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鳞癌、腺癌及肺泡癌在有无坏死、胸膜凹陷征、集束征及纵隔淋巴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周围浸润、毛刺征及分叶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及肺泡癌CT增强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鳞癌、腺癌及肺泡癌等病理组织学类型进行判断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肺腺癌为主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6 月至2014年8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微乳头型肺腺癌(微乳头成分>50%)为主的MSCT特征。结果:本组18例中1 例为弥漫型肺癌,3 例为中央型肺癌,14例为周围型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直径为1.3~8.5 cm,平均直径为3.56cm,其中8 例直径≥ 3 cm;13例呈分叶状,9 例边缘可见长短毛刺,7 例可见胸膜凹陷征,5 例紧贴胸膜及与胸膜粘连,1 例内侧可见支气管截断征,4 例周围伴阻塞性炎症,1 例伴钙化,2 例病变较大密度不均,4 例肿物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2 例呈实性与磨玻璃混杂密度。18例中16例病变增强CT值(Δ CT)为13~80HU,平均47.5 HU,其中Δ CT≥ 15HU者15例,Δ CT≥ 20HU者15例。2 例胸膜增厚伴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1 例胸膜转移;1 例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同侧胸膜转移;1 例合并双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结节影。8 例可见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强化密度不均,6 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但CT检查中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微乳头型为主肺腺癌在女性非吸烟的老年患者中多见,以周围型肺癌多见,且基本具备周围型肺癌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典型表现,实性为主,强化较明显,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PCNA蛋白表达与CT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 )检测 5 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 :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恶性度、大小、深分叶征、淋巴结转移、空洞征和胸膜凹陷征有关 ,与毛刺征无关。结论 :肺癌组织分化越低其PCNA表达越高 ,CT征象中肿瘤≥ 3cm、深分叶征、淋巴结转移、空洞征和胸膜凹陷征与PCNA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腺鳞癌实性高密度结节发生率高于肺泡癌,鳞癌磨玻璃样密度结节发生率低于腺癌、肺泡癌和腺鳞癌,肺泡癌磨玻璃密度结节发生率高于腺癌、鳞癌和腺鳞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血管穿过征、分叶征、毛刺征,较少表现为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鳞癌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叶征,较少表现为毛刺征、空泡征、血管穿过征、血管集束征;肺泡癌CT征象主要表现为血管穿过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较少表现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腺鳞癌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叶征、血管穿过征和毛刺征,较少表现为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与CT征象具有一定关联,临床可通过不同CT征象对病理类型进行预判断,以对进一步诊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肺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与灌注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影像特征、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强化峰值(P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F和PEI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BF、BV和PEI比无淋巴转移患者均低,术后出现转移或复发患者的BF和PEI比术后无转移或复发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够预测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对临床诊断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累及粗大肺静脉、淋巴结短径、肿大淋巴结位置、肿瘤位置情况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直径淋巴结在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 149例NSCL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980组,共2903枚,病理证实91例患者142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1.07%;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情况、累及粗大肺静脉情况、肿大淋巴结位置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1 cm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淋巴结短径>1 cm者(P<0.05);阳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N1淋巴结区,阴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主动脉淋巴结AP区,不同性质淋巴结转移在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及时发现NSCLC纵膈淋巴转移,结合NSCLC临床特征及淋巴结分布特点能进一步评估NS...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Glutl是介导葡萄糖转运的主要载体,同病灶对FDG的摄取程度呈正相关,但同肺癌CT征象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FDG PET/CT显像,筛选可以反映非小细胞肺癌葡萄糖代谢水平的CT征象和临床病理指标.方法 对33例肺癌(鳞癌11,腺癌22例)术前行PET/CT检查,收集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评价CT征象(包括直径、深分叶征、细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视觉分析和SUVmax分析病灶对FDG的摄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Glutl的表达.结果 Glutl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鳞癌Glutl的阳性表达率和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双边=0.037,P单边=0.045);≥2cm组对FDG的摄取程度(视觉分析和SUVmax)和Glutl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2cm组(P双边=0.002,P双边=0.001,P单边=0.049);视觉分析示有细短毛刺征组肺癌对FDG的摄取程度显著高于无细短毛刺征组(p双边=0.006).结论 肺癌的大小和细短毛刺征可反映肿瘤葡萄糖代谢水平,肺鳞癌的葡萄糖的代谢水平高于肺腺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Ki-67指数、TTF-1、p6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7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分析免疫组化因子(Ki-67指数、TTF-1、p63)表达情况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男性、吸烟、瘤体直径≥3 cm、有深分叶、棘突征、增强CT值≥20 HU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患者,Ki-67指数较高;有钙化、空气支气管征或胸膜凹陷征的肺癌患者,Ki-67指数较低。女性、年龄<60岁、非吸烟者、有毛刺征、增强CT值≥20 HU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TTF-1阳性比例高有相关性(P<0.05)。男性、年龄≥60岁、吸烟、瘤体直径≥3 cm或无远处转移与p63阳性比例高有相关性(P<0.05)。