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说话瓣膜结合赋能呼吸训练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2019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33例按拔管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在患者具备拔管指征后按传统方法先堵管再拔管;观察组在患者没有达到拔管指征前,但达到试堵管指征时即让患者佩戴说话瓣膜,并辅以赋能呼吸康复训练,达到拔管指征后直接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的呼吸困难发生率、血氧饱和度、重新置管例数及气切套管带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后未发生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为(96.706±2.995)%,气切套管带管时间为(18.765±6.495)d;对照组患者拔管后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5%,血氧饱和度为(93.563±4.381)%,气切套管带管时间为(28.875±8.81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重新置管例数为0,对照组为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进程中应用说话瓣膜并行赋能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气管切开患者的带管时间,减少套管拔除对患者呼吸的影响,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3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前,应用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进行堵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堵管材料(用棉签外缠绕胶布后消毒)进行直接堵管。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拔管的例数和平均气管切开带管天数。结果观察组成功拔管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的平均带管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前的堵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经气管压力(TTP)对重症气管切开(简称气切)患者说话瓣膜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佩戴说话瓣膜的50例气切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时长是否≥30 min将其分为耐受组和非耐受组。检测2组患者平静呼吸、用力呼气及发音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营养状况、气切套管拔管率、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IOE组(65例)和鼻胃管管饲(NGT)组(61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吞咽训练、肺功能训练等);IOE组、NGT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IOE或NGT营养支持。于入科时、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具体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身高指数(CHI)、气切套管拔管率及带管时间、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治疗4周后IOE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气切套管拔管率(90.76%)和带管时间[(15.96±3.86)d]、CPIS评分[(3.00±1.69)分]、NIHSS评分[(11.86±4.08)分]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均明显优于NGT组水平(P<0.05)。 结论 IOE营养支持较NGT营养支持能更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尽早安全地拔除气切套管,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持续植物状态(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相关因素,为PVS患者尽早拔除气切管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是否成功拔除气切管将其分为拔管组和拔管困难组。采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拔管组与拔管困难组在年龄、专业护理、营养方式、吞咽功能、是否低蛋白血症及带管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颅脑损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否气管结构异常、是否肺部感染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方式、吞咽功能、带管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专职陪护、年龄均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作为营养方式、有专职陪护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保护因素;吞咽障碍、带管时间>30 d、肺部感染、年龄较大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对于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待其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IOE营养支持、吞咽功能训练及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总结1例脊髓肿瘤术后气管切开难脱呼吸机患者行渐进呼吸康复训练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为呼吸机辅助呼吸、说话瓣膜训练、间歇气管切开堵管训练、加温湿化气道的渐进呼吸训练,帮助患者脱呼吸机成功,由重症康复病房转至脊髓损伤康复病房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指征及延迟、失败的原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3例气管切开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采用自行制定的拔管指征指导选择拔管时机,并分析拔管延迟和失败的原因。结果患者氧合情况、咳痰能力及吞咽能力恢复正常,肺部感染控制,喉镜和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明显气道狭窄,视为拔管指征。54例(85.7%)在伤后3个月内一次性拔管成功,拔管距气管切开时间平均43.2 d。7例拔管延迟,原因包括反复肺部感染3例,气管套管远端肉芽组织增生2例,颈前路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致饮水呛咳及心理因素各1例。2例拔管失败,其中1例重新插管最终带管出院,另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本研究制定的拔管指征可较安全的指导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选择拔管时机。反复肺部感染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软化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临床效果比较,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的可行性。方法:把气管切开后的患者按住院号末位数为单或双随机分为一次性拔管组和试堵管后拔管组,在拔管适应症下给予一次性拔管或试堵管后拔管,观察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记录拔管和试堵管过程及天数。结果:一次性拔管全部成功,拔管后无明显的不适和呼吸困难,试堵管组在半堵时对呼吸影响不大,但在全堵时大部分出现明显的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拔管困难,试堵管天数平均4.2天。结论:气管切开的病人有拔管适应症后,一次性拔管符合病人的生理特点,效果好,是可行的,如果试堵管,只能半堵,不宜全堵。  相似文献   

