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以及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性分析.方法 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整合酶基因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整合子情况,同时对整合子可变区进行扩增及测序以其了解整合子耐药基因盒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CPZ/SB耐药率为1.2%,对替加环素(15.4%)、左旋氧氟沙星(34.4%)、亚胺培南(54.3%)、比阿培南(49.4%)、阿米卡星(59%),对其他抗生素均在71%以上.104株中有73株菌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70.2%),未有Ⅱ、Ⅲ类整合子扩增阳性菌株,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的耐药性均高于阴性株.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表明我院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 3种耐药基因.结论 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Ⅰ类整合子,且与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以及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性分析.方法 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整合酶基因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整合子情况,同时对整合子可变区进行扩增及测序以其了解整合子耐药基因盒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酎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CPZ/SB酎药率为7.2%,对替加环素(15.4%)、左旋氧氟沙星(34.4%)、亚胺培南(54.3%)、比阿培南(49.4%)、阿米卡星(59%).对其他抗生素均在71%以上.104株中有73株菌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70.2%).未有Ⅱ、Ⅲ类整合子扩增阳性菌株,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的耐药性均高于阴性株.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表明我院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 3种耐药基因.结论 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Ⅰ类整合子,且与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两年共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261株、117株,两者80%以上来源于呼吸道标本,41%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64.9%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比铜绿假单胞菌更为严重,此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在23.4%外,其他均在70%以上,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2.8%和96.4%.相反,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情况却差异较大,16%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而对美罗培南敏感,其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理.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株的增多.因此,应慎重、合理地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药物,密切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受不动杆菌耐药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永宁  王晗  王福斌 《浙江医学》2018,(20):2257-2260,2263
目的分析慢性难愈合创面中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1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分泌物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耐亚胺培南组和非耐亚胺培南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耐亚胺培南菌株68株,非耐亚胺培南菌株42株。耐亚胺培南组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亚胺培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检测出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性损伤、入住ICU、入住ICU的时间>7d、多次清创、混合感染、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合并骨髓炎、年住院次数>2次是慢性难愈合创面中分发生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性损伤(OR=9.424)、入住ICU(OR=10.487)、多次清创(OR=8.479)、气管插管(OR=8.133)、深静脉穿刺(OR=101.902)、碳青霉烯类的使用(OR=14.400)为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针对危险因素作出预防,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敏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63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63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特点,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31.7%,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为95.2%和100%.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加大了院内感染控制的难度,临床应加强监测,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Ⅰ类整合子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类整合子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市4所大型医院共67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子筛选及药敏试验。结果:6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6株检出Ⅰ类整合子(68.7%);Ⅰ类整合子阳性IRPA和Ⅰ类整合子阴性ⅠRPA的多种药物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Ⅰ类整合子可能不是导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省11个地区20家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同源性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收集我省11个地区20家医院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临床分离的27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和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同源性;采用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27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11.8%),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5.4%和68.6%,米诺环素耐药率75.6%,其余抗茵药物耐药率均大于90.O%;PFGE分型发现27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235株属于3个克隆株。在多个城市的医院内流行,另有13株属于2个克隆株。分别在一个城市的医院内播散;27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OXA-51组基因,258株携带OXA-23组基因,未检测到金属酶基因。结论克隆播散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OXA-23和OXA-66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是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菌株的检验来对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在临床中要先对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离,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药敏选用KB纸片法与药敏上机板条相结合,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PCR检验方法检测耐药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的比对可以发现,所选的6株鲍曼不动杆菌大多数是多重耐药菌株,在三维试验中,此类菌株均产生了ESBLs,有4株菌株产生了AmpC酶.在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4株AmpC酶阳性,6株均为TEM阳性,4株为PER阳性,4株为OXA-24、VIM、IMP和VEB型等均为阴性,6株OXA-23型均阳性.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有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6.4%)、其次为美罗培南(20.5%)和头孢哌酮/舒巴坦(29.7%),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1.5%);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0%左右或以上。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对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多重耐药性尤其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08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引起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指导临床正确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做细菌培养及鉴定,并以纸片法(K-B法)测定一年来1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的耐药率.结果 共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150株,其中源于呼吸道的105株,占68 %,居首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2.2 %,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尤其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极易变异而形成多重耐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酶抗菌抑制剂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病情严重尤其是全耐药时,可联合用药,提高疗效.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的出现,提示临床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标.ICU病房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阻隔各种可能的传播媒介,避免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光辉  蒋巧霞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7):865-866,885
