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水根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13):1927-1928+1983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采用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类风湿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RA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采用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类风湿因子水平、炎症介质水平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联合来氟米特治疗RA,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类风湿因子水平,改善炎症状况,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青风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筛选青风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基因。通过R语言对基因进行匹配运算并绘制韦恩图;在String平台生成成分-蛋白互作网络图;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R3.5.1软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个活性成分和23个潜在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显示,青风藤可以影响炎症因子的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青风藤可以通过调控P53等凋亡相关通路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结论青风藤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3、JUN、OPRD1等关键靶点调控P53等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症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新风胶囊(XFC)“异病同治”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关节炎(OA)的分子机制。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XFC的活性成分及靶点,疾病数据库中筛选RA和OA的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绘制XFC治疗RA和OA信号通路。结果:共鉴定103种化合物和217个靶点,槲皮素、蜈蚣素、山柰酚、谷甾醇α1、芒柄花黄素、雷公藤甲素、豆甾醇、山海棠二萜内酯A等11个化合物与≥30个靶基因相关联,其中9个靶基因(STAT3、MAPK14、NR3C1、JUN、FOS、MYC、TNF、RELA和MAPK1)是网络中的核心靶基因。富集分析表明IL-17、TNF、Th17、Toll和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山海棠二萜内酯A、槲皮素、雷公藤甲素、谷甾醇α1、蜈蚣素与NR3C1、FOS、STAT3、MAPK1和TNF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XFC “异病同治”RA与OA的机制与抗炎、免疫调节、减少骨破坏等相关,具有多系统、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络石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指标,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络石藤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相应靶点蛋白转换为标准蛋白基因名。在Disgent数据库中检索“Rheumatoid arthritis”,获取RA疾病靶点运。利用韦恩图,得到药物成分和RA共同靶点,上传至Cytoscape 3.9.1构建“络石藤-化合物-靶点-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络图,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网络分析),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取络石藤9种成分及109个作用靶点,RA疾病2722个相关靶点,络石藤-RA共同靶点57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394个生物过程(BP)、41个细胞组成(CC)、70个分子功能(MF)。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132条通路。结果: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青风藤中以青藤碱为主的6种有效活性成分发挥了抗RA的作用,治疗的关键靶点与AKT1、TP53、TNF、IL6、VEGFA、MMP9、PTGS2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会导致关节破坏,致残率较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蠲痹强骨方来自名老中医施杞教授总结提炼的临床经验方,前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现对该方中各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对RA的炎症和骨破坏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中医药在RA治疗中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网络数据库对黑地黄丸成分及肾性贫血靶点进行检索筛选;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蛋白互作网络图,进行拓扑分析,找出核心靶点,最后用DAVID6.8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进行G...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结合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的作用。方法:挑选2019年8月~2021年10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RA98例病人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来氟米特进行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免疫相关指标、炎性相关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标志物、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中医症状方面的评分、晨僵的具体时间、关节压痛数量、肿胀关节数量以及DAS28评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病人的中医症状方面的评分、晨僵的具体时间、关节压痛数量、肿胀关节数量以及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病人的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的血清炎性相关指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炎性相关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ALP、ⅠCTP、PⅠCP、BGP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病人的ALP、ⅠCTP、PⅠCP、BGP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的RF、anti-CCP、OPN均下降明显,且观察组病人的RF、anti-CCP、OPN较对照组病人下降明显(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更高(P<0.05)。结论 采用免疫抑制剂结合生物制剂对RA病人进行治疗,病人的骨代谢以及血清学指标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丹栀逍遥散治疗失眠障碍的相关成分、靶点及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丹栀逍遥散中各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规范靶点名;在GeneCards、OMIM、TTD3个数据库中检索失眠障碍相关基因,筛选复方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导出蛋白互作关系,并使用CytoscapeV3.8.0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核心蛋白互作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分别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丹栀逍遥散活性成分102种,对应靶点147个,与失眠障碍交集靶点52个,其中核心成分12种,核心靶点7个;GO富集分析共得762条结果,其中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水平调节、肾上腺素受体活性以及突触膜的组成部分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6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均能形成稳定结合.结论:初步获得丹栀逍遥散治疗失眠障碍的关键成分、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为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在Sauv&;#225;-Kapandji手术中,采用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用于下尺桡关节融合,及其中远期随访效果。方法:1994—10/1997-01接受Sauv&;#225;-Kapandji法手术的类风湿腕关节炎患者8例10腕,男2例2腕,女6例8腕;年龄36~68岁,平均51岁;病程6.4~24.4年,平均15年;术后随访5.1~7.8年,平均6.5年。下尺桡关节固定:6腕为自体骨钉autologous bone peg+Polydioxanone(PDS)钉;4腕为自体骨钉4-Poly-L Lactic Acid(PLLA)螺钉。结果:随访时10腕全部疼痛缓解。1腕在尺骨截骨近端部有轻微压痛。术后腕关节平均背伸增加,掌屈减少。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的病期变化、腕高比值进一步加重,桡尺骨间的距离轻度变小。尺侧移位指数和掌侧半脱位比值与非手术侧比较,腕骨无明显向掌或尺侧移动。全部病例术后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自体骨钉和生物可吸收钉固定下尺桡关节,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红细胞免疫机制。