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术后D-二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FIB浓度及基础疾病与DVT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mg/L,非DVT组D-二聚体值0.45(0.21~1.22)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DVT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FIB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ROC曲线,当D-二聚体值为1.5 mg/L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L时认为有较高的DVT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DVT的发现和诊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颅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17例),非DVT组(83例)。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幕上肿瘤、术后有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D-D、TC、TG水平高于非DVT组,PT长于非DV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头颈肿瘤术后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择同期头颈肿瘤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中体位等信息,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体位、术后肌力、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影响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及早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DVT的预测价值,加强DVT的预防与诊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6例老年骨盆、髋部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83例,女323例;单纯骨盆骨折13例,髋部骨折383例,股骨干及髁间骨折22例,髌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19例,足踝骨折18例,多发骨折33例。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筛选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D-二聚体变化率对DVT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术前发生DVT72例(14.23%),主要集中于伤后24h内;血栓类型:近端血栓45例(62.5%)、远端血栓17例(23.6%)、混合血栓10例(13.9%);ASA分级为3~4级、受伤至入院时间、合并≥3种合并症、入院后3天D-二聚体及其下降率为术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下降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Cutoff值为52.01%,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569。结论骨盆、髋部及下肢骨折患者应于入院后积极评价DVT风险,ASA分级为3~4级、合并≥3种合并症的患者DVT风险高,应予以重视。入院后连续监测D-二聚体对术前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方法 将68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建模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7.95%(38/478),验证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8.29%(17/2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Ⅲ期、血小板计数﹥300×109/L、D-二聚体升高值﹥1 mg/L均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866,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810,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DCA)阈概率范围分别为0.08~0.60、0.10~0.48,模型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肺癌化疗患者(观察组)和120例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肺癌化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对可能导致2组患者发生不同病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病理类型与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进行统计分析。对106例患者中5例实施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余10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方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血黏稠度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理分型、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男士>4.66 c P/女士>3.93 c P)、D-二聚体上升(>500μg/L)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58例治愈,11例好转,有效率为65.09%。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治疗时应及时评估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抗凝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非神经系统实体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按照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肿瘤类型相匹配的原则选择,分别选择86例单纯恶性肿瘤、单纯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对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凝血指标等比较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恶性肿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低于单纯恶性肿瘤组,而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水平则高于单纯恶性肿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低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而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颅内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非颅内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肿瘤类型匹配原则分别选择124例单纯脑梗死组、单纯恶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对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相关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组患者无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而与单纯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组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2个及以上动脉供血区多个病灶的特点。二分类1:2条件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是否存在转移和APTT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合各变量参数水平及相对危险度(OR),在固定其它自变量时,D-二聚体水平每升高1mg/L,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将上升98.4%(OR=1.984, 95%CI: 1.235~3.258, P<0.001);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未发生转移肿瘤患者的1.692倍(OR=1.692, 95%CI: 1.456~2.687, P<0.001);APTT时间每降低1s,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将增加16.1%(OR=0.839, 95%CI: 0.769~0.928, P<0.001)。结论:躯体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与普通脑梗死不同,不具有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多发病灶为主,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脑发生脑梗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42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应用LMWH后再发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统计,与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1%,其发生与D-二聚体增高、感染、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应用LMWH后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零,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DVT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与D-二聚体增高、感染、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LMWH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有DVT高发风险的PICC患者中进行预防性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7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21)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中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订相关临床措施,预防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2.
徐瑶  彭聪  邓晓杨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73-1775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我院15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按是否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成VTE组(n=40)与无VTE组(n=118),记录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例类型、肿瘤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以及治疗措施.结果:VET组Ⅳ期:90.00%,血黏稠度增高:67.50%,D-二聚体增高:70.00%;无VTE组Ⅳ期:70.34%,血黏稠度增高:46.61%,D-二聚体增高:49.15%(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分期、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黏稠度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宫颈癌化疗合并VTE患者2例并发大出血死亡;其余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9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57.50%.结论:宫颈癌肿瘤分期晚、D-二聚体水平高以及血黏稠度高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为宫颈癌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及时评价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VTE的高危因素,及早抗凝治疗,可预防及减少并发VTE,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恶肿瘤患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40例PICC置管的恶肿瘤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度法检测置管前1周内及置管后4周内D-二聚水平.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PICC前D-二聚体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ICC置管后D-二聚体水平0.995(0.568,1.568) mg/L较置管前0.680(0.375,1.255) mg/L上升(P<0.001).肿瘤分期为Ⅳ期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值0.340 (0.040,0.653) mg/L较Ⅱ/Ⅲ期者0.060(-0.215,0.333)mg/L高(P=O.001)、年龄>60岁者为0.415 (0.055,0.773) mg/L较≤60岁者0.160(-0.080,0.390)mg/L高(P =0.0001),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ICC使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上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为Ⅳ期及年龄> 60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100例PICC置管后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置管前1周内及置管后4周内D-二聚体水平。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PICC前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1.330(0.463, 1.828)μg/ml较非糖尿病患者0.530(0.290, 0.965)μg/ml高(P=0.02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水平上,PICC置管后的D-二聚体水平1.010(0.593, 1.568)μg/ml较置管前0.670(0.330, 1.293)μg/ml上升(P<0.001)。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值,肿瘤分期为Ⅳ期者0.400(0.055, 0.750)μg/ml较Ⅱ/Ⅲ期者0.160(-0.170, 0.360)μg/ml高(P=0.010);年龄≥60岁者为0.470(0.160, 0.790) μg/ml较<60岁者0.110(-0.060, 0.370)μg/ml高(P=0.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使化疗患者D-二聚体水平上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为Ⅳ期及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了80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均行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手术.通过观察并记录感染情况,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人数为3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给药时间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35例感染患者中32例患者检出病原菌,检出率91.4%,其中革兰阳性菌11例、革兰阴性菌21例,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P<0.05).结论 为了降低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有必要加强术后抗感染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补充每日所需营养元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35例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浓度变化。结果: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3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岁及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所下降,高强度聚焦超声可明显降低临床Ⅳ期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后的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升高反映了机体凝血异常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和扩散转移。近几年来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转移的预测因子。本文就血浆D-二聚体在转移癌中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对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可能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随肝转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验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0例,分为远处转移组(n=50)和无远处转移组(n=3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血清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肿瘤组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表达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FDP和D-二聚体表达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转移组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DP和D-二聚体为肝转移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高凝状态影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FDP和D-二聚体可作为有效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情况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及Fi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仅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