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怀化地区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的正常值范围,探讨其年龄、性别的变化规律,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 怀化地区常驻居民160例,按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组,定量CT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组间检验方法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以及同一年龄组间不同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腰椎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高而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老年组女性腰椎骨密度值较男性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方法简单、安全、准确性较高,检测结果对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潍坊地区健康妇女腰椎骨小梁的骨密度值,建立正常骨密度定量CT参考值,并探讨骨密度的定量CT的应用价值,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干预及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在医院体检的潍坊地区健康妇女1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9岁.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组,每组30例.利用定量CT软件测量研究对象L1,L2,L3椎体小梁的骨密度,确定潍坊地区健康妇女骨密度参考值.结果 潍坊地区~29岁的健康受试妇女L1~L3平均骨密度值为(168.86±17.34)mg/cm3,~39岁组妇女骨密度值为(160.36±18.59)mg/cm3,~49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43.35±19.56)mg/cm3,50~59岁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20.31±18.36)mg/cm3,60~69岁年龄段妇女骨密度值为(99.66±15.64)mg/cm3,~59岁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P<0.01).骨质疏松的骨密度临界值为112.26mg/cm3;骨密度年丢失百分率为1.58%;平均年丢失量为2.40mg/cm3.结论 使用定量CT可测量并建立该地区健康妇女的骨密度值,明确骨质疏松的临界骨密度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干预、预后和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4例20~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20~24岁,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速率大于腰椎,二者累积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的测量值较腰椎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 ( 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mg/cm3,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 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 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黑龙江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分布情况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为本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预防与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低剂量胸部CT与QCT椎体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对2352例20~89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值测定,比较骨密度值变化,并将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照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年龄标准化,计算50岁以上男女OP发生率。结果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为年龄(r=-0.697,P=0.000),身高(r=0.161,P=0.000),体重(r=0.028,P=0.178),BMI(r=-0.076,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多元r=0.681,多元r2=0.463,仅年龄回归分析P=0.000。骨密度值峰值男性为175.14±30.04mg/cm3,女性为184.42±24.80mg/cm3。年龄标准化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男性为11.57%,女性为20.09%。结论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与年龄显著相关。女性40岁后骨密度值降低趋势显著;男性骨密度值虽下降趋势平稳,但男性50岁以上OP发生率较高。加强黑龙江地区人群对骨骼防护的认识,建立OP早干预、早发现、早诊断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7.
刘文亚  邓晓帆 《新疆医学》1997,27(4):201-202
目的;评估用标准件法进行骨密度定量CT测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46名55~75岁正常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甲(25人)、乙(21人)两组。甲组在Tomoscan SR-7000型螺旋滑环式CT机上用标准件法测量骨密度(BMD),乙组在Picker-IQ CT机上加用软件求BMD值。将甲、乙两组由标准件求出值进行比较,将乙组由标准件求出的BMD值与软件得出值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乙组由标准件求出值之间经双测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乙组标准件求出BMD值与软件得出BMD值间经双侧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椎体由标准件求出值与软件BMD值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高度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9901)。结论:标准件法进行骨密度定量CT测量有很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监测骨密度变化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定量CT骨密度测量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敬慈  许永华  李隽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45-146,149
目的研究受检者体位、内部测量参照物区域和不同测量者对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44例经Philips64排螺旋CT全腹部检查获取的仰卧位及俯卧位扫描数据,通过其EBW工作站骨密度测量软件,分别测定L1-L5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BMD测量方法为同一测量者分别测量仰卧位及俯卧位、同一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不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和不同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相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测得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不同体位和不同内部参照物区域因素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测量者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测量者可影响腰椎QCTBMD值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38-41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提高QCT诊断椎体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均行胸腰椎CT及MRI检查的外伤患者20例及2012年1-7月于本院行腰椎CT检查有明确椎体陈旧骨折3个月以上病史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MRI上椎体骨髓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ROI),通过QCT PRO工作站上进行分析处理,共测量28个新鲜骨折椎体、14个陈旧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的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新鲜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高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新鲜骨折椎体内骨松质BMD值会增高,陈旧骨折的骨松质BMD值能够反映椎体修复的特点,腰椎QCT BMD测量有助于椎体骨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雷晨  赵芸芸  张婕  李美娟  李伟  夏玲玲 《海南医学》2013,24(17):2512-2514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回族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性。方法收集2011年7~12月宁夏地区回族经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证实为正常的人群(男性181名、女性231名)进行定量CT检查,同时填写一般状况调查表。结果 (1)选8名志愿者,对L2~4椎体测定3次骨密度值,进行定量CT值校正,变异系数分别为1.82%、1.91%、1.87%。(2)回族男性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为30~33.8岁,平均(31.1±1.2)岁;女性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为29.8~35.1岁,平均(30.7±2.6)岁。随年龄增大,回族男性在峰值过后骨密度均逐渐下降,女性在峰值过后骨密度呈现逐渐下降。在(43.9±2.7)岁后,回族女性骨量丢失明显增快。(3)回族人群的骨密度与行业、体重、饮食习惯、停经年龄等密切相关,而与运动状况、吸烟和饮酒无明确的相关性。结论定量CT充分利用CT断层解剖定位的特点,能在三维立体空间上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选择性测量松质骨能排除皮质骨的增生硬化和邻近组织对测量的影响,对诊断骨质疏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回族人群中女性在(43.9±2.7)岁以后出现明显的骨量降低,而宁夏地区男性未表现出明显的骨量降低,考虑主要与其测量人员中的年龄较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社区健康青年男性骨密度状况.方法:募集上海市北蔡社区223名20~40岁健康男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其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史、手术史和是否减肥、运动、失眠、饮酒、吸烟及食用鱼、虾、牛奶、酸奶、咖啡青年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对青年男性骨密度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方法 对合肥市健康脑力劳动孕妇63例和非孕姐21例分别测定桡骨骨工(BMD)、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以及尿羟脯氨酸/肌酐(HP/Cr)和尿钙/肌酐(Ca/Cr)比值。结果 (1)孕期桡骨骨密度无明显变化,与非孕对照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2)血Ca和P浓度孕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血ALP和BGP在晚  相似文献   

13.
