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随着睡眠医学的飞速发展,检测睡眠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各具优势。本研究以“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结果为标准,探索在中国人群中使用小巧轻便的腕表式睡眠监测仪(Actiwatch)获得相关指标的可靠性,以期为Actiwatch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的121例受试者,受试者进行PSG的同时佩戴Actiwatch,并于第2天清晨填写睡眠日志。收集监测获得的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Actiwatch在低灵敏度条件下,PSG和Actiwatch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的相关系数为0.53(P<0.05),配对t检验表明PSG和Actiwatch的T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P=0.36)。按年龄分层发现,年龄越小,两者的TST相关性越强,系数最高可达0.92(P<0.05),配对t检验表明两者TS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7,P=0.35)。按诊断分层发现,PSG正常组中两者的TST相关系数可高达0.79(P<0.05),配对t检验表明PSG正常组中两者TS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4,P=0.44)。结论作为一种可穿戴的居家体动记录仪,腕表式睡眠监测仪Actiwatch的分析参数设定为低灵敏度时,PSG和Actiwatch的TST相关性最高;年龄越小,PSG与Actiwatch的TST相关性越强;PSG正常的受试者PSG和Actiwatch的TST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各期睡眠的影响,并分析非快速眼动Ⅲ期(N3期)睡眠与呼吸异常事件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6月24日至12月26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睡眠中心接受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的188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OSA患者的严重程度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进行分类,比较各期睡眠中的多导睡眠图监测各项指标,以及在各期睡眠中的AHI与最低血氧饱和度。结果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的总睡眠时间与睡眠效率相差不大(均 P>0.05)。与轻度OSA组比较,中度OSA组和重度OSA组N3期睡眠占比更小(均 P < 0.05);与中度OSA组比较,重度OSA组N3期睡眠占比更小( P < 0.05)。与轻度OSA组比较,中度OSA组和重度OSA组N3期潜伏期更长(均 P < 0.05);与中度OSA组比较,重度OSA组N3期潜伏期更长( P < 0.05)。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AHI存在差异。与N1、N2、快速眼动期比较,不同严重程度OSA组N3期AHI比N1、N2、快速眼动期更小(均 P < 0.01)。仰卧位时,轻度和中度OSA组N3期AHI比N1、N2、快速眼动期更小(均 P < 0.01),重度OSA组的N3期AHI比N2、快速眼动期也更小( P < 0.05或 P < 0.01)。与N1、N2、快速眼动期比较,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N3期最低血氧饱和度更高( P < 0.05或 P < 0.01)。 结论OSA患者的N3期睡眠减少,且患者在N3期呼吸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更低,提示通过增加OSA患者的N3期睡眠比例可能可以改善OS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院时低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NVAF患者临床资料(10 382例)。纳入48例伴有血栓的NVAF患者作为实验组,240例无血栓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伴有心房血栓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增大(P < 0.001),肥厚型心肌病比例更多(P < 0.001),C反应蛋白(P < 0.05)和尿酸(P < 0.00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P < 0.00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心房内径(P < 0.001)、肥厚型心肌病(P < 0.05)和C反应蛋白(P < 0.05)是影响低评分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左心房内径增大、肥厚性心肌病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低CHA2DS2-VASc评分的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低评分NVAF患者应予积极抗凝,预防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不育症男性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梗阻性无精子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 OA)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检查血清总睾酮水平,OA、NOA和VC患者数量分别为141,97和169例,所有患者均在上午检测总睾酮浓度。所有样本在男科实验室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总睾酮水平,低于300 ng/dL定义为雄激素缺乏。结果共收集到病例407例,平均年龄(30.4±5.8)岁,平均睾酮水平(4.18±1.64) ng/dL (0.30~11.32 ng/dL)。总体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为26.5%(108/407),在NOA、OA和VC组的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40.2%(39/97)、19.7% (27/141)和24.9%(42/169)。NOA和VC组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高于OA组(P < 0.001),而VC组和OA组的雄激素缺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多因素分析发现不育症的原因是雄激素缺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NOA和VC可能是雄激素缺乏的危险因素,NOA的年轻男性出现雄激素水平低下的可能性更大,NOA和VC治疗后应该随访睾酮水平。在临床中对不育症男性应该评估是否有雄激素缺乏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睡眠行为(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提示阳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基因位点与IS风险的关联,以及睡眠-基因交互作用与IS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市房山家系队列,在基线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测和基因型检测。