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牙周薄龈生物型(thinperiodontalbiotypes)与牙周厚龈生物型(thickperiodontaIbiotypes)两者唇侧牙槽骨骨板(IabjaIPIatethickness)厚度是否存在差异。牙周生物型与唇侧牙槽骨骨板厚度的关系是通过对60位受试者上前牙(双侧中切牙、双侧侧切牙和双侧尖牙)的相关资料评估后获得的.受试者资料包括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d tomographs.CBCT).诊断模型(diagnosticimpressions)和牙周临床检查数据。牙周薄龈生物型与厚型比较,唇侧牙槽骨骨板更薄(P〈0.001).角化龈宽度更窄(P〈0.001).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P=0.02)更长.且龈沟内探诊时探针更可见(Probe ViSibl Jity)。但牙周生物型与牙齿的长宽比或颊侧龈退缩无关。结论:牙周生物型与唇侧牙槽骨骨板厚度、角化龈宽度、牙槽嵴顶位置、牙龈形态和探诊时探针可见度有密切关系,与颊侧牙龈退缩无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之间是否为正相关。纳入了60位20-35岁的患者(30位男性,30位女性),对其右上尖牙、侧切牙和中切牙的软组织进行检查。使用一个带有橡皮止动片的牙髓探针和一个分辨率为0.01mm的数字化卡尺进行数据测量。获得的数据包括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结果显示,侧切牙的平均角化龈宽度最宽(5.54±1.09mm),中切牙次之(4.62±1.02mm),尖牙最窄(4.32±1.33mm)。中切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最厚(1.17±0.20mm),侧切牙次之(1.04±0.24mm),尖牙最薄(0.87±0.27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尖牙(Pearson r=0.398,P〈0.05)、侧切牙(Pearson r=0.369,P〈0.05)和中切牙(Pearson r=0.492,P〈0.05)区域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初步得出结论,对于20-35岁的患者,右上尖牙、侧切牙、中切牙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牙龈生物型对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后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埋伏尖牙患者24例,依据对侧尖牙牙龈厚度分为薄龈生物型组和厚龈生物型组,每组各12例。测量治疗后埋伏尖牙和对照尖牙的根尖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和附着龈宽度,并计算埋伏尖牙与对照尖牙的各测量项目差值,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埋伏尖牙和对照尖牙的各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龈生物型组患者埋伏尖牙与对照尖牙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差值、唇侧牙槽骨高度差值和附着龈宽度差值,均大于厚龈生物型组(P<0.05)。结论:厚龈生物型更有利于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后的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和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graft,FGG)分别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于上颌磨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30例,拔牙后填入Bio-Oss Collagen,随机分为两组,A组覆盖CGF封闭创口,B组使用FGG封闭创口,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半年后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变化,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结果 术后1周和2周时,B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0.79±0.16)mm和(0.35±0.18)mm(P<0.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变化差值、颊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差值和上颌窦底高度变化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磨牙拔除后,植入Bio-OssCollagen联合CGF或FGG行拔牙位点保存均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两者术后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没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创面愈合率和颊侧角化龈减少量优于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既往上前牙区埋伏牙开放式牵引方法的基础上,报告一种基于牙囊的软组织处理技术,并监测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变化和牙槽骨丢失量,探讨牙囊在埋伏上颌中切牙唇侧微创开放式牵引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单侧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并采用开放式牵引技术治疗的患者,将埋伏中切牙纳入试验组,将对侧未受影响的中切牙纳入对照组。在外科手术暴露埋伏上颌中切牙时,利用埋伏牙周围的牙囊组织进行术区软组织管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埋伏牙周围软硬组织量。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至平面后,记录其牙长、根长、骨丢失量、骨厚度等测量值。结果 成功牵引了17例单侧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牙长、根长、唇侧骨丢失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腭釉牙骨质界处宽度、腭侧骨丢失量、唇侧骨厚度、腭侧骨厚度、根尖牙槽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科手术暴露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时,本方法利用埋伏牙周围的牙囊组织进行术区软组织管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埋伏牙周围软硬组织量,尽可能在牵引萌出后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和健康的牙周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探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阻生致切牙牙根外吸收的患者24例, 年龄(12.3±1.6)岁(10~14岁),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4例。将治疗前牙根发生外吸收的上颌切牙纳入吸收组(中切牙21颗, 侧切牙22颗), 以牙根未发生外吸收的同名上颌切牙为对照组(中切牙26颗, 侧切牙21颗)。对正畸治疗全部完成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并拍摄锥形束CT, 随访到患者15例, 其中吸收组中切牙10颗、侧切牙12颗, 对照组中切牙16颗、侧切牙12颗。测量分析上颌切牙在牵引前(治疗前)、牵引后(阻生尖牙牵引到位时)及随访时(正畸治疗全部完成后1年)的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 同时分析尖牙牵引期间(牵引前-牵引后)及随访期间(牵引后-随访时)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的变化量。结果牵引后吸收组和对照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前(P<0.05)。除吸收组侧切牙牙体体积外, 随访时吸收组和对照组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后(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的差异。方法:选取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高角组23名,均角组25名,低角组24名,测量其头颅侧位片上的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个别正常[牙合]UP值、IP值和LA值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均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A值在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UH值在高角组与低角组、高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H值在高角组与低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高角组上切牙根尖部腭侧,下颌切牙根尖部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较薄,而低角组相应处的牙槽骨较厚。  相似文献   

11.
