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8例,均行直肠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切除物送病理检查,术前所有患者均行MRI-DWI检查。比较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淋巴结短径、长径、扩散系数(ADC)值。绘制ROC曲线,分析淋巴结短径、长径、ADC值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88例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9例(67.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29例(32.95%);转移组患者淋巴结短径、长径高于未转移组,ADC值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长径及ADC值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均0.7,淋巴结短径、长径及ADC值在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均具有较高价值,当达到最佳阈值时,可达到最佳预测价值。结论 MRI-DWI对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价值,其ADC值可为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对胃癌所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分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胃癌并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90例,其中发生于胃底部、胃体部及胃窦部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检查,将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进行CT诊断并分别进行分组及分期诊断,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Kappa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于各部位胃癌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中分组诊断的评估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N分期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一致性好。结论:1.MSCT对胃癌所致的淋巴结转移评估方面,分组诊断优于传统分期方法。2.分组诊断可以降低非淋巴回流区域淋巴结和发生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漏诊率。3.分组诊断可在术前为临床手术的评估及展开做出重要的指引,使得临床医生在手术中对淋巴结进行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64-MSCT)与超声造影(CEUS)技术联合对肾细胞癌(RCC)患者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诊治的RCC患者64例,均行64-MSCT、CEUS检查,并以手术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比较MSCT、CEUS单一与联合诊断临床分期准确率。结果:MSCT与CEUS联合对手术病理分期中I期、Ⅱ期诊断准确率均较单一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与CEUS联合对手术病理分期中Ⅲ期、Ⅳ期诊断准确率与单一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MSCT与CEUS技术联合诊断可提高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尤其是肿瘤低分期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转移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胃癌患者PET/CT的影像学资料,并与胃镜的细胞学检查,手术病理检查和临床表现做比较,所有病例均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80例胃癌患者中,PET/CT显示43例有淋巴结高摄取(SUV>2.5),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2年证实42例为淋巴结转移;l例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PET/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7.4%,准确性98.8%.80例患者中,PET/CT提示远处器官转移12例(部分患者有多器官转移),其中肝转移5例,胰腺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肠系膜及子宫附件转移各2例,PET/CT对胃癌远处器官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100%,准确性98.8%.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胃癌转移灶的诊断及胃癌的分期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与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手术病理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病理分期N0-N3b的准确度依次为71.43%,60.00%,84.62%,75.00%,28.57%,总准确度为67.50%。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长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强化程度为(48.39±5.77) HU,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30.17±5.7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明显较高,可准确判断胃癌的病理分期,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三维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永嘉县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68例怀疑胃癌的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螺旋CT、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68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胃癌的患者52例,螺旋CT发现50例,胃镜发现49例,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螺旋CT诊断胃癌的准确率为94.12%,敏感性为94.23%,特异性为93.7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可显示胃癌的大小、形态、范围,判定有无周围浸润、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诊断准确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8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癌患者及其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长径、短径、短径/长径,以及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值。对比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CT扫描与术后病理N分期的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术中取出淋巴结574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401枚,非转移性淋巴结173枚。转移性淋巴结短径、短径/长径,以及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值均大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符合率为84.15%(69/82),特异度为81.25%(13/16),灵敏度为84.85%(56/66),与术后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病理N分期比较,CT诊断N0期准确率为79.41%(27/34),N1期准确率为75.00%(6/8),N2期准确率为76.92%(10/13),N3a期准确率为81.25%(13/16),N3b期准确率为72.72%(8/11),总准确率为78.05%(64/82)。结论:64排螺旋CT应用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检查中,特异度、灵敏度及N分期诊断准确率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MSCT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我院间质性肺疾病患者87例作研究对象,均行X线及64-MSCT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符合率。结果:64-MSCT检测磨砂玻璃样改变、结节或小片状影、网格状影、蜂窝肺、混合影影像学表现准确率高于X线检测(P0.05);64-MSCT检出85例,未检出2例;X线检出62例,未检出25例。两种检测方法符合率对比,64-MSCT检测为97.70%(85/87),高于X线检测71.26%(62/87,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64-MSCT影像学表现明显,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及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71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均行128层螺旋CT检查,检查后1w内行胃癌手术或腹腔探查术,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本组71例中CT三期增强扫描5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8例,误诊3例;19例淋巴结无转移,正确诊断11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6.0%(49/57),特异度78.6%(11/14),诊断符合率为84.5%(60/71)。对两种检验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CT三期扫描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率由N0~N3b分别为72.7%(8/11)、64.3%(9/14)、86.4%(19/22)、71.4%(10/14)及25.0%(2/8),总准确率为67.6%(48/71)。