.4HU;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其CT值为27.4~53.5HU,平均38.7HU;实质期CT值36.0~74.2HU,平均47.6HU。1例可见斑点状和针尖状钙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极不规则,境界不清,患肾轮廓基本正常;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囊性肾瘤的CT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囊性肾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单发,2例发生于左侧,4例发生于右侧。6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多房,囊性肿块,囊液CT值高于水。1例病灶内呈稍高密度,CT值为33 HU,后经病理证实为出血,增强扫描囊液无强化。1例CT表现为分隔不清,1例出现少许点状、条状钙化。结论肾脏囊性肾瘤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多囊性病变、囊液CT值高于水,分隔较纤细,未见明显壁结节,分隔及囊性部分均无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OCCC的CT和MRI资料,6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综合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26例中,双侧卵巢发病7例,右侧13例,左侧6例。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20例边界光滑,肿瘤最大径6.9~27.0 cm,中位值13.7 cm;囊实性肿块19例,实性肿块7例。CT特征:囊性成分平扫CT值17.0~31.0 HU,实性成分平扫CT值29.0~47.0 HU,增强扫描CT值为59.0~84.0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MRI表现:肿瘤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等信号,DWI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实性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明显持续性强化,TIC呈"快速上升平台型"。结论:OCCC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5例CCPRCC患者CT及MRI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肿瘤与肾皮质之间平扫CT值、ADC值差异。结果15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大小为(3.1±1.9)cm。13例为实性肿瘤,其中11例伴囊变,2例为囊性肿瘤。4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呈稍高密度;6例密度不均匀,1例伴细条状钙化;8例CT值为(38.4±10.6)HU,与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MRI平扫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3例伴发结节状、灶状高信号;8例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5例边缘见包膜;7例DWI呈稍高信号;9例肿瘤ADC值(2.22±0.30)×10-3 mm2/s高于肾皮质,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3例实性肿瘤中9例呈“快进快出”强化,4例呈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例囊性肿瘤增强扫描呈囊壁及中心分隔强化。结论CCPRCC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易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以“快进快出”强化为主,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4例另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6例肾集合管癌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约3. 6~7. 3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且囊变坏死2例,增强后皮质期病灶边缘呈花斑样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呈渐进性且向中央填充式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髓质; 2例囊实性病例中囊性成分张力较高呈圆形,局部突出。6例均同时累计肾皮质及髓质,其中3例累及肾盂。结论肾集合管癌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且呈向心性,容易侵犯肾盂,出现囊变时张力较高呈圆形,可提示肾集合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CT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10例肿瘤均为单侧发生,边界清楚,囊性成分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单房囊性多见(7例).囊性部分的最低CT值14~32HU(平均18HU),囊腔内均可见形态不一的实性成分,增强后实性成分有强化.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45例,肾透明细胞癌2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结合手术病理,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实性肿块34例(76%)、囊实性9例(20%)、囊性2例(4%)。肿瘤实质及囊壁有明显强化。7例(15.6%)肾或腔静脉内有癌栓形成。肾细胞癌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肾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中心囊实性肿块,内有线状钙化,有肾包膜下积液。结论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最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影像学上与肾细胞瘤很难鉴别。肾横纹肌肉瘤常好发于肾中心,包绕于瘤叶的线状钙化及包膜下积液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RCC),27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CCRCC),26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实性区域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绝对值,随后计算平扫与增强各期之间CT绝对值,三组(乏脂性AML与乳头状细胞癌、乏脂性AML与透明细胞癌、乏脂性AML与嫌色细胞癌)病例各期CT绝对值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类病例分别观察病灶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囊变、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劈裂征、有无钙化,随后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大于PRCC,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显著小于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实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