周威  王林  王亮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2,42(6):525-528
目的 分析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颌尖牙阻生且符合标准的43例患者,年龄10~23岁,共60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分析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71.7%、15.0%、13.3%,上颌侧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48.3%、36.7%、15.0%,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P<0.05)。位于腭侧及颌骨内、低位且靠近面中线的阻生尖牙,在正畸牵引治疗后,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低位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中切牙牙根吸收较重(P<0.05)。牵引时间较长时,中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治疗前已发生牙根吸收的切牙,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结论 上颌侧切牙在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与阻生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测量露龈笑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探讨露龈笑患者的牙槽骨解剖特征,为微种植钉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3例临床表现露龈笑的成年患者,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距离牙槽嵴顶4 mm、6 mm、8 mm高度的3个层面上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区相邻两牙根间的近远中向、唇腭向骨质厚度及唇侧皮质骨厚度.结果 在相邻两牙之间,近远中向牙根间的距离随测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的牙根间距离最小(P<0.05).两中切牙间唇腭向根间骨厚度最薄(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的根间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两牙之间,唇侧根间皮质骨厚度随测量高度增加而增加(P<0.05).两中切牙根间唇侧骨皮质最薄(P<0.05),侧切牙与尖牙间骨皮质厚度最厚(P<0.05).结论 牙根间近远中向骨厚度、唇腭向骨厚度和唇侧皮质骨厚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侧切牙与尖牙间最厚.尖牙与侧切牙间的骨质区域可以考虑作为植入微种植钉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汉族正常青年人上前牙区不同位点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为术前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锥形束CT(CBCT)对67名符合条件的汉族青年志愿者进行上颌骨扫描。三维重建后,对前牙区唇、腭侧骨厚度进行测量。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结果:1唇侧骨板除所有前牙L5处及上颌尖牙L1处厚度均数>1.00 mm外,其余测量位点唇侧骨板厚度均数均<1.00mm,而腭侧骨板厚度均数均>1.00 mm;2唇侧骨板厚度均小于腭侧骨板厚度(P<0.001);33种前牙唇侧骨板厚度在参考线L3与L4处厚度最小(P<0.001),腭侧骨板厚度自L1至L5逐渐增大(P<0.05);4仅在上颌尖牙L2处及所有前牙L5处唇侧骨板厚度<1.00 mm的频率<50%,男性上颌侧切牙L3、L4处及上颌尖牙L4处唇侧骨板缺如所占频率>50%;5男性切牙区唇侧骨板凹陷角度较尖牙小(P<0.05),唇侧骨板最凹点与根尖点之间的距离在男性上颌中切牙最大(P<0.05),女性牙位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常青年人上前牙牙槽骨骨板菲薄甚至缺如,且唇、腭侧骨厚度和形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上颌前牙矢状面牙根在牙槽骨中的解剖位置进行分类,并测量其唇侧骨板厚度,为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影像学研究数据。方法 回顾性筛选出200名患者的CBCT影像,其中男性80名,女性120名。CBCT矢状面影像中,上前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分为4类,并且测量其唇侧牙槽嵴顶下1.5 mm处唇侧骨板的厚度。结果 中切牙4种分类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80.5%、Ⅱ类7.5%、Ⅲ类1%以及Ⅳ类11%,侧切牙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72%、Ⅱ类11.5%、Ⅲ类1%以及Ⅳ类15.5%,尖牙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82%、Ⅱ类9.5%、Ⅲ类0%以及Ⅳ类8.5%。中切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1.10±0.26)mm、女性为(0.98±0.19)mm,侧切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0.87±0.20)mm、女性为(0.83±0.20)mm,尖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1.18±0.35)mm、女性为(1.04±0.25)mm。除侧切牙外,中切牙和尖牙唇侧骨板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前牙矢状面牙根位置的影像学分类研究对该区域患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手术有导向性意义,并且上前牙牙槽嵴顶下1.5 mm处唇侧骨板菲薄,即刻种植修复前应结合以上两点进行详细评估。  相似文献   

15.