男性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232名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adiponectin和leptin水平;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全身扫描测定体脂、瘦体质量.结果:Leptin与体脂呈正相关,校正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后,相关性仍存在.Adiponectin与体脂呈负相关,校正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后,相关性消失.Adiponectin与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呈负相关,校正年龄与体脂后,相关性存在.Leptin与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iponetin是男性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eptin与男性各部位BMD无相关性,adiponetin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是男性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对糖皮质激素(GC)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影响。方法28只3月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6±12)g,随机等分为基础对照(A)组、年龄对照(B)组、激素模型(C)组和司坦唑醇预防(D)组。C组和D组大鼠均喂醋酸泼尼松4.5 mg/kg·b.w.,每周2次,D组同时每天饲喂司坦唑醇0.5 mg/kg·b.w.。3月后,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扫描仪对各组的离体双侧股骨和第5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然后用SWD-10型材料试验机行股骨干的扭转、三点弯曲和腰椎的压缩试验。结果与B组比较,C组股骨、腰椎总骨密度减少了14.64%(P<0.01);右、左股骨远段和腰椎的骨密度分别减少了21.42%(P<0.01)、19.62%(P<0.05)和23.48%(P<0.01);与C组比较,D组的BMD 均稍有增加。与B组比较,C组股骨三点弯曲的载荷减少了17.1%(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都有减少的趋势;与C组比较,司坦唑醇预防组股骨扭转角度增加了72.5%(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也都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使用GC,会使大鼠股骨、腰椎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下降;司坦唑醇则能防止GC所致骨量丢失,还能增加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的甲状腺功能与骨密度及新型骨微结构评估指标骨小梁评分的相关性。方法:191例<60岁和97例≥60岁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男性体检者,检测一般生化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总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运用TBS iNsight 软件分析得出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 TBS)。结果:在两个年龄组,TBS与各部位BMD均呈正相关;在青中年男性人群中,FT3水平不仅与总髋部BMD、腰椎BMD呈负相关,而且与腰椎TBS呈负相关,且较BMD更明显;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股骨颈BMD、总髋部BMD及TBS与年龄呈负相关,而与甲状腺功能无相关性。结论:TBS和各部位BMD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青中年男性人群中,正常上限的FT3可能导致骨量下降和骨微结构破坏。而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老年男性人群中,较之于甲状腺功能,年龄对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不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单项血脂指标和血脂危险分层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47名老年男性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血脂正常组(n=84)和血脂异常组(n=163),后者再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采用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测定骨密度T值,根据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分析单项血脂指标和血脂危险分层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项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者的骨量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3.8%和73.5%,明显高于TC和LDL-C正常者的51.6%和49.4% (P〈0.01);单项血脂指标在血脂危险分层3个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骨量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1.7%、67.2%和79.4%,呈阶梯式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C、LDL-C和血脂危险分层与骨量减少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0.153,P=0.016; r=0.171,P=0.007);血脂危险分层与骨密度T值呈显著负相关(r=-0.301, P=0.000),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运动情况后,其与骨密度T值仍呈显著负相关(r=-0.259, P〈0.01)。结论 单项血脂指标TC和LDL-C与骨量减少存在一定关联,而血脂危险分层与骨密度T值的关系更为密切,能更好地提示骨量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腰椎正住总体、腰椎侧住、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显著性。除腰椎侧住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住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sOC和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显著性。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住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BAP和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BAP和NTX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013~0.029(P<0.05).2个生化指标的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随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59岁段达最低值.60岁之后骨吸收指标轻度增加,而骨形成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吸烟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BAP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而NTX与腰椎及髋部总体BMD呈负相关.结论:BAP和NTX是反映中国男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指标,监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OP).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饮食运动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等因素对大学生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学生饮食及运动情况,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及骨矿物含量(BMC)。结果大学生男性桡骨BMC显著高于女性(P<0.05),锻炼强度及锻炼频数与BMD和BMC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经常摄入豆类制品者尺骨骨密度和尺骨、桡骨骨矿物含量增高(P<0.05),表明经常摄入豆制品有利于骨的形成,但膳食中也可能存在许多影响钙吸收的因素。结论饮食和运动可影响BMD和B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