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不同植入位置微种植钉远移磨牙时的初始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区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于2021-02-16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行远移磨牙非减数正畸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分别距离牙槽嵴顶4、6、8、10 mm的8种工况,并在微种植钉与尖牙唇面的舌侧扣之间加载1.47 N正畸力。分析加力1 s后8种工况的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8种工况中,上颌中切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位移量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时产生的位移量更小。8种工况中,上颌尖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且牙冠呈现唇倾趋势;上颌尖牙牙周膜最小主应力绝对值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时产生的最小主应力更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配合本实验8种工况中相对近中的更高位微种植钉利于切牙转矩控制,配合相对...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人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安全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牙槽骨解剖形态特点,以确定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植入的安全区。方法使用螺旋CT技术对21例正常中国人的颌骨进行扫描重建,并且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3、5、7、9mm处牙齿根间区近远中向和颊舌(腭)向的参数。结果1)在上颌近远中测量中,前牙区最大牙根间距位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后牙区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2)在下颌近远中测量中,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之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良好,能够充分识别牙槽骨和牙齿根间区的结构关系,为中国人牙槽骨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安全植入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压低上颌第一磨牙时结合不同微种植钉辅助支抗下上颌各牙齿的生物力学效应以及矫治器与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患者的上颌CBCT数据,采用三维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建立单纯矫治器、双侧植入微种植钉、颊侧植入微种植钉、腭侧植入微种植钉4种不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各牙齿的位移变化及矫治器与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当单纯使用矫治器时,第一磨牙垂直向、矢状向、横向移动量分别为5.59E-03 mm、-3.97E-04 mm、-2.12E-03 mm,表现为远中颊向压低的移动趋势,结合微种植钉后可以增加第一磨牙的压低移动趋势,但不同的设计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结论:增加微种植钉支抗能够实现对后牙段的辅助压低和牙齿控制。其中,在颊腭双侧植入微种植辅助钉效果最佳。3种微种植钉植入方式均不能显著抑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造成的中牙段及前牙段移动趋势,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额外增设附件去辅助牙齿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安氏Ⅲ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6例成人患者,将32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通过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垂直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5mm,疗程5.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3.9°。下颌中切牙位置基本无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被远移到了恰当的位置。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种植体作支抗推下颌磨牙远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临床操作较方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柳杨  刘建华 《口腔医学》2010,30(11):664-666
目的 评价微种植支抗联合Sliding jig技术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0例骨性Ⅰ类安氏Ⅱ类错患者,上颌拥挤度3~5mm,下颌正常或轻度拥挤,侧貌基本为直面型。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附着龈上植入微种植钉,在上颌尖牙的远中与第一磨牙的近中放置Sliding jig悬于主弓丝上,用橡皮链连接种植体与Sliding jig的近中端,加载2.94N的拉力,推磨牙向远中。对于治疗前后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解除了拥挤,纠正了Ⅱ类磨牙关系。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12mm,远中倾斜8.35°,垂直压低2.19mm,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磨牙平均颊向移动距离0.03mm(P>0.05)。中切牙舌向移动0.65mm(P>0.05)。结论 微种植钉联合Sliding jig在推磨牙向后中发挥了绝对支抗的作用,前牙无唇倾,面型保持不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钛钉支抗矫治上颌前牙严重拥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应用微钛钉支抗治疗前牙严重拥挤畸形牙齿的治疗变化,介绍该治疗方法的临床要点。材料方法本研究包括8名正畸患者,年龄范围14.5—40.5岁,平均年龄25,7±7.7岁。8名患者的上牙列前牙区牙齿拥挤在Ⅱ度以上,拥挤平均在9.2毫米。粘结矫治器之前在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或双侧第一、第二磨牙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钛钉种植体。治疗早期应用自攻型微钛钉进行尖牙向远中结扎,并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微钛钉分期移动尖牙和侧切牙,牵引力值100克力。前牙排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 8名应用微钛钉支抗治疗上前牙拥挤组,牙列排齐后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结论微钛钉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严重牙列拥挤,可以避免前牙的往复运动,并达到磨牙强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下颌支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探索牙移动的特点。