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近10余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普遍应用,介入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处理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药物洗脱球囊(DEB)能够将抗增生药物输送至靶病变部位,同时由于避免植入支架,减少了植入物刺激血管壁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内膜过度增生,从而降低了再狭窄率。因此,DEB在ISR等特殊病变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显示异质性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冠脉造影诊断支架内再狭窄且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显示异质性内膜患者,依据介入术中接受的治疗分为DCB组(n =6)和DES组(n= 12).收集临床资料,记录随...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6-3837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导管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6、9个月及12个月行临床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失败例数,术后1、6、9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9个月内观察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造影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6.66%,对照组为3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采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且可避免再次植入支架,缩短抗血小板治疗时间,降低出血风险,减少患者住院及服药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钙化结节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PCI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钙化结节患者82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者35例为球囊组,应用药物洗脱支架者47例为支架组。2组均于PCI前、后即刻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PCI前最大钙化弧度、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钙化长度、钙化结节处管腔面积、钙化结节凸向管腔长度,PCI后最小管腔面积、相对膨胀率、对称率、即刻管腔获得面积、钙化结节处管腔面积;比较2组病变部位、病变类型、血管狭窄程度、PCI预处理方法;记录PCI预处理后冠状动脉夹层发生情况及PCI后慢血流/无复流、支架贴壁不良、冠状动脉穿孔、支架脱载、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3年5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男性、吸烟、饮酒比率及PCI前血管最大钙化弧度、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钙化长度、钙化结节处管腔面积、结节凸向管腔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运用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6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患者,36例予以药物涂层球囊治疗,24例予以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随访6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药物洗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球囊(DEB)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研究组给予药物洗脱球囊(DEB)治疗。比较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管腔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长径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12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最小管腔长径分别为(2.60±0.43)mm与(2.57±0.42)mm,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管腔狭窄率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B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中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相比疗效并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效果及近期预后.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ISR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DCB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涂层支架(DES)治疗.比较两组再次PC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47例)及支架植入组(49例),比较术后即刻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支架膨胀率等,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等。 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药物球囊治组疗术后即刻靶病变最小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均小于支架植入组[(10.8±2.8)mm2 vs (11.8±3.2)mm2;(11.2±2.9)mm2 vs (12.0±3.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对膨胀率药物球囊治疗组低于支架组(86.7% vs 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45)。术后随访12个月,药物球囊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植入处最小内膜腔面积[(10.6±2.6)mm2 vs (10.8±2.7)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2组患者支架植入处内膜均有增生,但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内膜增生面积[(0.30±0.12)mm2 vs (0.39±0.15)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最小截面积[(10.9±2.7)mm2 vs (11.2±3.0)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 结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12个月其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与支架植入组相当,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经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支架内狭窄患者63例,平均随访22个月,观察有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果:63例患者中,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6.5%,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心肌梗死事件。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疗效优于金属裸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与年龄、性别、病变严重程度、病变直径、原支架种类及药物支架涂层材料无显著相关。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尽管随着药物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血运重建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中,仍有约10%的患者发生(in-stent restenosis,ISR)。ISR导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极大限制了PCI治疗的有效性。因此ISR的治疗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 ISR的治疗措施上进行综述,旨在为ISR临床防治和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FX miniRAIL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血管腔内超声 (IVUS)研究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内FXminiRAILTM球囊成形术 (FXB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单支ISR >70 %的病人 171例 (男性 12 4例 ,女性 4 7例 ,年龄 6 1± 11岁 ) ,分为FXBA组 (n =10 6 )和普通球囊成形术 (PTCA)组 (n =6 5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 (QCA)及IVUS。QCA分析病变长度 ,最小管腔直径 (MLD) ,参照管腔直径 (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DS) ;IVUS分析血管总横截面积 (TVA)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 (EEMA) ,支架横截面积 (SA) ,最小管腔横截面积 (MLA) ,支架内的再狭窄面积(RA)。随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 (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结果 :FXBA治疗ISR和PTCA一样易于操作 ,两组的操作成功率均为 10 0 %。IVUS显示FXBA组治疗ISR后即刻管腔面积的获得大于PTCA组 (5 .4 3± 0 .6 3mm2 对4 .92± 0 .4 6mm2 ,P <0 .0 5 ) ,而随访期 (平均随访时间 5 .4± 1.6个月 )管腔面积的丢失则小于PTCA组 (0 .5 1± 0 .2 1mm2 对0 .91± 0 .2 3mm2 ,P <0 .0 5 ) ;两组术后即刻SA均较术前增加。随访期FXBA组的ISR复发率 (2 1.1%± 7.6 % )明显低于PT CA组 (38.3%± 4 .3% ) ,P <0 .0 0 1;FXBA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特征和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支架内再狭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其中6例施行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结果68例冠脉内支架术患,有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0.29%,出现在术后1.5-8个月。靶血管在左前降支6例,右冠状动脉1例,病变特征表现为支架内弥漫狭窄的5例,局限性狭窄2例。除1例左前降支弥漫性狭窄外,余6例用12-15个  相似文献   