采用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睡眠、基因与IS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648人,平均年龄(58.5±8.7)岁,其中IS患者有1 316人。相比于非患者,IS患者睡眠时长≥9 h、睡眠效率 < 80%及入睡时间早于22:00占比更高(P均 < 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下,未见睡眠时长与IS风险的线性关联(OR=1.04,95%CI:0.99~1.10,P=0.085)。睡眠效率与IS风险呈线性负相关(OR=0.18,95%CI:0.06~0.53,P=0.002);相比于睡眠效率≥80%,睡眠效率 < 80%的IS风险为其1.47倍(95%CI:1.03~2.10,P=0.033)。相较于在22:00—22:59入睡,入睡时间早于22:00的IS风险是其1.26倍(95%CI:1.04~1.52,P=0.017)。多因素模型发现ABO基因上rs579459位点与入睡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40),rs579459致病等位基因T个数为2时,相比于入睡时间22:00—22:59,早于22:00入睡者IS风险显著升高,为其1.56倍(95%CI:1.20~2.04,P=0.001),而致病等位基因个数为0或1时无显著关联。仅调整性别、年龄、家系的模型中,睡眠时长与PITX2基因上rs2634074致病等位基因T的个数对IS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33)。结论睡眠效率降低与IS风险增高有关,入睡时间早于22:00与较高的IS风险相关。入睡时间与ABO基因上rs579459和IS风险存在交互作用;睡眠时长与PITX2基因上rs2634074和IS风险可能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探究2型糖尿病发病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对2010年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2010—2017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85 813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8.5±13.2)岁,男性占49.0%。随访7年内出现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 393例,累积发病率为5.6%,发病密度为8.1/1 000人年。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不同年龄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岁组1.5%(95%CI:1.3%~1.6%),45~54岁组3.6%(95%CI:3.4%~3.7%),55~64岁组5.4%(95%CI:5.2%~5.5%),≥65岁组9.2%(95%CI:9.0%~9.4%),累积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P < 0.05)。男性累积发病率(6.8%,95%CI:6.7%~7.0%)高于女性(4.4%,95%CI:4.3%~4.6%); < 80岁的患者中,男性在各年龄段累积发病率均高于女性;≥80岁的患者中,女性累积发病率(9.2%)高于男性(7.9%)。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现患有冠心病(OR=3.18,95%CI:2.72~3.72)、心力衰竭(OR=1.53,95%CI:1.32~1.79)、肾衰竭(OR=1.45,95%CI:1.20~1.75)等合并症与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针对老年患者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尽早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 ASS)患者心脏受累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96例ASS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皮疹、肌肉损害等)、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肌酶、炎性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等),依据有无心脏受累进行分组比较。结果ASS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为25.0% (24/96),心脏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升高(75.0%, 18/24)、心包积液(33.3%, 8/24)、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33.3%, 8/24)、瓣膜反流(33.3%, 8/24)。心脏受累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无心脏受累组[(54.58±10.58)岁vs. (48.47±13.22)岁, P=0.043],关节炎的发生率低(37.5% vs. 61.1%, P=0.044)。心脏受累组患者合并急进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受累组(54.2% vs. 30.6%, P=0.037)。实验室指标方面,ASS合并心脏受累组的C反应蛋白[13.55 (8.96, 38.35) mg/L vs. 4.60 (1.37, 17.40) mg/L, P=0.001]和乳酸脱氢酶[408.0 (255.0, 587.0) U/L vs. 259.5 (189.8, 393.8) U/L, P=0.007]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脏受累组。此外,心脏受累组出现抗Ro-52抗体阳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心脏受累组(91.7% vs. 69.4%, P=0.029),而合并危险因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动态红细胞沉降率、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补体C3、补体C4及T/B/NK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S患者心脏受累常见,以心肌受损为主,合并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抗Ro-52抗体阳性的ASS患者应警惕心脏受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肝细胞癌中生存相关的促癌miRNA与其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并对关键miRNA-靶基因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利用OncomiR和Oncolnc获取肝癌中生存相关的miRNA,并进行表达分析和生存分析;利用miRNet预测miRNA的靶基因,通过GEPIA2、Ualcan分别对靶基因进行生存和表达分析,通过Starbase进行miRNA-靶基因共表达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miRNA-靶基因网络,通过Enrichr进行靶基因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将NC,hsa-miR-1226-3p的mimic或inhibitor,hsa-miR-221-5p的mimic或inhibitor分别转染HepG2细胞,利用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活力的变化情况,另取转染后48 