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肿瘤患者86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3例)及非DVT组(63例),分析影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大于非DVT组,恶性肿瘤、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住院时间长于非DVT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P<0.05)。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临床在制定手术方案及围术期护理时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头颈肿瘤术后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择同期头颈肿瘤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中体位等信息,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体位、术后肌力、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影响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及早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申华  张妍妍  孙瑞姣 《癌症进展》2021,19(24):2582-2585
目的 探讨专项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乳腺癌老年患者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专项组,每组5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干预,专项组采用专项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专项组PT、APTT、TT均明显长于常规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专项组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项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DVT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项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下肢DVT、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黄伟容  郑秀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7):1039-1042
探讨晚期卵巢癌进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FIGO 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住院患者81例,以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将影响因素分为术前临床参数(年龄、体重指数、合并心血管疾病、血栓史、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术前血清CA125)、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是否满意减瘤、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参数(卧床天数、是否使用抗凝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发生DVT共16例,发生率为19.7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经单因素分析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心血管疾病、血栓史、术前纤维蛋白原、输血量、卧床天数(P<0.05)是术后DVT发生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BMI、术前纤维蛋白原、卧床天数(P<0.05,OR值分别为1.790、2.750、3.090)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有高危因素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容易发生DVT,对于肥胖、术前高纤维蛋白原、有卧床时间长倾向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术后发生DVT。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FIB浓度及基础疾病与DVT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mg/L,非DVT组D-二聚体值0.45(0.21~1.22)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DVT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FIB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ROC曲线,当D-二聚体值为1.5 mg/L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L时认为有较高的DVT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DVT的发现和诊疗。  相似文献   

6.
李喆  刘莹 《肿瘤学杂志》2001,7(2):125-125
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认炽老年妇女,肥胖,经腹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前及术中输血,术后应用止血药,妇科恶性肿瘤是DVT的高危因素,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03例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为血栓组,通过系统抽样法选取对照组706例,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Khorana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比较血栓组与对照组的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脂蛋白a(Lpa)>475.5 mg/L、血浆蛋白C(PC) < 102.5%、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129.8%及D-二聚体(D-D)>289.99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07);两组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Lpa>475.5 mg/L、PC < 102.5%、FⅧ>129.8%及D-D>289.99 ng/m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Caprini评估模型可能导致乳腺癌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偏高,应进一步探究更加适合乳腺癌患者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及球蛋白(globulin,GL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肿瘤相关易栓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136例,分为肿瘤组76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gkin lymphoma,NHL)19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30例、肺癌(lung cancer,LC)27例。均为初治病例,于化疗后1月纳入统计。非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组(non-tumor deep vein thrombosis,NT-DVT)60例,均为确诊的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后2周纳入统计。对照组90例,来自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经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球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PTT、PT、TT、FIB、D-D、RBC、HGB、HCT、PLT、MPV及GLO、TG、HDL水平变化。结果:肿瘤组患者化疗前D-D表达水平升高(P<0.05),化疗后下降(P<0.05)。肿瘤组患者化疗前HDL表达水平下降(P<0.05),化疗后升高(P<0.05)。肿瘤组患者化疗前FIB、PLT、GLO表达水平升高(P<0.05)。NT-DVT组治疗前APTT、FIB、D-D表达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APTT延长(P<0.05),FIB、D-D下降(P<0.05)。结论:D-D、FIB、PLT、GLO、HDL水平是反映肿瘤相关易栓症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8 年2月至 2012 年9月,114 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静脉 Duplex 彩色超声检查,观察 DVT 的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形成 DVT,分为 DVT 组和非 DVT 组,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发生有无相关性。术后采用标准计量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本组男 46 例,女 68 例;年龄 24~85 岁,平均 (59.64±8.63) 岁。结果 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 32 例,发生概率为 28%,其中 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15 例,发生概率为 18.9%,TK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17 例,发生概率为 48.6%。进行多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 岁、TG ≥1.7 mmol/L、全身麻醉、膝关节置换是关节置换术后 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 年龄高、体重大、TG 水平升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有家族性 VTE 史、饮酒史等的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较高。而年龄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及 TG ≥1.7 mmol/L 则是关节患者术后发生 DVT 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在临床上较多见。国外文献报道伴发DVT者早期死亡率达3.8%,伴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时早期死亡率可达38.9%[1]。故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0年~2005年共施行胸腹部恶性肿瘤手术1800余例,发生DVT11例(0.61%),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1岁~76岁,中位年龄64岁。症状多于术后4~18天出现。左下肢8例,右下肢3例。主要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肿胀、尤以小腿为重,皮肤颜色发红,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消失或减轻。…  相似文献   

12.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60-176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胰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是导致胰腺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胰腺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9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相关参数、术中相关因素和术后相关参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栓史、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满意减瘤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肥胖、血小板计数增高、高纤维蛋白原和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6,(16):2544-254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食管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肥胖以及年龄>65岁是导致食管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食管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DVT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8例老年肺癌患者共18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08%(18/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糖尿病、手术方式、辅助化疗与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肿瘤Ⅲ期、糖尿病、开胸手术、辅助化疗为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腺癌、肿瘤Ⅲ期、糖尿病、开胸手术、辅助化疗为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以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DVT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方法 将68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建模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7.95%(38/478),验证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8.29%(17/2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Ⅲ期、血小板计数﹥300×109/L、D-二聚体升高值﹥1 mg/L均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866,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810,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DCA)阈概率范围分别为0.08~0.60、0.10~0.48,模型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138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9例。A组患者术前0. 5h单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B组患者术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连用5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DVT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为2. 9%(2例),B组患者为4. 3%(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气腹压力、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前和术后5d,两组患者FIB、D-D、PLT和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出血和过敏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单次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的效果和安全性与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类似,但单次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注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白爽  申兴勇  李妮  张晶 《癌症进展》2024,(4):405-408+412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2例非小细胞癌(NSCLC)免疫治疗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NSCLC免疫治疗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2例NSCLC患者中,发生VTE 36例,未发生VTE 2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可能不是NSCLC免疫治疗患者VTE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临床分期、吸烟史、饮酒史、O型血情况、体重指数(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评分、TG水平、TC水平、TT、PT、TATT、FIB水平、D-D水平、血小板计数均可能是NSCLC免疫治疗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OG PS评分≥2分、TG> 1.7 mmol/L、TC> 5.2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的288例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4.24%;感染部位分布:肺部27例、颅内7例、泌尿系3例、血液2例、切口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中输血是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手术中输血是颅内肿瘤开颅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4.24%,主要感染部位是肺部,实施幕下肿瘤手术、手术中输血和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大于2 d 的患者颅内肿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较高,应采取合理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和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可引起机体高凝血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手术创伤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74例,分为肺癌组和肺良性疾病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反应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组间组内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前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以及肺癌类型中腺癌患者较鳞癌患者术前Fib升高并高于正常值(P<0.05)。肺癌组患者出现PT在术后第1天-第7天延长,APTT在术后第3天-第7天缩短,Fib在术后第3天-第7天、D-D在术后第1天-第7天升高,PLT在术后第1天、第3天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而术后第5天、第7天有升高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术后第7天PT、D-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