13.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具有迅速增加血管腔直径、减少急性血管闭塞及远期再狭窄发生率等特点,显著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于近90%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是早期局部缺血事件和晚期支架内再狭窄,前者通过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已基本解决,后者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尽管随着冠状动脉支架设计工艺与技术的改善,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已降至15%左右,但仍成为制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最大瓶颈.药物洗脱支架是近年来问世的新颖支架,在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方面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结果令人鼓舞,但是适应证还是相对单一,一些相关问题还未解决.那么药物洗脱支架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认识这些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分析影响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其面临的问题,探讨药物洗脱支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 6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并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大血管直径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2 5 1±0 65 )、( 2 5 3±0 65 )mm ,P >0 0 5 ]。②6个月后切割球囊所治疗后的冠状动脉支架内血管直径高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③切割球囊晚期血管丢失量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 <0 0 5 )。结论与常规球囊相比,切割球囊并不能增加冠状动脉支架内即刻及6个月时靶血管的最大直径,但晚期血管丢失量明显降低,且有定位准确、不易滑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刘晓峰 《中国临床康复》2011,(42):7939-7942
背景:近年来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研究的增多及临床应用不断扩大,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且在预防再狭窄中较裸支架具有独特应用价值。目的:阐述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支架的涂层材料、类型与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及与宿主的相容性。方法:作者以"冠脉支架,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7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的确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项重要突破,使介入心脏病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各种药物涂层支架所含药物或含量不同,其作用机制不同,而且药物释放的速率也不同,所以药物涂层支架临床应用后的效用和安全性需要由严谨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现今药物支架的载体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人体腐蚀,材料本身会老化、脱落,在血管组织内形成小块,从而可能引起晚期的不良反应。如果采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材料,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晚期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开发一种理想的支架系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可降解的低致炎性聚合物材料以及高效的药物控释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研究的增多及临床应用不断扩大,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且在预防再狭窄中较裸支架具有独特应用价值.目的:阐述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支架的涂层材料、类型与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及与宿主的相容性.方法:作者以"冠脉支架,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Medline 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7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的确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项重要突破,使介入心脏病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各种药物涂层支架所含药物或含量不同,其作用机制不同,而且药物释放的速率也不同,所以药物涂层支架临床应用后的效用和安全性需要由严谨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现今药物支架的载体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人体腐蚀,材料本身会老化、脱落,在血管组织内形成小块,从而可能引起晚期的不良反应.如果采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材料,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晚期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开发一种理想的支架系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可降解的低致炎性聚合物材料以及高效的药物控释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物球囊与再次支架植入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104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支架植入组和药物球囊组各52例。支架植入组采用再次支架植入治疗,药物球囊组采用药物球囊治疗。对比两组狭窄血管最小径、靶血管狭窄程度、即刻弹性回缩率、管腔丢失量、再狭窄发生率。结果:药物球囊组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于支架植入组(P<0.05);术后12、24周药物球囊组狭窄血管最小径较支架植入组短,靶血管狭窄程度较支架植入组低(P<0.05);药物球囊组术后3个月、1年管腔丢量失较支架植入组低,且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较支架植入组低(P<0.05)。结论:与再次支架植入治疗比较,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采用药物球囊治疗能降低即刻弹性回缩率,缩短狭窄血管最小径,改善靶血管狭窄程度,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ASO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踝肱指数(ABI)指数,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靶血管通畅率及管腔丢失情况。结果 术后6 h、1 d时,两组NO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1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ABI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管腔丢失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7例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33例和无再狭窄组124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再狭窄组33例,糖尿病18例(54.5%),术后反复心绞痛26例(78.8%);无再狭窄组124例,糖尿病31例(25.0%),术后反复心绞痛72例(5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P<0.01;χ2=4.77,P=0.03).2组慢性完全闭塞分别为11例(19.3%)、12例(7.6%),分叉病变12例(21.1%)、16例(10.2%),弥漫病变15例(26.3%)、19例(1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4.34、6.32,P均<0.05).再狭窄组植入支架57枚,无再狭窄组植入157枚.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后反复心绞痛、慢性完全闭塞、分叉病变、弥漫病变和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OR分别为3.52、2.59、3.05、3.14、3.08、0.93,95%CI分别为1.56~7.90,1.02~6.59,1.11~8.36,1.30~7.59,1.34~7.05,0.88~0.98,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糖尿病史、术后反复发生心绞痛、慢性完全闭塞、分叉病变、弥漫病变及支架长度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in-stent restenosis (ISR) after coronary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seven patients including 118 males and 39 females,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stenosis group (33 patients) and non-restenosis group ( 124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angiographic results. The associations of ISR with clinical and coronary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univi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In the restenosis group,there were 18 cases of diabetes mellitus ( 54. 5% ), 26 cases of frequency angina ( 78. 8% ),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31 cases of diabetes (25.0%) and 72 case of frequent angina (58. 1% ) in the non-restenosis group (χ2 = 10. 60, P < 0. 01, χ2 = 4. 77, P = 0. 03 for diabetes mellitus and frequent angina,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non-restenosis group, the occurrence rates of chronic total occasion, bifurcatus lesions, diffuse lesions were significandy higher in the restenosis group ( 19. 3% vs 7. 6% χ2 =5.92,21.1% vs 10. 2% χ2 =4. 34,26. 3%vs 12. 1% χ2 =6. 32,Ps <0. 05). Fifty-seven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estenosis group,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seven into the non-restenosis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 frequent angina,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esions, bifurcatus lesions, diffuse lesions, stent length and diameter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 OR value were 3.52,2. 59,3.05,3. 14,3.08,0. 93,95% CI were 1.56 - 7.90,1.02 - 6. 59,1.11 - 8. 36,1.30 - 7.59,1.34 - 7.05,0. 88 - 0. 98 respectively, Ps < 0. 05 ). Conclusion After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diabetes mellitus, chronic total occasion lesions, frequent angina, diffuse lesions, bifurcatus lesions and stent length and diameter are associated with follow-up reste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