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本院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的1 366例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 366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48.24%,中药制剂第二,占25.9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5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占31.3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1.3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认识,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2009年度185例ADR报告就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集的12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中药制剂中,以儿童患者占37.5%,以静脉注射给药最多,占70%,临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占总数的60.57%.结论 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相似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1月收集到的17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73例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2.5%),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69.9%),其次是中药制剂(18.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9.1%).结论 应加强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郸城县虎岗乡卫生院发生的122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患者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抗生素类药物发生率最高(62.50%),其次为中药类制剂(16.07%);静脉滴注用药最为常见(88.39%);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1.7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和用药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的292例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通过统计结果,以寻求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 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51岁以上的老人;导致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和消化系统.结论 应该制定合理的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赵贵红 《吉林医学》2014,(6):1219-1219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78例,按照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生素,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和口服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要加强对不良反应药物的监测工作,促进合理安全用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崔秀娟  崔玉红 《中外医疗》2009,28(30):76-76
目的总结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216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以老年人最多(5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52.3%%)占第一位,其次为中药制剂(22.1%)、抗肿瘤药物(1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5%;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5.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报告、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并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在我院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分别从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的药物品种分布等统计与分析.结果 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有24种,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7例(58.73%),其次为中药制剂12例(19.05%);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为皮疹、斑丘疹、寻麻疹、皮肤瘙痒、面部潮红、紫绀、过敏样反应或注射部位红肿等;以静脉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85.71%).结论 认真监测分析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临床合理和规范用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中药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用药时间、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关系,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系统和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73.4%的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1 h内,发生不良反应由中药注射制剂引起的占56.5%,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制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吴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17-1018
目的: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易感因素,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2006年1月~2006年6月上报的109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109例ADR报告中,抗菌药占61.5%,中药制剂占24.8%。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了95.4%。结论: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应加强抗菌药、中药制剂的ADR监测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85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8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1大类127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伞身性损害.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8月自发呈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占57.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60%;抗菌药物品种以喹诺酮类最高,占51.70%;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6.26%.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京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676-2677
目的 分析我院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对6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药物剂型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以>60岁老年人及5岁~15岁小儿多见,分别占42.9%和20.6%;累及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肠胃系统、神经系统,分别占36.5%,23.8%和17.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最常见,占66.7%,其次为肌肉注射给药,占23.8%,口服给药相对安全,占9.5%.结论 中药不良反应以静脉滴注途径、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多发群体为老年人和小儿,应提高中药用药监管水平、以规范用药,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谢伟乾  覃玉洁 《广西医学》2012,34(11):1567-156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结果 256例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抗菌药物9大类共34个品种,其中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发生次数最多,分别为37例和29例;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全身性损害等。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周菊 《四川医学》2014,(2):252-253
目的 了解我院近一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ADRs报告85例,分别从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s类型和临床表现、药物种类等各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s报告85例涉及44种药品.抗菌药物7种,ADRs 20例,占总例数23.5%,其次是中药制剂.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 31例,占总例数36.4%,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16例,占总例数18.8%.18~60岁患者发生ADRs 58例,占总例数68.2%.结论 给药剂型过于集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加强ADR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承德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减少和避免ADR重复发生。方法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报告系统下载2011年承德市上报的ADR病例报告2 293例。利用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293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品种466种,1 056例ADR(46.05%)由抗感染药物引起,496例(21.63%)由中药制剂引起。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ADR 1 469例(64.0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829例(34.93%);严重ADR 93例(4.06%)。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协同药师做好ADR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共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66例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报告,按性别、来源、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报告中,来源于住院的患者最多,占72.7%,引发ADR的药物剂型水针剂占84.3%.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瘙痒、恶心、呕吐、胸闷、气憋、心悸等。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的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