方法:选择6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下颌支前缘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下颌尖牙远中,拉下牙列向远中移动。测量治疗前、后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冠根水平矢状向、垂直向位置,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切牙和磨牙远中移动量及移动方式。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在牙冠水平平均为4.88mm,在牙根水平平均为3.1mm,下颌切牙切缘远中移动平均为5.02mm,牙根远中移动平均为1.03mm。结论:下颌牙列可通过下颌支种植支抗技术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达到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该技术可用于前牙反牙合及前牙拥挤或唇倾的非拔牙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45°、60°、90°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45°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拔牙病例中远移尖牙的移动效率和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三维位移.方法 收集无托槽隐形矫治第一前磨牙拔除的成人安氏Ⅰ类、分步法内收前牙患者17例,纳入研究牙齿共计170颗.通过三维扫描将患者治疗前模型和阶段研究模型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收集中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的实际位移数据,计算尖牙的远中移动效率及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位移.结果 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7.78%±9.3%.后牙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9.27%±10.2%,后牙非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6.27%±6.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438),尖牙设计远中移动1~2mm的移动效率为88.21%±15%,2~3mm的移动效率为87.10%±4.4%,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762).尖牙在矢状向设计位移量为-1.61±0.87mm,实际位移量为-1.47±0.77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5),垂直向设计位移量为-0.07±0.35 mm,实际移动量为0.26±0.48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5).后牙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0±0.24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5±0.33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37).后牙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08±0.30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18±0.32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23);在后牙备抗组和非备抗组中,磨牙的矢状向和颊舌向位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后牙备抗对尖牙远移效率无显著影响,尖牙远中移动效率较高,但易发生伸长移动;未设计位移的支抗牙在尖牙远移阶段发生了三维位移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下颌后牙区不同高度牙槽骨近远中向及颊舌(腭)向的骨量,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30例CBCT扫描的成人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颌骨进行扫描重建,从第前磨牙远中开始向后,在每个牙根间区域(包括上颌结节)距离牙槽嵴顶2、4、6、8、10 mm处,分别测量颊舌(腭)向宽度和近远中宽度。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结果1)上颌后牙区近远中骨量在同一高度不同位置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近远中骨量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腭侧根间;颊腭向骨量在不同位置、高度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颊腭向骨量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2)下颌后牙区近远中骨量在不同位置、高度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颊舌向骨量在同一位置不同高度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近远中骨量和最大颊舌向骨量均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结论经CBCT获取了上下颌骨后牙段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的安全区域,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不同方向牵引力内收上前牙,分析前牙位移趋势及应力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于201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进行。建立唇侧直丝弓矫治器、6个上前牙及其牙周膜和前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0.48 mm×0.64 mm英寸主弓丝上,以种植钉为支抗、1.47 N矫治力整体内收上前牙,设定前牙区牵引钩为0-6 mm、后牙区种植钉高度分别为8和14 mm。加载后求解,计算出各前牙的位移及牙周膜第一主应力。结果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牵引钩长度主要影响前牙的矢状向位移方式:牵引钩长度增加至6 mm的过程中,侧切牙在唇舌向上由舌向倾斜运动变为舌向整体平移和舌向控根运动外,中切牙和尖牙的三维位移只有数量的增大,趋势基本保持不变。支抗种植钉高度主要影响前牙垂直向位移:种植钉位置越高,侧切牙的压低位移增大,尖牙的伸长位移减小,即前牙整体压低的趋势更明显。结论种植支抗整体内收前牙时,单纯调整牵引钩长度和支抗种植钉高度难以实现前牙段的整体内收,有必要对前牙段增加适当的垂直向压低力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内收前牙间隙过程中上颌磨牙垂直向的改变。方法选择25例成人患者,根据治疗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在上颌5、6之间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关闭间隙。