颜冬  施雨佳  葛悦  包涵  谢宁  朱宪春 《口腔医学》2021,41(7):627-630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76例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以PP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正中矢状面上定义以下三个测量水平,此三个水平均与PP平面平行。N水平:鼻腭孔高度水平;R水平:上颌中切牙牙根根尖高度水平;I水平:切牙孔高度水平。定义以下测量项目:N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NT);R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RT);I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IT)。N水平切牙管宽度(NW);R水平切牙管宽度(RW);I水平切牙管宽度(IW);上颌中切牙根尖距离(R R);R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RRD);R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RLD);I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IRD);I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ILD)。在CBCT图像上对以上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D大于IRD;RLD大于ILD,有统计学差异(P<0.05)。RRD与RLD;IRD与ILD,无统计学差异(P>0.05)。NW小于RW;RW小于IW,有统计学差异(P<0.05)。NT大于RT,有统计学差异(P<0.05);N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1根尖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3.5 mm;U1在I水平牙根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2.4 mm,应注意在上颌前牙内收时有可能导致牙根根尖及牙根舌侧面的吸收。并且当上颌前牙内收尤其配合压低移动时,应注意有可能造成牙根近中邻面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埋伏前牙治疗时机对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牙根发育期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进行正畸牵引。应用MCT定位、追踪,比较阻生牙治疗前后牙根发育情况。结果:17例阻生牙调整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关系,发育期弯曲牙根改变方向继续发育,长度短于对侧同名,但牙冠根比正常。2例根尖发育完成牙根弯曲合并牙槽骨缺损的牵引不成功。结论:早发现、早牵引对埋伏阻生牙的牙根继续发育有良好治疗效果,但要注意牙槽骨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时机的游离龈移植术(FGG)增加下颌后牙区种植体周颊侧角化龈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东莞健力口腔医院修复种植科下颌后牙区单牙缺失角化牙龈不足的患者(宽度为2 ~ 4 mm)共40例,将纳入的40例患者进行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例为实验组,其余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种植Ⅰ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对照组种植Ⅰ期手术潜入式愈合,3个月Ⅱ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术后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测量术前牙槽嵴顶剩余角化龈宽度,测量颊侧FGG后即刻、移植术后2个月、戴牙后即刻和戴牙后6个月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使用SPSS 20.0软件对移植物存活率、颊侧不同时间点角化龈宽度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伤口正常愈合,组织瓣均存活。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嵴顶余留角化龈宽度分别为(2.9 ± 0.3)和(3.0 ± 0.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9 ± 0.5)和(4.9 ± 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P = 0.8)。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2 ± 0.4)和(4.5 ±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当天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2± 0.4)和(3.7± 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后6个月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1 ± 0.4)和(3.5 ± 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P<0.05)。 结论当下颌后牙区剩余角化龈为2 ~ 4 mm时,FGG在种植Ⅰ期手术同期及Ⅱ期手术同期均能获得较好的增加角化龈的效果。相比于种植Ⅰ期手术同期进行FGG,Ⅱ期手术同期FGG能获得更好的颊侧角化龈的宽度,但会增加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前牙即刻种植扩增角化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垂直缺损不超过牙根长度1/3的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病例20例,拔除患牙即刻种植,利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双层封闭植牙创口,并与周围黏膜加压严密缝合,2~3周拆线,8~12周行冠修复。冠修复后3、6个月,从龈缘高点到膜龈联合线测量种植牙角化龈的宽度,和邻牙及术前角化龈的宽度进行比较,并对种植牙的龈乳头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与种植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相邻牙也无明显差异,膜龈联合线自然;17例种植牙的龈乳头达到Jemt氏分类的2级、3级。种植前,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为(4.460±0.220)mm,冠修复后3个月为(4.451±0.245)mm,正常邻牙是(4.410±0.189)mm。冠修复后3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平均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283,P=0.215)、与术前比较(t=0.584,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为(4.448±0.223)mm,正常邻牙为(4.404±0.197)mm,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620,P=0.122)、与术前比较(t=1.144,P=0.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用于前牙即刻种植的创口封闭,能作为屏障膜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并能很好地保持种植位点的角化龈宽度,龈乳头的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