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各30例。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后呕吐率、首次下床时间、羟考酮用量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术中去甲肾上腺术用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羟考酮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操作时间、术后呕吐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阿片类药用量减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83-3884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预后的影响。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表评估两组单侧股骨颈骨折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两组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4/39)低于对照组30.77%(1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麻醉前、术后1 h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12、24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可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减小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罩全醉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1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喉罩全醉复合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插管或入喉罩时、拔管/喉罩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后1h、6h、12h、24h 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醉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223-22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对应激反应和功能锻炼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联合腰硬联合麻醉,术后5 d评估,比较两组麻醉情况、应激反应、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最早起效时间、镇痛连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以局部麻药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观察组MDA、AOP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3 d、5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胃肠道症状、谵妄及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联合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麻醉效果显著,能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功能锻炼耐受性,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接诊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腰麻方案,观察组行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术中管理复合浅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成功时间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阻滞30 min、切皮、扩髓腔等时点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干预中具有非常显著的阻滞效果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神经阻滞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药物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术后镇痛效果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T_1~T_4时点,神经阻滞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_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较T_0时点降低,心率(HR)较T_0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_1~T_4时点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h,神经阻滞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48 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 d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3 d时MMSE评分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3 d,神经阻滞组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髂筋膜间隙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不仅可维持足够麻醉深度,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POCD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31-243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7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腰麻;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并比较入室时(T_0)、侧卧位时(T_1)、手术切皮时(T_2)、手术开始后0.5h(T_3)、手术缝合完成时(T_4)、术后24h(T_5)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完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完善时间较短(P<0.05);两组T_0时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2、T_3、T_4、T_5时间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与骶丛神经阻滞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麻醉起效快、效果好,且能降低术后疼痛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的6.9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可增强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减轻对认知的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6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两组入室时(T0)、切片(T1)、扩髓腔(T2)、术毕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毕和术后24 h的血糖(GLU)、乳酸(LAC)、皮质醇(Cor)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较低,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较低,术毕和术后24 h GLU、LAC、Cor水平较低;出院时Harri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应激水平,减少不良反应,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邱晓红  杨路宽  崔燕 《系统医学》2024,(3):116-118+131
目的 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对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0月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喉罩全麻,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手术30 min及术毕,观察组各项应激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24 h VAS评分为(1.13±0.43)分、(2.03±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2,13.558,P均<0.05)。结论 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是骨折疾病麻醉的重要方法,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效果明显,能够快速减轻应激反应,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老年FNF患者65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A组3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B组33例接受全麻复合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术前(T0)、麻醉诱导即刻(T1)、麻醉诱导30 min(T2)及术毕(T3)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术后3 h(T4)、术后6 h(T5)、术后12 h(T6),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并比较发生率。结果:B组T1至T2 的MAP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时点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维持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在T4至T6时点均呈降低趋势,且A组T4至T6时点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运用于老年FNF的治疗,可以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神经阻滞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5例中采取全髋关节置换的57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的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疼痛情况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是两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好,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髂筋膜平面阻滞复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在硬膜外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髂筋膜阻滞,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腕踝针阻滞,并对2组中术后疼痛评分超过4分者给予曲马多注射液。记录2组患者术后1、6、12、24、36、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36、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曲马多注射液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髂筋膜阻滞联合腕踝针针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功能、疼痛、畸形、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功能、疼痛、畸形、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以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各90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见效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术后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10、30 min及术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更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行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观察组患者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PI3K-Akt信号通路标志性蛋白(PI3K、Akt)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均低于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诱导后5 min、插管、拔管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12 h,观察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随访6个月后对比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骨折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定位后路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9例,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路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49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情况(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麻醉前(T0)、麻醉10min(T1)、术后即刻(T2)]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0时期两组HR、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T1、T2时期两组HR、MAP高于T0时期,但研究组HR、MAP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路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并延长麻醉持续时间,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介质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在该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观察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介质[神经肽Y(NPY)、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麻醉前两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NPY、SP、PGE2及CRP、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30 min、6 h、12 h及24 h观察组静息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后1、3 d观察组的NPY、SP、PGE2及CRP、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