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mm)36例,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图像对比分析。结果MP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图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性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及多层面重建法重建,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病灶主要征象的显示率。结果 50例多层面重建图像清晰,与横断位薄层图像比较,对病灶深分叶、短毛刺、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图像在经过多层面重建法处理后,定位准确,显影清楚,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与炎性结节多排螺旋CT(MSCT)影像征像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检查,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周围型肺癌与炎性结节病例48例,对照分析病灶MSCT征象。结果周围型肺癌26例,其中腺癌21例,鳞癌4例,类癌1例;炎性结节22例,其中炎症或局灶性机化性肺炎16例,结核4例,隐球菌感染2例。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分叶征、空泡征、密度不均匀、细支气管充气征、细小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棘状突起出现率均高于炎性结节,其中分叶征、空泡征出现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球菌感染2例均出现晕征。结论分叶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棘状突起和胸膜凹陷征可一定程度上提示周围型肺癌,晕征对隐球菌感染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这些征象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防城港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分期和临床分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患者螺旋CT征象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SSD在分叶征,胸膜凹陷征两方面阳性率高于横断面薄层检出率,进一步印证了SSD在三维形态方面的优势,尤其是SSD对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显示最好.结论 螺旋CT诊断肺癌临床价值较高,为手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SCT)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结果30例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结论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 mm)36例。全部行MSCT扫描,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扫描对比分析。结果MPR在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中的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扫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对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之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CT与病理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分叶、棘状突起、空气支气管征、血管连接及胸膜凹陷等征象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认为外围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复杂多变,重视窗口技术,充分显示病灶细节,认准病理征象,综合分析诊断,可提高对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笔者提出以病灶直径分组分析,可缩小外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56层CT扫描后,重建技术对肺内局限性磨砂玻璃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256层CT检查所检出的最大直径≤3.0cm的f GGO患者57例,用多方位高分辨率重建的方法观察病变内支气管的改变,将f GGO内支气管改变分为2型:Ⅰ型:支气管在病灶中截断、变尖消失;Ⅱ型:支气管在病变中走行、扭曲、粗细不均,或走行正常。分别用轴位、多方位(包括横断位、多平面重建等)观察57例患者的支气管的改变。再测量病灶三维比例,并观察病灶周围是否存在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其在肺癌和非肿瘤性病变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横断位完整显示病变内支气管异常11个,其中支气管截断、消失(I型)5个,支气管穿行其中(Ⅱ型)6个。多方位显示病变内支气管异常及走行正常57个,其中支气管截断、消失16个,支气管穿行其中41个。两种显示方法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P<0.01)。以CT上Ⅰ型支气管表现定为诊断肺癌的依据,结果为恶性16个,与病理和随访结果对照,CT诊断为恶性结果中,正确16个,诊断正确率100%(16/16),但未检出者26例,假阴性率高。以Ⅰ型、Ⅱ型支气管表现定为诊断肺癌的依据,结果为恶性57个,与病理和随访结果对照,诊断为恶性结果中,正确42个,错误15个。诊断恶性病变正确率73.7%(42/57),但敏感性、特异性较低。肺癌组、非肿瘤性病变组的三维比率分别为(1.20±0.18),(1.5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非肿瘤性病变组的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比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方位重建方法,有利于显示f GGO内支气管的改变,观察是否有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准确测量其三维比例,有助于判断f GGO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刘彬  荣阳 《中国当代医药》2013,(6):120-120,122
目的对不同时期的周围型肺癌x线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早期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有较完整x线随访资料的26例周围型肺癌,总结其早期征象。结果早期征象表现为肺内单发结状病灶,平均直径为15mm,中等密度;病灶内部构造:早期可见空泡征,进展期可见细小钙化病灶,空洞则多见于进展期;边缘情况:毛刺、分叶征、兔耳征及胸膜萎缩征等,进展期明显多于早期。结论直径15mm以内,边缘有毛刺、分叶征及胸膜萎陷征等,瘤内有空泡征,无论临床有无症状,均提示早期周同型肺癌。  相似文献   

10.
