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294例的临床资料,24 h内发生出血转化为转化组(19例,6.46%),余为非转化组(275例,93.54%)。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4例ACI患者中,转化组(19例)和非转化组(275例)的急诊收缩压(SBP)、急诊舒张压(DBP)、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凝血功能、基线血小板、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SBP高水平(OR=1.627)、DNT越长(OR=1.015)、溶栓前NIHSS评分越高(OR=1.087)是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ACI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高,高SBP,长DNT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时间特征及出血发生后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神经内科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病人100例,以出血并发症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病人各部位出血并发症第一次发生时间及总体发生时间,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出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压疮(Braden)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评分。[结果]年龄、收缩压、Barthel评分、Braden评分和NIHSS评分是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溶栓后24h是出血并发症的高发期。[结论]卒中单元护士应根据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并发症的时间特征进行给予有效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继发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时的常规护理措施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卒中病人70例,并且均在发病4.5h~6h内给予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是否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分为未出血组60例和出血组1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溶栓后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给予溶栓病人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接受静脉溶栓的70例病人中,10例出现了溶栓后脑出血,其中1例颅内大出血后发生死亡,1例转入神经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与未出血组相比,溶栓后脑出血组病人年龄较大、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较高、发病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2.811,P=0.017)、NIHSS评分(OR=5.819,P=0.038)及发病时间(OR=1.543,P=0.036)是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后的护理干预有重要作用。[结论]年龄、发病时间及NIHSS评分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3.0~4.5小时半球脑梗死、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结合神经功能评分分析溶栓和未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初步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强化灌注治疗对已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录入本院应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注射液行溶栓治疗后,采用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继续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加用7 d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强化灌注治疗。对录入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分型,并于入院时、溶栓后24 h、出院及出院后90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及超短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而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特别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更为显著( P <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行阿替普酶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而对于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对低灌注机制患者而言,溶栓治疗后再行强化灌注治疗对于短期、长期神经功能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高一琴 《全科护理》2021,19(16):2287-2289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现状,探讨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的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溶栓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29例病人作为出血组,未发生的67例病人为未出血组.结果: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概率为30.21%,其中颅内出血病人最多(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房颤、溶栓前的血糖浓度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溶栓后出血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所占比例较大,溶栓前病人合并房颤,年龄、血糖浓度以及NIHSS评分过高为出血症状发生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对此类病人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发病3h内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低剂量组(n=21)和标准剂量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血事件、发病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90d死亡率。结果: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溶栓24h及溶栓7d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发病90d死亡率以及90d的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类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CIS)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8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PC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分为A组(n=60)与B组(n=58)。A组患者于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于发病4.5~12.0 h间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卒中后24~36 h出血转化(HT)、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及90 d患者病死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通过90 d的改良Rankin′s(mRS)评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以mRS评分≤2分为远期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远期预后不良。结果两组患者90 d病死率、H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SICH。两组患者90 d mRS评分及远期预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时间窗(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为4.5~12.0 h)进行静脉溶栓对远期预后(OR=0.936,95%可信区间0.376~2...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发现溶栓后再梗死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干预溶栓后再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1例发病时间<4.5h、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后再次加重或症状消失后再次出现者为再梗死组,其余患者为未再梗死组。分别采集比较2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再梗死发生率为15.84%。再梗死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未再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静脉溶栓后再梗死存在相关性,可能为溶栓后再梗死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年龄60岁)和低龄组(年龄≤60岁),每组各25例,采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对2组患者入院时、溶栓治疗后3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观察并统计2组溶栓治疗3周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性脑出血情况及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周的NIHSS评分及mRS评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低龄组治疗后3周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优于高龄组(P均0.05)。低龄组临床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高龄组的80.00%,预后康复率、良好率分别为52.00%、92.00%,均明显高于高龄组的20.00%、64.00%(P均0.05);低龄组溶栓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0%、20.00%均明显低于高龄组的12.00%、88.00%(P均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但相对高龄患者,年龄≤60岁的低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更佳,不良反应更小,临床中可加强对高龄患者溶栓药物使用疗效的评估,以提高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阿替普酶)和观察组(40例,阿替普酶+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浆黏度(PV)、生活质量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5、1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PV低于对照组,ADL、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血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给予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常规剂量组给予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常规剂量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有效率(92.00%)与常规剂量组(90.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阿替普酶是目前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但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却很低[1]。人们对静脉溶栓的接受程度低,多是认为静脉溶栓可使出血风险明显增高,但获益却可能不明显。为了探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入院的高龄(年龄≥75岁)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共54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住院的5 9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资料、抗栓药物(溶栓、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的影像学结果,将脑梗死发病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非出血转化组是按1︰1入组,且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均与出血转化组患者相匹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前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影像学监测到的脑梗死面积、糖尿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心房颤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确定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对比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选取5 967例病例,符合标准共纳入7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转化组患者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以及使用抗凝药物的比率显明显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7)。结论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心房颤动比率、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使用抗凝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但与预后的远期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48例。均给予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 17%低于对照组29.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立志  罗伟良  李博生 《新医学》2012,43(6):362-365
目的: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19例)与预后不良组(27例)相比,合并房颤率低(P=0.031),溶栓前血糖较低(P=0.001),CT示早期缺血率低(P=0.04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低(P=0.001),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其对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与研究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评分、血清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阿替普酶更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Hcy水平,并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脑梗死治疗中急诊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的效果及之后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接纳的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患者94例,纳入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同期入院未接受阿替普酶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90例,纳入对对照组,对比评估患者神经缺损情况,预后情况,统计观察组...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43-194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大小分为低龄组(年龄<60岁)和高龄组(年龄≥60岁)各55例。两组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 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且低龄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的完全恢复率显著高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溶栓直接并发症与溶栓非直接并发症均低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但低龄患者相比起高龄患者应用效果更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