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和减少误诊。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加权CT、MRI纵向驰豫时间、横向驰豫时间和自旋质子密度等检查方法,对腔隙性脑梗死作出诊断。结果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前提下,于2005-2010年的784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共诊断不同型别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3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易于误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检查结果,认真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以脑内囊灶表现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腔隙性脑梗死、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及其鉴别要点,提高对此三种疾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间的10例血管周围间隙增宽、30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所有病例CT、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依据三种脑内囊灶的发病部位及CT、MRI的表现可以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其中尤以MRI的表现较具有特征性。结论CT、MRI对以脑内囊灶表现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腔隙性脑梗死、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MRI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 MRI)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与MRI检查。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100%)明显高于颅脑CT(27.6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敏感度明显高于颅脑CT,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对21例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后的15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本组头部MRI检查19例患儿均有异常改变,CT检查13例异常,均保守治疗。结论:烦躁、偏瘫或肢体无力、面瘫、癫痫是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突出症状;头部MRI或CT的异常征象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情况。结果:MRI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CT检查,MRI对6小时、6-24小时时间段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CT检查相比,MRI对早期脑梗死的检出率更高,有着显著的早期诊断价值,而且具备方便高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及预防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165例作脑CT或MRI(磁共振)检查,诊断合并腔隙性脑梗塞93例。165例均作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检查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病程长、血糖高、血甘油三酯高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早期有效的降压治疗及控制血糖和血脂是预防老年高血压合并脑腔隙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因头晕、肢体轻微无力或言语含糊的患者到医院就诊。通过颅脑CT或MRI(磁共振)检查,被确诊患了”腔隙性脑梗死”。那么,腔隙性脑梗死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由于中老年人接受头颅影像学特别是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机会越来越多,被冠以"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帽子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这其中有因出现临床症状被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也有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头颅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既往曾患腔隙性脑梗死的,甚至有些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和磁共振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出情况,包括病灶情况,包括数量、直径、部位、形态等内容。结果:经磁共振检出病灶74个,检出率为100%。CT诊断检出病灶有34个,检出率为45.95%。磁共振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诊断能检出0.2~1.5cm的病灶,而CT诊断仅检出0.5~1.2cm的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磁共振诊断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CT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为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滕州市中医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检查的135例疑似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与诊断价值;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及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DSA检查结果显示,101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异常部位346个病灶,MRI检查对基底节区、丘脑、额叶、顶叶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以及总体病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 相较于CT影像检查,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93-994
目的比较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已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核磁共振检查出总病灶数量明显多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CT检查的2.7倍。2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的459个病灶中,≤5 mm病灶370个,6~10 mm病灶60个,11~15 mm病灶29个;CT检查检出的170个病灶中,≤5 mm病灶70个,6~10 mm病灶58个,11~15 mm病灶42个;核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6小时内进行扫描49例,CT扫描均未见显影,核磁共振扫描发现47例显示小片状或斑点状影像。4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平均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磁共振检查呈小片状或斑点状,T1T2长信号,DWI显著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呈低密度小片状或斑点状显影。结论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颅脑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精神异常待查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初诊为精神异常待查的患者41例,均先后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T阳性率48.8%,MRI阳性率7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CT检查阳性的患者其MRI检查也为阳性,而CT阴性结果的患者MRI检出阳性9例。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的疾病分布相近,都是以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散发性脑炎弥漫性改变为主,但脑部脱髓鞘病变全部由MRI检查确诊。其他无阳性发现的病例最后均诊断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结论临床上,CT检查可作为常规的影像学辅助检查,但MRI检查阳性率更高,对精神异常待查患者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中选择CT和MRI进行诊断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患有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CT检查和MRI影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对比两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MRI组的总诊断检出率(97.50%)显著高于CT组的总诊断检出率(55.00%),组间差异明显,(P0.05);MRI组诊断的病灶个数、病灶大小以及检查时间等常规指标均显著优于CT诊断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MRI影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检出率,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临床疾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宁一 《中国保健》2008,16(8):30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病常见6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体征表现为腔隙综合征之一,易反复发作,有可能发展为痴呆,致死率低.MRI特征:T1加权项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腔梗部位以基底节最多,其次为放射冠.结论:腔梗表现多种多样,以纯运动性卒中常见,MRI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控制及预防腔梗再发的关键是调空血压、血脂和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选择最佳诊断方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治疗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最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为采取CT诊断的CT组以及采取核磁诊断的核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检查时间、检查病灶大小情况、检查费用。结果:核磁组检查时间、费用均高于CT组,核磁检出梗死直径均值小于CT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组检查后脑干、小脑、基底处梗死灶数量均低于CT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效果优于CT检查,但是有检查时间长、经济花费高的问题,所以具体诊断方法选择需要综合患者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对比MRI、CT单独与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临床价值。结果: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确诊多发性脑梗死,MRI、CT联合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准确率97.00%(194/200)高于MRI 80.00%(160/200)、CT 75.50%(151/200)单独诊断(P0.05);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基底节区病灶178个,脑室旁病灶67个,额叶病灶122个,顶叶病灶91个,丘脑病灶63个,颞叶病灶45个,小脑病灶52个,MRI、CT联合诊断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顶叶、丘脑、颞叶、小脑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诊断(P0.05);MRI、CT联合诊断平均病灶检出数较单独诊断多,病灶大小较单独诊断小(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查能提高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尤其是病灶较小患者检查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早期针对性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仲 《现代保健》2011,(32):50-51
目的研究分析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分组临床研究,对其危险因素与临床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对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做一个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结果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8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伴有狭窄症状,有房颤史,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几率要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运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和男性患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会成为80岁以上患者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缓慢,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系统性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NP-SLE 8例.采用日立AIRISⅡ0.3TMR仪行颅脑MRI检查,并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主要MRI表现:(1)腔隙性脑梗死(5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2)轻度脑萎缩(3例),局部性或弥漫性;(3)大片状脑梗死(2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较轻.结论 NP-SLE的颅脑MRI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明确诊断并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