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导板体外辅助髋臼下缘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例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男8例, 女2例;年龄(42.6±2.1)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2例, 前柱+后半横形骨折4例, 双柱骨折3例, T形骨折1例。将患者骨盆CT数据导入E3D软件, 生成数字模型, 模拟骨折复位及复位后模型, 同时生成个性化髋臼下缘螺钉导板。将上述模型导入3D打印机打印, 骨折模型体外复位, 利用导板辅助置入髋臼下缘螺钉。术后模型再次行CT薄层扫描, 数据导入E3D软件, 生成数字模型。观察术后CT图像中螺钉与骨性通道周围骨皮质的位置关系, 比较模拟和体外手术后的数字模型中螺钉位置参数的一致性。结果共生成患、健侧螺钉导板各10个, 3D打印骨折模型体外手术均获得解剖复位, 在导板辅助下共置入20枚髋臼下缘螺钉。术后参照Andrew椎弓根钉位置CT分级标准评定髋臼下缘螺钉位置:Ⅰ级19枚, Ⅱ级1枚。健侧耻骨联合中点至进钉点直线距离、螺钉轴线分别与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夹角模拟值分别为(6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Stoppa入路拉力螺钉经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解剖通路。方法收集30例正常成人半骨盆CT数据并重建骨盆髋臼模型,在改良Stoppa入路可见范围内模拟螺钉由髋臼前柱向后柱、后壁置入。测量参数:入钉点与髋臼顶点距离(H1),入钉点与真骨盆内缘的距离(H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下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1),由入钉点垂直真骨盆面向髋臼后壁中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上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3),由入钉点向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4);髋臼下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1),髋臼上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2),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螺钉夹角(A3),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进钉点和骶髂关节前缘与真骨盆内缘交点连线的夹角为(A4),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髂骨翼平面夹角为(A5)。结果男性组模拟置钉后L1、L2、L3、L4明显大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H1、H2、A1、A2、A3、A4、A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3D打印模型(2例男性髋臼及2例女性髋臼)经自制导向器置钉后验证成功。结论在改良Stoppa入路可显露的骨盆范围内,由髋臼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螺钉安全通路存在,并且经3D打印模型置钉验证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改良联合前后双入路手术治疗,髋臼横断型骨折的术式。方法 对三例髋臼横断伴髋关节后脱位闭合复位失败者,应用联合前后双入路切口,复还由骨折区向后滑脱的髂腰肌,解除关节交锁复位破关节,髋臼前柱用四孔钢板固定,后柱用螺钉 钢丝固定。结果 手术复位满意,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结论 对此类特殊类型的髋臼骨折应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尽早手术治疗,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并给予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微刨置入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将20枚空心钉置人10具标本的髋臼后柱.置入螺钉后,通过CR、CT检查螺钉的位置.结果 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辅助下,直接置入螺钉,20枚髋臼后柱螺钉均在安全区内. 结论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为微创置入髋臼后柱螺钉提供准确的窄间定位和稳定的路径导航,操作时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良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髋臼后柱顺行骨通道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64排螺旋CT扫描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骨盆数据,建立志愿者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出髋臼后柱几何骨通道螺钉钉道和两个任意钉道。测定未置入螺钉及置入螺钉时髋骨和螺钉的Von Mises应力与位移。[结果]有螺钉固定的骨盆皮质骨应力比正常骨盆稍大,使用几何螺钉时骨盆皮质骨应力最小,随着载荷的增大,各组模型皮质骨承受Von Mises应力均显著增加(P0.05);无论骨盆是否有螺丝钉,骨小梁应力几乎相同,相同载荷下,正常髋骨受力应力最小,自由钉道2组螺钉受力最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骨盆的位移明显大于螺钉固定的骨盆位移,各载荷条件下,几何钉道螺钉所承受应力最大(P0.05),但几何钉道螺钉固定的骨盆位移最小(P0.05)。随着载荷力的增大,各组螺钉所受应力逐渐加大(P0.05)。[结论]几何钉道的螺钉发生应力集中大,但位移较小,是髋臼后柱骨折顺行骨通道螺钉置入的最优骨通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横形髋臼骨折模型进行前柱、后柱、双柱3种螺钉内固定置入方法静力有限元分析比较,为临床选择更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常骨盆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用Mimcs 10.0分割出右侧髋骨点云图数据,再用Solidworks 2010制作成实体和模拟髋臼横形骨折,进行前后柱螺钉内固定,将各项零件组装成手术装配体模型,直接导入Ansys 12.1进行无骨折和3种内固定方法分别进行位移和应力2项静力分析。结果通过位移和应力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采用双柱螺钉内固定总位移最小,髋臼部应力分布与无骨折模型相似,应力集中在前柱螺钉上。单柱固定位移均有增大和螺钉部应力集中表现,后柱固定髋臼位移和螺钉应力集中均小于前柱固定。结论横形髋臼骨折双柱固定优于单柱固定,后柱固定优于前柱固定。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采用经皮或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对17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一般情况采取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髋臼前后柱螺钉固定.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6岁,平均45.6岁.所有固定柱的空心螺钉均在导航系统指导下置入.