方法:检测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CR1、CD59的表达水平,并将40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新风胶囊实验组(20例)和正清风痛宁对照组(2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CR1、CD59、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红细胞CR1与CD59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红细胞CR1、CD59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红细胞CD59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晨僵积分、症状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15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实验组双手握力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关节疼痛积分、症状总积分等部分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RBC、Hb均明显升高(P<0.01),PLT、RF、α1-AGP、ESR、C3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Hb明显升高(P<0.01),IgG、RF、ESR、C3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C3、Hb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实验组治疗后RBC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能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五苓散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筛选五苓散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有效成分及关键靶点;使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利用R语言对治疗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PubChem、蛋白质数据库(PDB)、AUTO Dock Vina等对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40个五苓散的有效成分及其对应的432个基因,1 460个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基因,166个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PI3K/Akt通路是一条关键的调节通路,选择小分子polyporusterone E和Akt1,以及Alisol B和PIK3CA进行分子对接。结论 五苓散是借助多个靶点和多个途径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大黄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检索哮喘的潜在靶点;将获得的大黄成分靶点与哮喘靶点输入到Venny2.1在线软件得到大黄治疗哮喘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3.9.1软件绘制“大黄-活性成分-靶点-哮喘”相互作用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1.5.6软件对大黄核心成分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收集到大黄有效活性成分16个,所对应基因靶点250个,哮喘基因靶点8 400个,大黄和哮喘共同靶点为171个。PPI结果显示,大黄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连环蛋白β1(CTNNB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缺氧诱导因子1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桃红四物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 Card、OMIM、TTD等数据库获得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靶点;其次利用Venny图将桃红四物汤中有效成分对应靶点基因与血小板活化靶点基因相映射,筛选两者之间的共有靶点,借助STRING平台及Cytoscape3.7.1软件,绘制交集基因蛋白互作(PPI)网络图;然后利用基因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数据库(David)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最后借助AutoDockTools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出桃红四物汤中的重要成分及其作用于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重要靶点,为后续对核心成分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进行实验验证提供重要依据。结果 按照一定条件共筛选出69个桃红四物汤有效成分及2 175个血小板活化的靶点,去除重复后获得44个桃红四物汤作用于血小板活化的有效成分和154个...  相似文献   

15.
甲氨蝶呤(MTX)是一种叶酸拮抗剂,最开始用于治疗肿瘤。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低剂量的甲氨蝶呤作为一线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石药。相比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生物制剂,MTX价格低廉、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仍被广泛用于治疗R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RA的治疗指南中,MTX仍是单用或者联用其他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首选药物。但其作用于RA的机制尚不明确,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通舒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 )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RA患者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10毫克/次,每周1次;美洛昔康15毫克/次,1日1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关通舒胶囊0.8克/次,每日3次,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通舒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可提高RA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抗MCV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的疾病活动度,为RA的病情评估提供更有效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在Sauvé-Kapandji手术中,采用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用于下尺桡关节融合,及其中远期随访效果。方法:1994-10/1997-01接受Sauvé-Kapandji法手术的类风湿腕关节炎患者8例10腕,男2例2腕,女6例8腕;年龄36~68岁,平均51岁;病程6.4~24.4年,平均15年;术后随访5.1~7.8年,平均6.5年。下尺桡关节固定:6腕为自体骨钉autologousbonepeg+Polydiox-anone(PDS)钉;4腕为自体骨钉+Poly-LLacticAcid(PLLA)螺钉。结果:随访时10腕全部疼痛缓解。1腕在尺骨截骨近端部有轻微压痛。术后腕关节平均背伸增加,掌屈减少。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的病期变化、腕高比值进一步加重,桡尺骨间的距离轻度变小。尺侧移位指数和掌侧半脱位比值与非手术侧比较,腕骨无明显向掌或尺侧移动。全部病例术后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自体骨钉和生物可吸收钉固定下尺桡关节,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手工检索已发表与未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09年12月),收集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纳入治疗组口服新风胶囊,对照组口服其他药物。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简单评价法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严格评价,使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在减轻关节疼痛、缓解晨僵、缩短15米步行时间,增强握力方面疗效优于正清风痛宁胶囊、风湿骨痛胶囊及雷公藤多苷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效率、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改善患者疼痛、缓解晨僵硬及增强握力方面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未采用盲法,期望将来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高级别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明确骨碎补总黄酮对CIA大鼠关节局部骨破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灭菌用水治疗组(10只)、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10只)。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2分及以上时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4周和8周,取胫骨上段做硬组织切片,观察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情况。结果骨碎补总黄酮具有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周围骨量丢失的作用,且其抑制骨量减少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小梁数量减少来实现的,与抑制骨小梁宽度丢失关系较小。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侵蚀及关节周围骨丢失。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04-2406
选取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晨僵、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等临床指标,血清ESR、CRP、IL-6、IL-1β、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晨僵、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ESR、CRP、IL-6、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