其他CT征象与Ki-67指数、p63、TTF-1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型肺癌的某些CT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免疫组化指标Ki-67、TTF-1、p63表达情况,对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3 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鳞癌 14例 ,腺癌 19例 )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病理标本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VD。结果 周围型肺腺癌MVD明显高于鳞癌 ,其MVD分别为 63 .4± 11.9和 5 0 .2± 16.3 (P <0 .0 5 ) ,边缘区和间质部分的MVD高于坏死区、瘢痕区和实质部分。肺癌MVD值与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 (P均 <0 .0 5 )。肺腺、鳞癌平均CT强化值分别为 ( 4 3 .4± 11.8)HU和 ( 3 4.6± 10 .7)HU (P <0 .0 5 ) ,与其相应的MVD值均呈正相关 (r =0 .719,P <0 .0 1;r =0 .819,P <0 .0 1)。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的部分CT征象和CT增强幅度与其MVD值有密切关系 ,可用于预测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评价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韩鑫  邱强  苏娟 《癌症进展》2023,(15):1661-166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8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MSCT征象;分析周围型肺癌患者MSCT征象与腺癌、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结果 病理学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72例,MS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66例。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36%(76/88)、87.50%(63/72)、81.25%(13/16)。MSCT检查结果显示,腺癌28例,鳞状细胞癌26例,腺鳞癌10例,小细胞癌2例。不同组织学类型周围型肺癌患者MSCT征象中空泡征、磨玻璃征、深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深分叶征与鳞状细胞癌呈负相关(P﹤0.01),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腺癌呈负相关(P﹤0.01),空泡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均与腺癌呈正相关(P﹤0.05)。结论 MSCT征象与周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亚厘米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亚厘米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患者按浸润情况分为浸润组(n=35)和非浸润组(n=65),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大小、部位、密度及CT征象。结果浸润组病灶最大径明显大于非浸润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浸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0.845 cm、有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为亚厘米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危险因素(P﹤0.05)。亚厘米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病灶最大径评价浸润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797~0.938),cut-off值为0.845 cm,对应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76.8%,约登指数为0.604。结论病灶最大径﹥0.845 cm、有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是亚厘米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探讨VEGF和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CT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4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表现.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47例肺癌组织中的VEGF和nm23-H1表达水平。结果:1)VEGF、nm23-H1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5)。2)VEGF与nm23-H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3)VEGF基因的高表达和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均与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VEGF的高表达也与空洞征有关:二者表达水平与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支气管征均无关(P>0.05)。4)深分叶征、空泡征和支气管征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而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nm23-H1低表达均与周围型肺癌的分叶征、空洞坏死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随访观察肺小结节CT值及最大直径的变化,探讨不同类型肺结节(≤2cm)变化性质及危险度。[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术前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直径≤2cm的肺结节67例。分为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三组,测量不同时间点结节的最大直径和CT值,绘制ROC曲线,确定三者之间CT值和直径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鉴别AIS和MIA平均CT值最佳截断值为-544HU,鉴别MIA组和IAC组最佳截断值为-376HU。鉴别AIS和MIA直径最佳截断值为8.5mm,鉴别MIA组和IAC组最佳截断值为11.5mm。(2)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在随访过程中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充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是侵袭性肺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肺结节平均CT值<-544HU及最大直径<8.5mm更倾向于AIS;随访过程中出现肺结节增大、CT值增加,出现充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应考虑结节侵袭性恶变的可能;肺结节随访时间建议至少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间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p53蛋白、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空洞、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cm,或出现深分叶征、空洞、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具有相对更高的恶性程度,肿瘤细胞的增殖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磨玻璃结节(GGN)的胸部CT征象,分析其在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5例具有GGN的CT影像征象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6例)、恶性组(39例),收集整理相关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良、恶性GGN不同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肺GGN在病变直径、形状、边界、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和密度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胸膜凹陷征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6.92%和73.08%;而粗糙边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低,分别为25.64%和26.92%。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的AUC值分别为0.718、0.75,对恶性GGN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肺GGN的胸部CT征象(病变直径、形状、边界、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密度)有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肺GGN。  相似文献   

16.