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功能锻炼.计算平均置入1枚髋臼前后柱螺钉所需时间、透视次数及新鲜髋臼骨折手术出血量. 结果 本组患者共置入29枚螺钉,平均置入1枚螺钉所需时间为34min,透视次数为29次.新鲜骨折中示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低于50 mL,有限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平均为350 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按照Matta功能评分平均为16.1分,优良率为82.4%.按照Matta放射评分优良率为941%.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实施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的微创治疗,疗效满意,同时大大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例累及髋臼前方、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3例,4例;年龄23~55岁,平均39.5岁;左侧11例,右测6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类: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6例,前柱伴后方半横形骨折4例,双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8例,髂腹股沟下+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入路9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平均8.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医源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损伤发生.3例患者发生Brooker Ⅰ级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5例出现无症状的髂前上棘截骨处骨赘形成.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5例.按照髋关节功能的d'Aubigne和Postel标准:优13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提供扩大的髋臼前壁、内侧壁及髋关节前方结构的手术显露,有利于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结构损伤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操作,对于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是一良好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正1 髋臼骨折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对于年轻的创伤骨科医生尤其如此。作为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术后早期活动对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不可或缺。问题是,髋臼三维结构十分复杂,螺钉置入的骨性通道狭窄,且患者之间髋臼形状变异很大,骨盆和髋臼周围的软组织较为丰富,骨折块暴露困难,螺钉置入角度受限,而术中骨折复位需要使用各种器械,进一步限制了手术视野(图1)。这就需要术前仔细计划,选择最佳暴露途径和复位方法(图2),如能模拟手术过程则  相似文献   

11.
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辉  祖罡  毕大卫  郑琦  陈亿民  魏威  韩雷 《中国骨伤》2012,25(10):807-809
目的:探讨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伴有髋臼前柱骨折的27例患者进行了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固定治疗,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0~61岁,平均35岁。按髋臼骨折Tile分型:A型5例,B型18例,C型4例。对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及螺钉位置进行观测。结果:术后摄骨盆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所有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复位根据Matta标准:优10例,良15例,差2例。所有骨折愈合,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技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髋臼横断骨折及解剖学研究安全区相结合进行研究,对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的比较。方法取成人防腐骨盆标本3个(2男1女),将标本自正中矢状面锯开得半骨盆标本6个,做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分别给予;①前柱钢板+后柱螺钉;②前柱螺钉+后柱钢板;③传统前柱钢板+后柱钢板;④安全区前柱钢板+后柱钢板内固定,分别给予200N,400N,600N,800N加载,记录骨折端位移。结果髋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螺钉加钢板组与双钢板组之间的移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横断骨折内固定以双柱钢板较为理想,而且安全区与危险区双柱钢板固定的稳定性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骨盆外固定术是骨盆损伤患者复苏阶段治疗颇为重要的环节,传统的骨盆外固定架对骨盆前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但对后环的稳定性不足。髋臼上方外固定的钉道位于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间髋臼上方致密骨质内髂嵴前缘自髂前上棘向下至髋臼边缘,熟悉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可避免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表明置钉于髋臼上方密质骨中可比传统置钉法获得更佳的骨盆稳定性,外固定针插入髋臼上方4~5 cm深能提供足够稳定性,联合应用骨盆闭孔-出口位、闭孔入口位及髂骨斜位像可确保螺钉安全植入。经髋臼上方通道的外固定针可获得更长的钉-骨界面,并实现对骨盆后环的加压,增加固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31-79岁,平均(58±12)岁。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4例,双柱骨折10例,"T"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下平卧位操作,经腹直肌旁切口入路,直视下对髋臼前壁、前柱、四方体骨折进行复位、钢板固定,术中采取拉力螺钉、前后柱螺钉及髋臼下螺钉等辅助固定技术。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5±2.0)个月。手术切口长度为6-8cm,平均(7.0±0.8)cm。手术时间为85-165min,平均(128±21)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50mL,平均为(418.9±73.2)mL。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评估,优9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1.25%。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术后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再次移位。结论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高,并发症出现少,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髂骨后部骨折;成人髋臼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形态学测量;影响髋部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Tile C型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12-1315
