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3D打印截骨导板对提升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精准性的意义。方法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14例15膝,行MOWHT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5膝,女9例10膝;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5.1岁;单膝13例,双膝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取膝关节CT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截骨导板,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术中。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生采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内固定系统均采用Tomofix加压锁定钢板。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及术膝负重位正侧位片,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使用Caton指数评价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型臂透视显示所有矫形后下肢内翻均得到有效矫正。WBL由术前(12.17±15.43)%转移至术后(63.50±1.52)%,P=0.010;JLCA由术前(3.22±1.58)°减少至术后(1.17±0.90)°,P=0.020;MPTA由术前(82.18±2.03)°改善为术后(90.25±2.08)°,P=0.028;PTS未见明显改变,由术前(12.29±4.81)°改变为术后(12.13±4.44)°,P=0.890;Caton指数由术前(1.10±0.09)减小至术后的(0.97±0.11),P=0.017。Lysholm评分术前(85.03±5.7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95.28±4.52)分,与术前比较,P=0.014;术后1年随访时(96.13±4.18)分,与术前比较,P=0.01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P=0.17。结论 MOWHTO是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截骨导板可精准辅助MOWHTO。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对于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的精准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内翻骨性骨性关节炎患者共计61例(64膝);分为3D打印组(43膝)和传统手术组(21膝)。比较两组术前规划与术后的下肢力线(WBL)绝对差及其可接受范围程度、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手术时长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有1例伤口渗出。3D打印组合页点骨折4例;传统手术组5例。3D打印组WBL绝对差(3.7±2.9)小于传统手术组(7.3±5.9)(P=0.01)。3D打印组WBL可接受范围程度(81.4%)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52.4%)。3D打印组MPTA绝对差值(2.5±1.8)少于传统手术组绝对差值(5.1±3.0)(P=0.01)。两组术前和术后P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和传统手术技术相比,所得术后下肢力线与术前规划更为接近,具有更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和术前预演后,行胫骨畸形矫形术。同时随机选取10例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的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5.5±24.1)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8.0±27.8)min,t=11.63,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4.5±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5±1.7)次,t=15.64,P<0.05];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骨愈合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结论: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术中,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设计和手术预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1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0例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19例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导板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截骨(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以及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4(24~2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导板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短,术后力线偏差比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板组与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损伤,下肢力线矫正更精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行3D打印导板辅助开放楔形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22例(36膝)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6膝),女11例(20膝);平均年龄(41.1±15.8)岁。比较术前计划力线和术后力线的差异及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统计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与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22例平均手术时间(40.1±12.8)min,术中平均透视(13.3±4.5)次。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由术前(83.0±1.8)°矫正至术后(90.1±2.3)°,P0.001。下肢力线比值(weight bearing line ratio, WBLR)由术前的(22.6±9.7)%调整至术后的(52.9±3.8)%,P0.001。术后MPTA(90.1±2.3)°,与术前计划MPTA(90.4±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术后WBLR为(52.9±3.8)%,与术前目标WBLR(54.4±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差值(1.5±3.1)%。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平均为(10.2±3.3)°,与术前PTS(10.4±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合页骨折2例,其中TakeuchiⅠ型骨折1例,Ⅲ型骨折1例,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移位及矫正力线丢失。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力线矫正精确,可有效维持胫骨平台后倾,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13例患者(19膝)进行前瞻性研究。男性9例(13膝), 女性4例(6膝), 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 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TTA和PTS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 术后为(76.8±3.1)°(t=9.709, P=0.000), 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胫骨内侧开放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中截骨后的胫骨腓骨角(tibia fibular angle,TFA)、股骨腓骨角(femoral fibular angle,FFA)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20例采用M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6~69岁,平均5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3~35.7 kg/m^(2),平均26.7 kg/m^(2)。骨关节炎累及左膝11例、右膝9例;病程2~6年,平均3.8年;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术前使用截骨大师软件设计截骨撑开高度和角度,测量模拟截骨撑开后的TFA、FFA;术中参考术前模拟撑开后TFA、FFA调整实际撑开高度。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天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汇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mFTA)、关节承重线(weight-bearing line,WBL)比率、TFA、FFA。