h样品利用Q-PCR检测靶基因表达情况;将NC,hsa-miR-221-5p的mimic或inhibitor分别转染HepG2细胞,48 h后用Wer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将NC+p-GCDH-WT质粒,NC+p-GCDH-MUT质粒,hsa-miR-221-5p mimic+pGCDH-WT质粒,hsa-miR-221-5p mimic+p-GCDH-MUT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48 h后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将NC,hsa-miR-221-5p mimic,pEGFP N1-GCDH质粒,hsa-miR-221-5p mimic+pEGFP N1-GCDH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利用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活力的变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从OncomiR和Oncolnc数据库中分别得到223个(P < 0.05)和146个(P < 0.05)在肝癌中与生存相关的miRNA,两者交集为131个;结合表达分析和生存分析的结果共鉴定出48个促癌miRNA;miRnet共预测出10 278个靶基因,通过生存和表达分析符合预期的为44个,miRNAmRNA共表达分析后的结果显示27个靶基因符合预期。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的miRNA-靶基因网络包含了25个促癌miRNA和27个抑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集中作用于脂肪酸代谢通路。验证实验显示,转染hsa-miR-1226-3p的mimic和inhibitor,hsa-miR-221-5p的mimic和inhibitor后,其对应的靶基因mRNA或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变(P < 0.05);hsa-miR- 221-5p mimic和p-GCDH-WT质粒共转可显著降低其荧光素酶的活性(P < 0.05);pEGFP N1-GCDH质粒和hsa-miR-221-5p mimic共转可显著恢复其对细胞活力,以及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P < 0.05)。结论通过综合分析鉴定了肝癌中的促癌miRNA并构建了其调控网络;脂肪酸代谢可能是肝细胞癌中促癌miRNA发挥作用的重要的靶标信号通路之一。hsa-miR-221- 5p/GCDH轴是肝癌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肾癌预后的预测价值,为此类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随访过程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分成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术前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血小板参数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小板参数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PF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时间依赖RO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 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评估纳入血小板参数后对SSIGN模型改良情况。结果共有2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92例(89.3%)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64例(29.8%)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46个月。进展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 PLT)相较无进展组高[(250.72±88.59)×109/L vs. (227.27±66.94)×109/L, P=0.042],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相较无进展组低[(12.01±2.27)% vs. (13.31±2.74)%, P=0.001]。将285×109/L及12.65%作为PLT及PDW的最佳临界值,PLT≤285×109/L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PLT>285×109/L组(53个月vs. 41个月,P=0.033);PDW>12.65%组患者中位PFS也显著长于PDW≤12.65%组(56个月vs. 41个月,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PDW(HR=0.735, P < 0.001)、细胞核分级Ⅲ~Ⅳ级(HR=2.425, P=0.001)、合并肉瘤样分化(HR=3.101, P=0.008)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DW联合SSIGN预后评分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原有SSIGN模型[0.748 (95%CI:0.662~0.833) vs. 0.678 (95%CI: 0.583~0.773), P=0.193],NRI为0.262(P=0.04),IDI为0.085(P=0.01),表明PDW纳入SSIGN模型后其预测能力提高。结论术前高PLT和低PDW与局部进展期肾癌不良预后相关,其中PDW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术前PDW有助于对局部进展期肾癌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究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脂肪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研究的脂肪因子包括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瘦素(leptin,LE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及各脂肪因子的受体(AdipoR1、AdipoR2、LEPR、IL-6R、IL-10RA、IL-10RB)。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H-Score评估表达水平,同时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GEO)GSE134292数据集中下载UTUC患者“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对比。采用t检验比较非肌层浸润肿瘤与肌层浸润性肿瘤组间脂肪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队列中患者预后指标的独立预测因素,双侧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取UTUC患者的组织切片6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AdipoQ(P=0.003 6)、AdipoR1(P=0.006 5)、LEP(P=0.007 7)、IL-10(P=0.006 9)、IL-10RA(P=0.008 9)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同时纳入了GSE134292数据集中的57例UTUC患者,AdipoR1(P=0.000 4)、AdipoR2(P=0.000 4)、IL-6(P=0.005 0)、IL-10(P=0.001 7)、IL-10RA(P=0.008 1)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生存曲线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10RA高表达是无膀胱复发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44,HR=0.996,95%CI:0.992~0.998),GSE134292队列数据也同样验证了这一点(P=0.014,HR=0.515,95%CI:0.304~0.873)。