程国芬  包忠英  刘海波 《癌症进展》2019,17(1):38-40,51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神经内分泌癌(LNEC)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征象及强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周围型L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不同类型的周围型LNEC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病灶大小、CT征象(形态、密度、分叶征、毛刺征、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CT值。结果 55例周围型LNEC患者中典型类癌(TC)6例,不典型类癌(AC)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2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C)23例。TC、AC、LCNEC、SCNC中均以右肺多见。LCNEC患者的病灶最大径为(42.8±15.6)mm,长于TC患者的(18.3±6.1)mm、AC患者的(22.3±7.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C患者的病灶最大径为(39.5±11.2)mm,长于TC、A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C患者的CT征象以形态规则、密度均匀为主,LCNEC、SCNC患者的CT征象以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为主,但TC、AC、LCNEC、SCNC患者病灶的形态、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AC、LCNEC、SCNC患者的分叶征、毛刺征、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AC、LCNEC、SCNC患者CT强化前后差值分别为(50.5±15.6)Hu、(53.5±18.3)Hu、(26.6±8.7)Hu、(28.9±9.6)Hu,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4,P﹤0.01)。结论不同类型的周围型LNEC患者的CT平扫及强化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TC及AC强化明显,而LCNEC及SCNC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分辨CT影像学检查对良恶性肺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高分辨CT发现55例具有GGN的患者,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1例)、恶性组(34例),收集整理相关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良、恶性GGN不同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肺GGN在年龄、吸烟指数、恶性肿瘤家族史、GGN病变最大径、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和CT值方面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偏大、吸烟史、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增高的CT值是恶性肺GGN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吸烟史、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增高的CT值对良、恶性肺GGN有诊断价值,而部分良性肺GGN需进一步结合患者情况和其他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综合评估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 44例,按本室已标准化的方案行CT灌注成像获得病变的灌注参数(BF值),并行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三维成像(3D)技术全面了解病灶形态学特征.同时以术后2年为随访终点,对其中22例NSCLC进行随访,追踪术后2年内新发转移和复发的情况,运用Spearman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病灶形态学特征、灌注参数BF值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灌注参数BF值预测病灶恶性潜能的价值.结果:44例纳入的NSCLC灌注图像均比较满意.恶性病变中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与血管聚集征出现率分别为84%、91%和100%;分化程度与空泡征显著正相关(r值为0.649.P值为0.000),pTNM分期与毛刺征显著正相关(r值为0.652,P值为0.000),结节大小与衰减密度显著负相关(r值为-0.742,P值为0.000).BF值与分化程度、术后转移或复发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3、-0.419,P值为0.000、0.005.BF值与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负相关,r值为-0.310、-0.351,P值为0.046、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F值是NSCLC术后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显著影响因素(P=0.005),BF值越低,术后发生转移和复发的危险性越高,用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术后出现转移或复发总的正确率为86.4%.结论:灌注成像能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综合评价病灶,预测恶性潜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16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80例有完整资料的周围型小肺癌的16排螺旋CT扫描征象.结果:80例先行CT平扫,结果示深浅分叶征56例,毛刺征46例,空泡征50例,胸膜凹陷征51例,血管纠集征10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其中54例加做CT强化扫描,其中49例CT值增幅>30Hu,占90%.结论:16排螺旋CT平扫及强化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标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微淋巴管并计数LMVD,观察患者肺癌病灶MSCT表现。方法对34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行MSCT检查,收集相关临床病理结果;评价MSCT表现(包括边缘形态、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的CT征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心区、周边区的LMVD。结果 MSCT表现有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和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其肺癌切除标本周围区LMVD均高于无上述表现者(P均<0.05)。结论 MSCT出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或癌性淋巴管炎表现提示更高的肿瘤淋巴管生成水平,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