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 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病理变化复杂,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血管外科的复杂难题。了解其病理学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特殊检查,如深静脉顺行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测,有助于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该病的原则,尤其要重视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早期解除髂静脉回流障碍。预防PTS发生比缓解PTS症状的意义更为重要。腔内导管溶栓术(CDT)能够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后PT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68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央型311例,混合型549例,周围型208例。足背静脉、股静脉穿刺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进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取栓后造影髂静脉存在严重狭窄(〉50%)或闭塞时则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残留血栓术后辅助溶栓治疗。随访评估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I级65.45%,Ⅱ级25.75%,Ⅲ级8.05%,1V级0.75%;总有效率99.25%,不同分型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优76.06%,良16.41%,中6.28%,差1.25%;支架通畅率88.62%。结论LEDVT腔内治疗,能尽早清除深静脉主干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引起深静脉瓣膜破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继发性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肿胀、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及下肢慢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TS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腔内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方式亦在不断优化。相较于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开通阻塞的髂股静脉,降低静脉高压,缓解下肢症状,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等多种技术。本文就下肢深静脉PTS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临床上常见病及多发病[1],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准确,2/3的DVT患者将进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静脉性跛行、慢性疼痛、足靴区色素沉着及难愈性溃疡形成,严...  相似文献   

8.
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范围扩大,但无法彻底根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对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即使急性期行抗凝治疗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病人远期会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合理抗凝并积极清除血栓可有助于预防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范围涵盖了从腓肠肌静脉丛至广泛多节段的腘、股、髂股、股和下腔静脉血栓.DVT是第三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为108/10万,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易感率男性高于女性,40岁后发病率迅速上升[1].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可达66/10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23例老年急性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组(n=14)和CDT组(n=9),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5年1月~ 2016年9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iiac-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的病人102例,分别采取不同方式的腔内治疗方案:导管定向溶栓(catheter-di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最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除保守治疗外,中重度或保守治疗无效的PTS病人是外科干预主要适应证。传统的各种转流术和瓣膜修复重建术能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随着腔内技术发展和对近端阻塞性病变重要性的认识,血管腔内治疗或联合传统静脉内膜剥脱术改善流入道已成为目前首选。但PTS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多变,对各种手术方法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研究将为病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部位行血管腔内成形或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 268条肢体(97.4%)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完全开通.240例(91.6%)253条肢体随访8~96个月,(48.3±20.2)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94/253),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1%,152/253),轻度缓解7条肢体(2.8%,7/253).结论 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PTS创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导管吸栓技术抽吸残余血栓分为...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超声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近五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是广大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 2 1世纪后 ,血管外科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本专题特邀国内在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就目前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讲座 ,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论坛 ,能对血管外科新技术的推广起一点的推动作用 ,并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血管外科专业医师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逐渐增加,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有7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这将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快速去除血栓,恢复静脉通路,减少PTS的发生成为近年来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的治疗方法有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手术取栓、血栓抽吸、经皮机械取栓(PMT)等,其中PMT可通过不同物理方法快速清除血栓,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虽然目前尚无高质量证据证明其相对于其他方式有更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PMT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实现个体化医疗,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本文旨在对目前常见的PMT在原理、特点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约50万DVT病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约有1%。发展为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我国近年来DVT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引起致命性PE而导致猝死的报道也屡屡可见。DVT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等,近年随着腔内技术和腔内器械的发展。关于DVT腔内治疗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