结论AdipoQ、AdipoR1、IL-10及IL-10RA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表明AdipoQ和IL-10及其受体参与肿瘤进展过程。IL-10RA高表达是UTUC患者术后无膀胱复发生存的保护性因素,预示其在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参数与自杀观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第三项(HAM-D3)评分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有自杀观念组(HAM-D3得分≥1, n=46)和无自杀观念组(HAM-D3得分=0, n=31)。比较患者的睡眠效率、入睡后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和潜伏期、非快速眼动睡眠第1~3期(N1~N3期),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自杀观念与多导睡眠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1将HAM-D3评分作为自变量,将多导睡眠图主要参数作为应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2将抑郁症状评分(HAMD校正总分)作为中心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自杀观念与多导睡眠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会受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的影响。 结果有自杀观念组患者N3期睡眠时间[(55±41)min]较无自杀观念组[(104±49)min]减少( t=-4.731, P < 0.05);N3期睡眠占比[(15±11)%]较无自杀观念组[(26±11)%]减少( t=-4.194, 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N3期睡眠时间和占比与自杀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均 P < 0.05)。 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N3期睡眠减少与自杀观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手术后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与ccRC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部分肾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342例ccRCC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以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MetS组及未合并MetS组,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单变量Cox回归分析与亚组分析。对两组患者以及各亚组的OS、CSS以及PFS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MetS是ccRCC术后OS [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51,95%CI:0.321~0.949,P=0.031]、CSS(HR=0.460,95%CI 0.234~0.905,P=0.025)以及PFS(HR=0.585,95%CI:0.343~0.998,P=0.049)的保护因素。在肿瘤直径≤4 cm的亚组,MetS与术后OS(HR= 0.857,95%CI:0.389~1.890,P=0.702)、CSS(HR=1.129,95%CI:0.364~3.502,P=0.833)以及PFS(HR=1.554,95%CI:0.625~3.864,P=0.343)无明显相关性。在肿瘤直径>4 cm的亚组,MetS是ccRCC术后OS(HR=0.377,95%CI:0.175~0.812,P=0.013)、CSS(HR=0.280,95%CI:0.113~0.690,P=0.006)以及PFS(HR=0.332,95%CI:0.157~0.659,P=0.002)的保护因素;肥胖是术后CSS(HR=0.464,95%CI:0.219~0.981,P=0.044)和PFS(HR=0.445,95%CI:0.238~0.833,P=0.011)的保护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合并MetS较未合并MetS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更佳,二者OS(P=0.029)、CSS(P=0.021)以及PFS(P=0.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肿瘤直径≤4 cm的亚组,合并MetS与未合并MetS的ccRCC患者术后OS(P=0.702)、CSS(P=0.833)以及PFS(P=0.3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肿瘤直径> 4 cm的亚组,合并MetS的患者OS(P=0.010)、CSS(P=0.003)以及PFS(P=0.001)均高于未合并MetS的患者。结论MetS是ccRCC患者术后OS、CSS和PFS的保护因素,该现象在肿瘤直径>4 cm亚组中更为显著;MetS的组分中肥胖与ccRCC术后OS以及CSS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名,同时招募1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16S rRNA测序,分析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差异。结果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无差异(α多样性:P=0.320,β多样性:P=0.169, R2=0.037),但两者宏病毒组的组成不同,LEfSe分析提示Bacteroides phage B40_8Cronobacter phage CS01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α多样性:P=0.950,β多样性:P=0.005, R2=0.117),LEfSe分析提示卒中患者中Megasphaera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Bifidobacterium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卒中患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Streptococcus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与其宿主呈正相关(r=0.550, P=0.036);而在健康志愿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Faecalibacterium、Bilophila和Roseburia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分别与其宿主呈正相关(Faecalibacterium: r=0.520, P=0.049; Bilophila: r=0.541, P=0.040; Roseburia: r=0.526, P=0.046)。