相丽  陆启芳  郑穗生 《安徽医药》2016,37(2):163-16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SCT对7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常规扫描,并将所得数据经过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各种征象,对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与鳞癌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瘤体直径、棘突征、深分叶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在腺癌和鳞癌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对肺癌的初步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常见孤立结节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经螺旋CT扫描、临床观察、回访、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结节196例,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及部分HRCT扫描,增强扫描,三维重建,通过不同角度观察这些孤立结节的解剖细节、形态变化及肿块的强化程度、血管显影情况等并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其中29例有DSA对照。结果:196例各自均有自己的主要特征显示,最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依次为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最能提示为结核的依次为空洞、卫星灶、钙化、胸膜凹陷征,最能提示错构瘤的依次为脂肪、边缘清楚及钙化,最能提示炎性假瘤的征象依次为粗大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吸收期病灶的形态变化,转移瘤、类癌、肺隔离症、霉菌性肺炎结节等,均有各自的CT征象。结论:肺部孤立结节各自均有自己的特征性CT表现,对螺旋CT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不易鉴别者应活检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胸部病变患者常规CT和HRCT图像。结果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检查:胸膜下陷、肺内小结节影、肺内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增厚及蜂窝状改变等常规CT无法显示征象;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HRCT检查:边界不清低密度区、轨道征、肺大泡及印戒征等常规CT无法显示的征象;周围型肺癌HRCT检查显示: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良性结节HRCT显示:灶周肺气肿、晕征。结论 HRCT可提高胸部病变的诊断率,可作为常规胸部CT的补充及进一步无创性检查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颅脑CT、MRI表现。急性期(发病<1周)11例,亚急性期(发病12周)6例,慢性期(发病>2周)4例。4例位于上矢状窦,6例位于上矢状窦并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3例位于上矢状窦并横窦乙状窦,4例位于横窦并乙状窦血栓,2例位于下矢状窦,1例位于海绵窦,1例位于大脑上静脉并吻合静脉。结果 CT平扫18例,9例出现上矢状窦或窦汇高密度三角征,4例伴随横窦、乙状窦半月形高密度征,12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增强CT静脉造影(CTV)18例,全部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即静脉窦内充盈缺损。MRI检查15例,9例于T2WI和FLAIR序列上出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被混杂信号影所代替,7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并血管源性水肿;15例MRV显示静脉窦血栓12例,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狭窄或充盈缺损区。结论 CT与MRI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方法,CT静脉造影(CTV)、MR静脉造影(MRV),多能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使该病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经病理及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中央型肺癌患者35例,周围型肺癌20例患者,均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并与薄层横断图像进行对比。结果中央型肺癌(35例)显示:管内型10例,管壁型7例,管外型18例。位置为各肺门均有显示。周围型肺癌(20例)显示:分叶征15例,血管集束征8例,胸膜凹陷征12例,毛刺征13例,空泡征9例,空洞型肺癌3例,各个肺叶均有发病。结论中央型肺癌:MPR可精确测量病灶的横径及纵径,显示壁内和壁外肿瘤情况,病变轮廓及气管狭窄程度的空间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周围型肺癌:MP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明显优于横轴位CT,对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有优势。对毛刺征、空洞型肺癌变化不大,显示病灶与支气管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后处理方式.方法 2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S4-5及S~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包括椎弓根层面的轴位扫描均能显示峡部裂和其他伴发表现,包括椎管增大或变窄、侧隐窝狭窄、双边征、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MPR、MIP斜矢状面重建能直观显示峡部裂的典型表现一猎狗项圈征,正中矢状面重建能显示椎体滑脱.结论 对常规椎间盘扫描采用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的方法,对于轴位扫描发现或可疑峡部裂的患者再做相应椎体螺旋扫描,行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多平面斜矢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是腰腿痛患者CT检查的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外围型肺癌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震  钱云铉 《江苏医药》1994,20(1):24-25
本文通过68例外围型肺癌(其中30例有细胞学)CT影像的分析,认为外围型肺癌有下列征像:分叶征;棘突征;小结节征;毛刺状边缘;裂隙征和小空泡征;空洞;条索征;钙化;彗星征;兔耳征;叶间裂、大血管、大支气管移位征等。结合文献复习阐明了产生这些征象的病理基础,并探讨了这些征象在外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病灶大小与病期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 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结果结节状磨玻璃样改变(14例),细支气管充气征及空泡征(10例),胸膜凹陷征(8例)。结论 CT发现孤立结节影中出现上述表现,尤其有部分实变性磨玻璃样改变及细支气管充气征时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有特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优势及临床筛查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16例支架置入者显示内支架22只;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3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1处,冠状动脉混合性斑块53处,冠状动脉瘤状扩张31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较高价值,是疑有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探讨SD大鼠肝移植W256肿瘤模型的磁共振影像、血管造影征象及相关病理学表现,探索影像学手段在肿瘤研究上的价值。实验采用移植W256瘤块的方法制作20只SD大鼠肝肿瘤模型,移植术后14 d磁共振(MRI)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质子加权像(DWI)、增强T1加权像(CE-T1WI)、磁共振灌注成像(T2*PWI)肿瘤形态及功能特征,处死后并做微血管造影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MRI检查显示大鼠肝内均可见孤立性结节状肿瘤,肿瘤平均体积为(3 288±516)mm3。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CE-T1WI病灶信号不均匀增强,中心有无强化区域,T2*PWI显示瘤内血供不及肝脏丰富,分布不均。微血管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数量和形态分布异常。MRI和微血管造影与病理所见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故磁共振结合血管造影是评价肿瘤动物模型及进行肿瘤研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