将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比较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垂直向改变。结果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后被压低(P<0.001),第二磨牙没有明显改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四个牙尖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将会导致上颌第一磨牙的压低,但是第二磨牙没有显著改变,并且第一磨牙没有明显的颊侧倾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种位置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5~29岁,平均22.58岁,牙列轻中度拥挤,面型较好,无明显前突。实验组(n =12)于颊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对照组(n =13)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推磨牙向远中,推力2.5 N。通过临床评价和对比2组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种植体首次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26/26)和87.5%(21/24)。治疗后上颌磨牙分别后移(2.91±0.96)mm 和(2.29±0.66)mm(P >0.05)。实验组磨牙压低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切牙唇倾的副作用小于对照组,切牙压入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颧牙槽嵴处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颊侧种植钉支抗对磨牙的垂直向压入及对抗切牙唇倾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偏颌畸形患者的牙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偏颌畸形患者的牙弓特征,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三维坐标测量仪在20例偏颌 畸形患者(试验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牙模型上测量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尖的三维坐标值,分 析牙弓矢向和横向的对称性、上下牙弓的协调性和牙齿倾斜度,采用SAS 6·03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试验组上 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距腭中缝的距离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下颌从尖牙到第二磨牙偏向侧距中线的距离 小于偏离侧(P<0·05);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较对照组小(P<0·05),而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 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后牙偏向侧颊向倾斜度大于偏离侧,下颌后牙偏向侧 舌向倾斜度大于偏离侧(P<0·05);上颌偏向侧和偏离侧牙齿的矢向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偏颌畸 形患者上牙弓前部窄于下牙弓,上颌牙齿矢向位置无差别,而上下颌两侧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国产微型钛钉即刻负载正畸支抗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微型钛钉支抗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13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并需使用最大支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颧牙槽嵴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国产微型钛钉各一枚,以其为支抗移动尖牙.利用尖牙到位前后的研究模、头侧位定位X片,计测尖牙移动速度及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位移量.结果:移动尖牙的平均速度为1.05mm/月,与磨牙支抗无统计学差异;磨牙位移量平均为0.50mm,明显小于传统强支抗方式.结论:牙移动速度种植支抗与传统支抗无差别;种植支抗几为绝对支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治疗下颌磨牙舌倾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8例下颌磨牙舌倾的正畸患者,应用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牵引11颗舌倾的下颌磨牙。分别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前和取出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皱及模型测绩分析。结果8例患者所植入的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在矫治过程中均保持稳定;舌倾的磨牙均得到有效的直立,矫治后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4.5mm,与矫治前相比下颌磨牙宽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磨牙高度降低1.2mm,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平面角(MP—SN)及面下高与全面高之比(ANS—Me/N—M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可有效地直立舌倾的下颌磨牙,避免磨牙伸长,磨牙咬合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上颌磨牙、前磨牙远移时的轴倾度、转矩和扭转变化, 以及不同的牵引方式防止前牙唇倾和磨牙远移复发的作用。方法纳入患者16例, 牙齿146颗。收集并重叠初诊研究模型(T0), 上颌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1), 以及上颌前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2)。测量磨牙和前磨牙远移效率和角度变化, 对比矫治器牵引、尖牙牵引和对照组前牙唇展量以及T1至T2磨牙远移效率是否下降。结果上颌磨牙远移效率为81.03%;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4.37°(P=0.000), 颊倾1.65°(P=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扭转(P=0.160)。上颌前磨牙远移效率为78.79%;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5.96°(P=0.000), 颊倾3.91°(P=0.000), 颊尖远中向扭转1.98°(P=0.000),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磨牙远移后(T1), 矫治器牵引组前牙无明显唇倾;尖牙牵引组前牙唇倾0.77 mm, 对照组前牙唇倾0.52 mm。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器牵引组T1至T2远移效率无明显下降;尖牙牵引组效率下降16.37%;对照组效率下降13.23%。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牵引方式组T1至T2远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