目的研究我院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与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收集我院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35株,K—B法和E—test法测定对常用抗茵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检测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OXA-24、OXA-58、IMP、VIM。结果35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部分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抗菌药物均有很高耐药率(〉70%),仅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B有较高的敏感性(〉70%),35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均产碳青霉烯酶,未检测到金属β-内酰胺酶,全部检测到OXA-23型基因,未检测到OXA-24、OXA-58、IMP、VIM型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当严重;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和16S rRNA甲基化酶分析.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临床分离出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54株,经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基因扩增仪(PCR)扩增碳青霉烯酶、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及其克隆测序.结果 54株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表型,全部都携带OXA-66基因,其中53株携带有OXA-23基因,全部53株菌都检测到OXA-23基因上游插入序列ISAbal,41株菌检测到16S rRNA甲基化酶armA基因阳性.结论 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最主要原因,其上游插入序列ISAbal 在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董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93-1894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1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16株鲍曼不动杆菌用K-B法测定了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16株鲍曼不动杆菌大多分离自痰标本,分布于全院13个临床科室,有1/3来源于ICU病房,其中,有4株对亚胺培南耐药,5株对美洛培南耐药、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氯霉素、庆大霉素、美洛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3.5%和5.4%。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美洛西林耐药严重、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最低,但应重视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添加和不添加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胺(PAβN)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5种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添加PAβN后,7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5种药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的菌株数分别为亚胺培南45(60.81%)株、美罗培南70(94.59%)株、庆大霉素0(0%)株、环丙沙星4(5.41%)株、头孢他啶45(60.81%)株。结论外排泵机制可能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耐药的主要机制;外排泵机制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院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临床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l月-2011年6月,对本院133株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经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分析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结果: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菌株133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5.6%(34/133)、大肠埃希菌21.1%(28/133)、铜绿假单胞菌15.8%(21/133)、恶臭假单胞菌12.8%(17/133)、肺炎克雷伯菌12.0%(16/133)、其他菌12.8%(17/133)。耐亚胺培南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结论:耐亚胺培南菌株大多存在多重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耐亚胺培南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分离2 45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  结果  2 45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室(35.2%)和外科(22.1%)是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科室;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0岁的年龄段(59.1%),男性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8.64%)明显多于女性(5.39%),P < 0.01,同时男性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7.39%)也显著高于女性(3.58%),P < 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逐年下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上升;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株。  结论  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科室是重症监护室和外科;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多,治疗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抗菌药物选择压力较大,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外排系统adeA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deA,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收集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80.0%和81.7%,对其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90%以上;60株临床分离株检测出adeA主动外排基因52株,检出率为86.7%;CCCP可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外排作用,增加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制率.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多重耐药病原菌,adeA主动外排作用可能在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中I类整合子的分布与基因盒结构,并探讨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 1)并扩增其可变区,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并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77株菌株中有49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63.64%,其中有45株(91.84%)整合酶阳性株扩增出可变区,共检测出4种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aacA4(0.8 kb)?dfrXII-orfF-aadA2(1.8 kb)? aacA4-catB8-aadA1(2.3 kb)?aacC1-orfX-orfX-orfX’-aadA1a(3.0 kb)?整合子阳性菌株与整合子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存在差异?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菌群结构和流行菌株,分析其基因同源性及亲缘进化关系,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7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1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反映菌株间进化关系,利用BioNumerics软件构建聚类图,从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8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4.7%、66.7%,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都很高.其分为42个ST型,其中6个型别是数据库里原来有的,36个型别为新的型别(暂时命名为STnew01~ST-new36).ST2包含37株菌,是优势型别,其属于克隆复合体CC1.结论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常见临床抗菌药物均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ST2为安徽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的流行克隆,安徽地区主要的流行株ST2与世界上主要的流行克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OXA-碳青霉烯酶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出的共12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研究;根据耐药表型对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23、blaOXA-24的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12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IMP的耐药率低于50%(44.4%).多重耐药常见,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者达91.67%.对IMP耐药的5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PCR检测13株阳性,序列分析证实均为blaOXA-23;未发现blaOXA-24. 结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常见,blaOXA-23是主要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可能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