结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相似,但宏病毒组的组成及其与菌群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同;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健康志愿者存在差异,机会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但共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饮水习惯,结合其术后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PSS 22.0软件,首先采用列联表χ2检验,对UTUC肿瘤病理特点作为因变量与患者一般信息、既往史及饮水习惯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针对各因变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P<0.2的自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39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8.1±9.98)岁,中位病程4.8个月。统计结果提示,经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UTUC患者患高级别(G3)肿瘤的概率增加(OR=1.941, 95%CI: 0.352~1.029,P<0.01);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没有这一习惯的患者患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下降(OR=0.344, 95%CI: 1.18~5.582,P=0.004),同时有每次饮水≥100 mL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者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也显著下降(OR=0.477, 95%CI: 0.225~1.012,P=0.046);有自我关注每日饮水这一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的患者患肾盂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2.530, 95%CI: 1.434~4.463,P=0.001),而患输尿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4, 95%CI: 0.172~0.573,P<0.01);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对肿瘤病理特点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每次饮水≥100 mL、自我关注每日饮水等饮水习惯分别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如肿瘤G3、肿瘤多灶性及肿瘤位于肾盂或输尿管)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论仍需后续更高证据等级的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 Hospital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87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99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1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分别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标准化的WERF EPHect调查问卷,收集4组人群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月经情况、生育情况、手术原因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英国患者中体质量指数、因痛经进行手术、怀孕史、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次数、工作情况等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而中国患者中痛经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结论痛经可能是中国和英国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与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中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激酶RIP1、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水平,探讨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RIP1/RIP3-MLKL在HF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20年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HF患者(NYHA Ⅱ~Ⅳ级)。正常对照组(n=21),Ⅱ级(n=20),Ⅲ级(n=33),Ⅳ级(n= 43)。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RIP1/RIP3-MLKL表达水平和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临床随访,评估临床预后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功能Ⅱ、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Ⅱ级组相比,心功能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Ⅲ级组相比,心功能Ⅳ级组RIP1、MLKL表达量增加(P<0.05)。WB检测RIP1/RIP3-MLKL通路中各蛋白表达量,均存在上调趋势。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F患者RIP1/RIP3-MLKL表达量与Scr、AST、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r=0.375、0.231、0.238、0.339、0.299、0.373、0.228、0.256、0.253、0.184、0.189、0.18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68、-0.234、-0.322,P<0.05)。此外对临床随访结果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RIP1/RIP3-MLKL表达量更高组临床预后指标更差。结论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在HF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与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慢性HF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与RIP1/RIP3-MLKL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简易分类标准(Pollard标准)在中国RA合并FM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RA合并FM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202例,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gy, ACR)的FM分类标准诊断为FM的42例,将入组患者分为RA合并FM组(RA-FM组)42例和单纯RA组(RA组)160例。