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费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并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图像特征.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低剂量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64-MSCT)检查对早期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早期肺癌患者,均进行64-MSCT和普通CT检查,对比分析不同征象、不同大小、不同时期早期肺癌的诊断。结果:低剂量64-MSCT与普通CT扫描在钙化灶、分叶征、坏死、空泡征等征象早期肺癌的诊断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 0. 05);低剂量64-MSCT与普通CT扫描对不同大小早期肺癌的诊断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低剂量64-MSCT与普通CT扫描对不同时期对早期肺癌的确诊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低剂量64-MSCT对早期肺癌不同征象、不同大小、不同时期的诊断与普通CT效果相当,且有利于减少辐射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低剂量64层螺旋CT成像(64-MSCT)在结肠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46例确诊或高度可以结肠癌病人进行结肠充气64-MSCT检查,通过得出的图像来诊断结肠癌,计算检查准确率,同时46例患者应用气钡双对比造影以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将扫描获得的结果通过图像重建的方法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的MPR-CTVE融合图像与肠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6例中,全部诊断经病理和手术确认为结肠癌,低剂量64-MSCT结果全部诊断为结肠癌,诊断敏感度为100%(46/46),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的敏感度为80.43%(39/46),肠镜的准确率为86.96%(40/46);低剂量64-MSCT对于结肠癌分期准确度为A期57.1%(4/7)B期87.5%(14/16)C期76.5%(13/17)D期90.9%(10/11)。结论低剂量64-MSCT是一种安全、高效、无创、全面的确诊结肠癌的诊断方式,可作为结肠癌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赵利琴 《临床医学》2014,(3):99-100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滑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检查,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16例,胃窦部57例,弥漫型20例,体部23例;胃壁增厚情况:局限性98例,广泛性18例;进展期胃癌94例,早期胃癌22例;远处脏器转移14例;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1例。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及胃镜结果均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明显提高胃癌的检出准确率,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胃癌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肿瘤相关糖蛋白72-4(CA72-4)联合检测40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pN0)周围淋巴结442枚。结果40例胃癌患者中9例有淋巴结微转移(22.5%)。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T3患者微转移阳性率高于pT1和pT2患者(P<0.05)。胃癌患者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44.4%)明显低于无转移者(93.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27-2428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64-MSCT)平扫对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3例疑似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64-MSCT平扫。统计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93例疑似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确诊70例阳性,超声确诊57例阳性,64-MSCT平扫确诊68例阳性。64-MSCT平扫诊断准确率(96.77%)、敏感度(97.14%)高于超声(82.79%、81.43%),(P<0.05),64-MSCT平扫诊断特异度(95.65%)与超声(86.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MSCT平扫用于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具有重复性好、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彩超下甲状腺内钙化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疑似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其甲状腺内钙化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彩超下甲状腺内微小钙化为阳性,分析彩超对乳头状甲状腺癌诊断效能。结果:经病理组织诊断,102例患者中37例阳性,65例阴性;彩超共检出95例存在甲状腺内钙化病灶,其中微小钙化检出39例,粗大钙化检出56例,诊断准确率为86.27%(88/102)、灵敏度83.78%(31/37)、特异度87.69%(57/65),Kappa=0.707,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强;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7例阳性病例中,14例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经彩超检查,14例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检出微小钙化,23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微小钙化检出率为73.91%(17/23);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微小钙化检出率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甲状腺内微小钙化为乳头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结果显示其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诊断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淄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高频彩超检查,后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38例,术前对所有患者展开高频彩超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以病理检查结果展开分组,观察组为20例存在腋窝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方法选择并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胃癌病人,采用病理检测方法检测患者的胃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再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患者的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出血流量(blood flow, BF),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TT、PS水平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BF水平小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TT、PS、BF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分别为0.753、0.696、0.753,三项联合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为0.789,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准确性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检查对胃癌分期的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4例胃癌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检查。结果:腹腔镜T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2.9%,术前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64.3%。腹腔镜分期显著优于临床分期P〈0.05。在14例术前临床分期均未发现腹膜转移的病例中,腹腔镜探查发现有腹膜转移(P1-P3)者4例,腹腔镜对腹膜转移的评估显著优于临床分期P〈0.05。结论:腹腔镜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的一种补充,能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期,有助于手术决策制定及估计治疗结果与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腹膜种植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时未发生腹膜种植的胃癌患者有53例,术中收集患者的腹腔灌洗液进行脱落细胞学的检查,术后解剖标本,记录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情况。结果该53例患者术后2年内有40例发生了腹膜种植。结论胃癌发生腹膜种植与腹腔脱落癌细胞、腹腔淋巴结有转移、Bromann分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