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69-1172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对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8月,本治疗组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共7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减压节段分组,A组:减压1~2节段患者;B组:减压3~4节段患者,采用颈脊髓病功能评估(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及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B组发生C5神经根麻痹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手术后的CCI改变率大于A组,且B组术后颈椎前凸角度和CCI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减压融合使椎间隙撑开增加致术后颈椎曲度明显改变是发生C5神经根损伤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自2006-01—2013-12行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颈椎多节段减压包括: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椎板成形术,排除减压节段不含C5、术前三角肌肌力异常、臂部感觉异常患者后,共132例。对比不同术式、疾病类型、性别及减压节段数目的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确统计学差异。结果 132例平均随访22.8个月(10~105个月)。共有13例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9.8%),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5/36例(13.9%),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2/17例(11.8%),椎板成形术3/26例(11.5%),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3/53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颈椎外伤组1/9例(11.1%),颈椎不稳组1/10例(10%),OPLL组4/17例(23.5%),颈椎管狭窄组3/32例(9.4%),颈椎病组4/64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为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55.8/58.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可发生C5神经根麻痹,在不同术式间发生率存在差别。OPLL及男性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_5神经根麻痹症状,把患者分成麻痹组8例和正常组1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P=0.590;χ2=0.224,P=0.636)。两组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31),且麻痹组的椎间隙高度比正常组的增加多。结论手术前后C4~5椎间高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与预后.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且术前三角肌肌力正常、手术减压范围包含C4/5椎间隙的患者共121例,男65例,女56例,平均手术年龄64.2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4例.观察术后患者肩及上臂的肌力、感觉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C4/5神经根管直径,观察术前MRI T2加权像上脊髓高信号区.C5神经根麻痹诊断标准为三角肌肌力降至3级或3级以下.结果:共6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其中三角肌肌力2级1例,3级5例;单侧三角肌及肱二头肌肌力下降5例,双侧1例,均伴有感觉障碍.1例为C4/5椎间隙减压,l例为C5椎体次全切,4例为2个节段以上减压.5例患者术前MRI T2像上观察到C5节段脊髓高信号区.6例患者随访1~4年,感觉恢复正常;其中2例(1例术前T2像脊髓高信号区范围较大、1例术后肌力下降至2级)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5级,恢复时间为1~8个月,平均4个月.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10.8±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6.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为40%~70%,平均55%.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为2.86±0.28mm,115例无麻痹组为3.18±0.39mm.121例患者中,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3.0mm者5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7.5%);>3.0mm者68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2例(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例中,减压融合1~2个颈椎节段发生C5麻痹为2/82(2.4%),减压3个节段发生C5麻痹为4/39(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但预后较好,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脾肾分流术和传统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脾肾分流术和传统断流术109例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流组手术时间长于断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3)min比(172±53)min, t=-3.677, P<0.05];分流组与断流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89)ml比(164±109)ml, t=1.621, P>0.05;(21±6)d比(21±8)d, t=-0.403, P>0.05]。术后两组中重度腹水、腹腔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73、0.830、0.095, 均P>0.05)。分流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断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比28%, χ2=5.280, P<0.05)。手术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流组1、2、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94%、91%、88%, 断流组分别为95%、88%、85%、73%。再出血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脾肾分流术比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39-1743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3例,平均年龄(58.87±6.85)岁,男性98例,女性55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析术前肌电图改变、颈椎曲度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3例患者中12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占7.84%。麻痹组与非麻痹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组术前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前颈椎曲度显著大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后颈椎曲度大于非麻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过大,均为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麻痹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0.18±14.53)%,而非麻痹组为(61.94±16.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较大,是术后发生C_5神经根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C_5神经根麻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椎体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术后颈椎矢状面影响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ACCF的患者共56例, 其中应用3D打印椎体(3D组)28例, n-HA/PA66椎体(n-HA/PA66组)28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 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Cobb高于n-HA/PA66组(19.42±3.20比17.71±2.50、18.71±3.15比17.04±1.94、18.49±3.13比16.86±2.17、18.32±2.89比16.40±1.48, t=-2.233、-2.385、-2.267、-3.121, P<0.05), 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SVA低于n-HA/PA66组(14.52±2.45比16.88±2.50、14.74±2.21比17.30±3.86、14.81±2.28比17.38±3.91、15.27±2.23比17.84±3.76, t=2.595、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超声评分(LUS)鉴别急性胰腺炎(AP)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54例AP患者, 根据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中度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根据SAP组出院时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 于入院24 h内行肺部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观察各指标组间差异,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 检验LUS对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MAP组LUS低于SAP组[(10.23±2.29)分比(15.15±3.18)分, t=-7.414, P<0.05];MAP组APACHE Ⅱ评分低于SAP组[(5.80±1.63)分比(10.71±3.28)分, t=-7.183, P<0.05];MAP组PCT低于SAP组[(1.24±0.51) ng/ml比(15.35±13.98) ng/ml, t=-5.539, P<0.05];MAP组Lac低于SAP组[(1.10±0.59) mmol/L比(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8月~2015年12月接受1个或者2个节段的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对钩椎关节椎间孔进行部分切除,29例患者列入钩椎保留组,57例患者列入钩椎减压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5~85个月,平均(20.2±3.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两组术后的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保留组优27.59%,良55.17%,一般13.79%,差3.45%;钩椎减压组优28.07%,良54.39%,一般14.04%,差3.5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前路手术中,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可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不应常规切除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82例施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资料, 全腹腔镜组和腹腔镜辅助组各41例。使用t检验、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全腹腔镜组及腹腔镜辅助组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指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长、辅助切口长度、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例数),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52.76±8.84) min比(151.59±9.31) min, t=0.086, 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21.27±1.52)比(21.65±1.41), t=0.065, P>0.05]、并发症发生率[19.5%(7/41)比17.1%(8/41), χ2=0.085, P>0.05]与腹腔镜辅助组基本相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腹腔镜辅助组[(2.00±0.24) d比(3.14±0.37) d, t=11.209, P<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辅助组[(6...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颈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颈与神经根麻痹的关系,探讨颈与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颈后路手术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后移度。观察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分组配对t检验分析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结果脊髓后移度平均(2.41±0.46)mm。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平均为(4.11±0.14)min,无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平均为(2.79±0.17)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0,P〈0.01)。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c5神经根的牵拉是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维持颈椎前凸和椎间高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4-12诊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8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限制型钢板组),34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半限制型钢板组),比较2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JOA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1个月。2组植骨材料(钛网)均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半限制型钢板组术后1年Cobb角较术后3 d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4,P0.001)。2组术后1年与术后3 d的D值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t=0.801,P=0.426)与术后1年(t=0.437,P=0.663)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均可提供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直至植骨材料(钛网)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钛网植骨和半限制型钢板共同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融合节段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8-2122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颈前路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A组25例,多平面椎间隙减压B组30例,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C组30例,比较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率及并发症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80±28.55)min,(164.67±24.24)min,(142.5±26.51)min]C组与A、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4.86±84.80)ml,(203.33±83.34)ml,(211.67±76.21)ml]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和并发症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3组分别为60%,83.33%,90%),A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颈椎Cobb角增加值[分别为(5.48±2.63)°,(9.43±3.85)°,(8.76±2.71)°]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椎前路三种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混合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率最高,多椎间隙减压和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恢复优于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