[目的]探讨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微创切口插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4年5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4例,采取耻骨上支和髂嵴两处小切口,行骨膜下剥离,形成髂骨嵴经髋臼前柱到耻骨支的隧道,根据髋臼前柱正常解剖结构,预折弯重建钢板放入隧道内,在耻骨上支给予2枚螺钉固定,维持髋臼前柱解剖连续性,在髂骨翼处给予3枚左右拉力螺钉,对髋臼前柱骨折端起到加压作用。[结果]随访6~39个月,平均16.9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可1例,总优良率95.8%,髋关节功能情况根据改良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髂腹股沟微创入路插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复杂髋臼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以髋臼横形骨折及后壁骨折为骨折模型,采用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SPG)、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PSG)、双柱钢板(PPG)]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各点应变值与正常状态下应变值之比,分别记做SPG/NG(1组)、PPG/NG(2组)、PSG/NG(3组),每组根据要求设立5个应变点。1组为:2.70、1.47、2.18、1.59、1.67;2组为:0.94、0.89、0.75、0.76、0.92;3组为1.06、1.05、1.32、1.52、1.22。3组经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组的效果不如双柱钢板组及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组,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组略优于双柱钢板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透视导航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适应证及方法 ,初步评估手术效果. 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16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型:B2型2例,B3型3例;C2型8例(2例合并髋臼骨折),C3型3例(1例合并髋臼骨折).透视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14例26枚螺钉,耻骨支螺钉9例15枚螺钉,耻骨联合螺钉4例4枚螺钉,髋臼前柱螺钉2例2枚螺钉.术后根据影像资料评估螺钉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分别记录骶髂螺钉、耻骨支螺钉、耻骨联合螺钉、髋臼前柱螺钉的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时间.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9.6±2.3)d(63~527 d)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7.7±9.7)d.3例患者术后有轻微会阴区及下肢麻木症状,无其他螺钉置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及CT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平均每枚骶髂螺钉、耻骨支螺钉、耻骨联合螺钉、髋臼前柱螺钉的置入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26.39±6.23)、(0.57±0.03)min,(18.20±1.59)、(0.61±0.13)min,(13.70±2.13)、(0.33±0.06)min,(19.40±0.79)、(0.63±0.02)min.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骶髂关节脱位或者骶骨骨折、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是术中透视影像导航下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适应证,导航下经皮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微创、精确、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8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8例,双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髋臼后壁;其中15例合并骨盆环骨折,9例合并四肢骨折,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3例为多发损伤。手术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直视下复位髋臼骨折,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四方体的内侧面固定前柱,通过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经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6.5 mm空心螺钉导针后,沿导针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X线及CT检查均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按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优2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2%(25/28)。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周。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26/28)。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行走时出现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口服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及后柱内侧面,并能直视下对髋臼前、后柱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与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