9.
曹云云 《护理与康复》2019,18(12):93-94
总结1例肺癌术后气管切开佩戴说话瓣膜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要点为佩戴说话瓣膜,重建声门下压力,恢复患者言语功能,同时做好坐位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限制液体总入量,加强心理护理。经康复训练和护理,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说话功能,患者住院50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探讨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32例气管切开后长期未能拔除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其气管套管口佩戴说话瓣膜,佩戴1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观察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渗漏、误吸程度的变化,比较其渗漏和误吸的发生率,应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量表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吞咽造影检查发现32例气管切开患者在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81.25%和56.25%,Rosenbek分级全部为异常级别,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比较,26例级别有变化,6例级别无变化。结论:气管切开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能显著降低误吸的程度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的可行性。方法 把气管切开的患者按投币的方式髓机分为一次性拔管组和试堵管后拔管组,在拔管适应症下给予一次性拔管或试堵管后拔管,观察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记录拔管和试堵管过程及天数。结果 一次性拔管全部成功,拔管后无明显的不适和呼吸困难,试堵管组在半堵时对呼吸影响不大,但在全堵时大部分出现明显的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拔管困难,有的在半堵或2/3堵的情况下给以拔管,试堵管天数平均4.8d。结论 气管切开的病人有拔管适应症时,一次性拔管符合病人的生理特点,如果试堵管,只能半堵或2/3堵,不宜全堵。  相似文献   

12.
正气管切开术是通过手术方法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插入气管套管以形成人工气道,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技术~([1])。当患者病情稳定、已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时即可考虑拔管。拔管前须先试行堵管,帮助患者恢复经口鼻呼吸。常用的堵管方法为部分堵管后全堵管~([2])。国外使用的气管套管有配套的堵管器具,如堵管帽、堵管塞等~([3])。但在国内,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气管套管尚无配套的堵管装置,常见的堵管材料有软木塞、橡皮、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一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性化堵管技术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因颅脑疾病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直接拔管技术组20例、常规拔管技术组20例、个性化堵管技术组20例。直接拔管技术组在病人具备拔管指证后直接拔管;常规拔管技术组在病人具备拔管指证后按常规先试堵管24~48h后再拔管;个性化堵管技术组在病人没有达到拔管指证前,但达到试堵管指证时即改变吸氧途径并实施试堵管,应用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实施个性化的堵管流程后再拔管。拔管后对3组病人拔管后的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SpO2)、再次插管率、气管套管带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个性化堵管技术组病人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90%发生率分别为0,5%,带管时间为(15.00±5.27)d;直接拔管技术组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90%发生率分别为30%、50%,带管时间为(29.00±4.10)d;常规拔管技术组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 90%发生率分别为15%、30%,带管时间为(23.00±4.31)d,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堵管技术可有效缩短气管切开病人的带管时间,减少拔管对病人呼吸的影响,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拟行拔管的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给予呼吸康复治疗后,按照是否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分为拔管组和未拔管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拔管前或出院时的意识水平、氧分压、机械通气时间、上气道通畅情况、分泌物管理能力、能否耐受连续佩戴语音阀4h、咳嗽能力、吞咽能力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男性67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99±15.69)岁,拔管组60例和未拔管组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气道通畅(OR 11.882,95%CI 1.181—119.519)、分泌物管理良好(OR11.512,95%CI 1.866—71.021)、能耐受4h语音阀佩戴(OR 49.217,95%CI 5.040—480.594)、PCF>100L/min(OR11.527,95%CI 1.053—126.12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气...  相似文献   

16.
彭玉玲  黄丽君 《天津护理》2010,18(5):293-293
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通常需要先试行堵管,观察24~48h无呼吸困难可拔管,但现有的气管套管都没有配套的堵管用具,给临床带来不便。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利用气管切开患者本人的一次性胃管帽制成简易气切堵管装置,经临床试用1年,已在75例患者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抗感染、物理因子治疗、针灸及运动干预等,观察组患者入科评估后采用IOE管进行间歇置管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入科后采用鼻胃管管饲法(NGT)进行营养支持。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气切套管拔管时间和拔管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19.69±12.85)g/L、(40.30±3.43)g/L和(234.88±46.31)mg/L]及体重指数[(20.71±2.38)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气切套管拔管率(87%)、气切套管保留时间[(16.93±3.64)d]及GCS评分[(8.65±1.9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IOE较NGT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营养状况及意识水平,有助于尽早拔除气切套管及抑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帽在胆道术后带管出院患者T管堵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6月-2009年9月行胆道手术后带T管出院的患者109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帽进行T管堵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夹闭堵管,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T管意外拔管和脱出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1例T管意外拔管或脱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帽用于胆道术后带管出院患者T管堵管方法简单、安全,符合无菌要求,患者舒适度增加,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气管切开佩戴气管套或者T管的病人在拔管前都要进行堵管训练.堵管后的病人常因剧烈咳嗽而使管塞脱出、污染甚至丢失,或者因管塞过紧、塞入过深而不易拔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渐进性堵管在长期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气管切开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全堵管.观察组采用渐进性堵管,通过更换3次不同内径的空心管,最后全堵管直至拔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和咳出堵管材料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低,堵管材料咳出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渐进性堵管在长期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中应用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