计算TFA、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62.5%)差值(Y),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两指标相关性。根据患者BMI中位数(25.81 kg/m^(2)),将患者分为高BMI组(>25.81 kg/m^(2),n=10)以及低BMI组(≤25.81 kg/m^(2),n=10),通过直线回归分析WBL比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前后LDFA、JL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TA、mFTA、WBL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A术中测量值为(89.5±4.0)°,术后为(87.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1,P=0.008);T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95,P=0.006)。FFA术中测量为(86.9±4.3)°,术后为(85.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0,P=0.094);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36,P=0.015)。经过BMI分层,在低BMI组X是Y的影响因素(P<0.05),但在高BMI组中X不是Y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中截骨撑开后的FFA和TFA可以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对于BMI≤25.81 kg/m^(2)的患者预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精准度及有效性。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3D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HKA偏差为(4.6±1.3)°,术后HKA偏差(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1)。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远端厚度(9.1±0.6)mm,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05)。术前胫骨截骨厚度(8.9±1.2)mm,术后胫骨截骨厚度(8.6±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TKA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改变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其中应用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截骨(3D打印模具组)19例,常规方法截骨(常规截骨组)2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HSS评分、VAS评分、MPTA、FT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3D打印模具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常规截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FTA、MPTA、VAS、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骨后倾角较术前轻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FTA、MPTA、HSS评分、VAS评分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同时可简化手术步骤,避免反复透视和多次截骨操作,节省手术时间,为术中精确截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搜集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1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疗效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股骨胫骨角(FTA)、下肢负重线比率(WBL)、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胫骨后倾角(PTS),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初次检索获得文献1549篇,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篇文献3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8篇文献报道了治疗前后HSS评分,治疗前HSS评分为61.32分(95%CI=[54.97,67.66],P < 0.001,I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对术中仰卧位透视和术后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术中和术后的机械轴偏向(MAD)的平均差值及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JLCA)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后透视影像上的MAD与术后下肢站立全长正位X线片上的MA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术前负重位膝关节JLCA是术中与术后MAD差异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术中力线测量法评估下肢对齐的方法,对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术者可以尝试在术前规划时结合患者的BMI、负重位膝关节JLCA引入适量的矫正不足,这样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术后站立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成人肘内翻畸形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的25例成人肘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传统组),11例采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导板板)。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桡神经损伤。导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导板组的提携角显著大于传统组(P0.05)。两组截骨处均骨性愈合,两组截骨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截骨方法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肘内翻畸形截骨的手术疗效相当,但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并获得更为理想的术后提携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内翻畸形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8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后14天的股、胫骨机械轴夹角(力线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记录A组患者术前预定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及外旋角度、胫骨后倾角度。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大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股骨后倾角在手术治疗前定值和术中实际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较常规手术方法优势更为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骨纤维结构不良严重髋内翻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10月-2017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1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术前CT行计算机模拟截骨,设计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患者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胫骨结节远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改良胫骨结节远端截骨术治疗82例(106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测量并对比术前与术后髋-膝-踝机械轴夹角(HKA)、胫骨内翻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髌骨高度[Insall-Salvatti指数(ISI)与Blackburn-Peel指数(BPI)],观察截骨合页及骨愈合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5~38个月,平均随访(20.9±5.1)个月。术后101膝伤口愈合良好,4膝术后出现延迟愈合,1膝出现术后感染。术中6膝截骨合页部位发生断裂,随访术后106膝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术后2周HKA、MPTA均较术前增大(P<0.01),均获得矫正。术后2周髌骨高度ISI、BP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PTS较术前减小(P<0.01)。术后12个月患者VAS评分、WOMAC均较术前改善(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