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llard标准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2.6%。伴有FM的RA患者(RA-FM组)DAS28评分(5.95 vs. 4.38, P=0.011)较不伴FM的患者高,疼痛关节数(tender joint counts,TJC)(16.5 vs. 4.5, P < 0.01)更多。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HAQ评分(1.24 vs. 0.66,P < 0.001)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28.63 vs. 58.22,P < 0.001)更差, 疲劳症状较RA组常见(88.1% vs. 50.6%, P < 0.001), 焦虑(10 vs. 4, P < 0.01)及抑郁评分(12 vs. 6, P < 0.001)更高。两组ESR、CRP、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llard标准在临床应用时敏感度较高,对于特异度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更差,该组患者的DAS28评分可能会被高估; 长时间未缓解的RA疾病活动应考虑合并F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nterleukin-2 receptor α,IL-2Rα)水平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07例SLE患者病历资料,依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评估患者的病情活动情况,并选取年龄、性别分别匹配的39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2Rα水平,比较其差异并分析SLE患者IL-2Rα水平与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IL-2Rα水平[830.82(104.2~8 940.48) ng/L]较健康对照组[505.1(78.65~1 711.52) ng/L]明显升高(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2Rα水平与SLEDAI-2K评分及抗核小体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357,P < 0.001;r=0.25,P=0.027)。107例SLE患者中36例(33.6%)合并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肾炎的患者血清IL-2Rα水平[1 102.14(126.52~8 940.48) ng/L]较未合并狼疮性肾炎患者[743.89(104.19~4 872.06) ng/L]明显升高(P=0.032)。高IL-2Rα水平组合并狼疮性肾炎者(40.8%)较低水平组(19.4%)明显升高(P=0.031),高IL-2Rα水平组SLEDAI-2K评分更高[10 (3~21) vs. 7 (3~16),P=0.001]。SLE患者常规治疗12周后血清IL-2Rα水平[1 119.1(372.25~2 608.86) ng/L]随病情改善较基线时[1 556.73 (373.08~8 940.48) ng/L]明显下降(P=0.042)。结论血清IL-2Rα可作为SLE病情活动评估指标,与肾脏受累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非活动组99例(SLEDAI≤4)。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及血清25(OH)D水平。结果(1) SLE组25(OH)D水平[10.4(5.6, 15.8)μ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5.5(22.8, 32.3) μg/L,P<0.01];SLE活动组25(OH)D水平为[6.2(3.7, 13.8)μg/L],非活动组为[12.3(7.2, 16.7) 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6.7(4.4,12.9) μg/L]明显低于SLE无肾脏损害患者[13.3(7.4, 18.7) μg/L,P<0.01]。(2)SLE患者中25(OH)D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pro)升高均呈负相关(r=-0.35和-0.39,P<0.01);与补体C3降低呈正相关(r=0.24,P<0.01)。(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抗双链DNA抗体(anti-ds DNA antibodies,ds-DNA)、抗史密斯抗体(anti-Smith antibodies,Sm)、IgG、C3、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4h-pro以及25(OH)D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相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降低是SLE患者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的下降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有相关性,而且可能与LN相关,在SLE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FN2作为胃癌新的预后评价指标及作为胃癌治疗全新靶点的潜力。方法组织层面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FN2蛋白表达水平;根据PFN2表达量,将研究对象分为癌组织中PNF2高表达组(46例)、低表达(48例)组,以及癌旁组织中PFN2高表达组(26例)、低表达(49例)组;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以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PFN2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参数之间关系;细胞功能上,敲低MKN-45细胞中PFN2,将其分为controlsiRNA组与PFN2-siRNA组;过表达MKN-45细胞中PFN2,将其分为control-vector组与PFN2-vector组,选取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检测PFN2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及迁移影响。结果在胃癌组织中PFN2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 0.01);PFN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胃癌病人的M分期显著正相关(P < 0.05);在胃癌组织中,PFN2表达和VEGFR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 < 0.01);PFN2蛋白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差(P < 0.01),并且是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5);MKN-45细胞中高表达PFN2组较低表达组增殖、迁移能力更强(P < 0.001)。结论PFN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人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