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ThomasWillis1679年首次描述并于本世纪50年代定义的,被描述为突然起病的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TIA即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又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所以研究它的病因、发病机制、预后,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治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1 病因及发病机制11 微栓塞学说 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栓子由血小板、胆固醇结晶、纤维素、白细胞所组成,阻塞脑动…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微栓子学说、血流变学说、血管痉挛学说。最值得重视的是其有演变成脑梗死的可能性。脑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凝血和抗凝血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观察TIA患者组织因子(T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发作,临床常见。它的一些常见病因已为临床医师所熟悉,但临床上一些特殊病因引发的TIA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了误诊的发生。TIA少见病因包括低血糖、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动脉夹层等。现就这些病因导致TIA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与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传统观念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 chemicattack ,TIA)定义为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2 4小时以内症状、体征完全缓解 ,不留后遗。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人们对上述观念已经提出质疑和挑战。实际上 ,大多数TIA仅持续 5~ 15分钟 ,因此只导致轻微的脑部损伤 ,而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但当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时 (>1小时 ) ,尽管在 2 4小时之内可以完全缓解 ,但影像学上多出现梗死灶。即所谓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 (cere bralinfar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脑心通胶囊加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8周.主要观察6个月内TIA发作例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6个月内随访TIA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及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TIA疗效优于单独运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4年9月本院的26例伴有TIA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随机对26例无TIA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治愈率为80.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8例,无变化4例,治愈率为53.84%。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I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栓子学说及脑血管痉挛有关。TIA诱导神经组织产生缺血耐受即缺血预处理,使大脑通过内源性或血管保护机制以对抗脑梗塞后的严重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A_TIA)患者血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级常见因素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32例VBATIA患者的血浆OXLDL浓度。结果:患者DXLDL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值,OXLDL浓度与年龄呈等级负相关,而与常用脂代谢指标关系不大。结论:OXLDL可能是VBA_TIAS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在VBA-TI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指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相应部位神经功能障碍不超过24h即恢复,不留后遗症者,但具反复发作易形成脑梗死的特点。我院于2000年以来对288例TIA发作病人进行了早期预防性治疗,对防止脑梗死发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路路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路路通20ml加5%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250ml,每天1次静点,14天为1疗程。结果:总治愈率92.1%。结论:路路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肯定,适合社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卒中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TIA发生卒中在第1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之多。TIA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微栓了学说,而微栓予主要来源于动脉硬化(AS)的斑块。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他汀类约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重要的独立于调脂的多重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TIA患者入院后经抗凝、活血化瘀及降纤等治疗.停止发作,好转出院;4例患者由急性期发展为脑梗死.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查找治疗诱发TIA的病症,对症治疗,以防止复发,可有效推迟或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治。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进行诊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经3d治疗,52例症状得以控制,6例未完全控制的患者经MRI结合CT再次检查证实存在高度颈内动脉狭窄,手术切除动脉内膜得以控制。结论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和症状,因此治疗中应积极消除各类病因、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TIA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h.结论: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减少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观察、用药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理解能力不同,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健康干预。结果: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对TIA患者及时准确给予药物﹙抗凝药﹑降纤、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并对其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及护理措施,对早期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界限应该改为1小时,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内科)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主要为颈内-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动脉分布脑组织暂时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脑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为发病快、历时短、在24小时以内可以完全恢复,多次发作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大中风)即短暂脑缺血的反复发作常常是严重脑梗塞的警报,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大中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CT、MRI等技术的应用,使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很高,其治疗十分复杂和困难。临床上最常见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至今尚无一种公认,且普遍适用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应用脉栓通对TIA的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为住院患者,男19例,女15例。有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2例。发病到住院时间3~48h,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1.2治疗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