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09年我国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美国IslwebofScience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00-2009年间SCIE收录的有关我国血吸虫病和血吸虫学方面的文献,分别对不同机构、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h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009年间我国发表血吸虫病和血吸虫相关文献527篇,分布于100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学科分布为寄生虫学,热带医学,公共、环境和职业卫生学.免疫学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0-2009年我国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国家、机构、作者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及h指数,仍然存在差距。结论近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领域研究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血防工作者需进一步提高血防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1998~2008年血吸虫病研究的发展状况。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分别从有关血吸虫病研究的不同国家、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和载文期刊的分布情况等分析1998~2008年国际和国内的研究热点。 结果 年度间文献发表量变化不大,美国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中国近年来的研究产出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血吸虫病疫苗和药物开发,及导致疾病的免疫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是国际上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日本血吸虫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日本血吸虫疫苗和药物、致病机制和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则是我国近几年的热点研究方向。 结论 中国在血吸虫病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相关文献的定量分析,系统描述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进程中防治策略的发展状况及演变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制订更适宜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与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收集历年出版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总结每一阶段出现的新方法对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影响. 结果 文献分析显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侧重于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钉螺的生态分布以及灭螺方法和药物的研究;第二阶段(1979-2003)侧重在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以及流行规律、家畜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第三阶段(2004 201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以及防治策略的转变、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在现场的防治效果. 结论 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新方法的出现,对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我国下一步达到传播阻断乃至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三峡工程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研究情况。 方法  从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Med检索1950~2015年有关三峡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文献,运用信息分析管理软件从发文量、发文机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第一作者分布、期刊分布以及关键词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结果  1987~2015年共有175篇相关文献纳入分析(1987年之前未检索到相关文献),涉及59家机构、123位作者、67种期刊。发文时间呈现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10年。文献产出排前三位的机构分别是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篇)、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15篇)和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10篇),三家机构文献产出占总文献数的31%。发文前五位的作者分别是吴**、汪**、罗**、何**、张**。《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医学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五种期刊载文量超过全部文献的一半,在该领域的文献传播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研究内容上,三峡工程对大坝下游血吸虫病的流行影响和对库区的潜在流行影响研究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交替成为研究重点。 结论  三峡工程对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该工程建设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研究可能会再次成为新一轮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09年1—10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异位血吸虫病、抗血吸虫药物及灭螺药物、媒介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09年1—10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10年7月-2010年12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以及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疫苗、分子生物学和抗血吸虫药物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对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产出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方法 方法 在中国知网 (CNKI)、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 (VIP)、 PubMed、 Web of Science、 BIOSIS和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以传染源控制为 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文献, 并进行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 结果 2004?01?01至2014?09?30共发表94篇有关以 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其中中文文献78篇, 占82.98%; 英文文献16篇, 占17.02%。中文文献共发表 在21种期刊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发表论文最多, 占全部文献的37.23%; 16篇英文文献发表在12种英文期刊上, 其中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刊载论文最多, 为3篇。94篇文献著者隶属于37家机构, 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16篇)、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12篇)、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 (9篇) 发文量居前3位; 94篇文献共有157位署名作者, 其中汪**、 周**、 张**发文量居前3位。 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策略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实施, 应加大经验总结, 并积极向国际上宣传已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09年11月-2010年6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分子遗传学、血吸虫病超声诊断、血吸虫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血吸虫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抗血吸虫药物等。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研究在2007年成果丰硕,通过PubMed以schistosome.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a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007年相关文献518篇,其中综述49篇.寻求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血吸虫病的治疗在寻求新靶标的同时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和对象;血吸虫分子生物学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基因研究转向了糖组学等后基因组领域;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则关注与代谢有关的分子,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研究在动物及人群水平均有新的报道.此外,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以及疾病负担评估显示,控制血吸虫病仍是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2005-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血吸虫病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分析血吸虫病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动态。方法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SIS系统,筛选2005-2016年血吸虫病学研究领域的资助课题,统计分析资助数量、金额、类别、机构、学科的分布情况,并借助网络图谱,展现研究主题进展。结果 2005-2016年血吸虫病研究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8项,共计7 605万元。获资助的项目以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为,获资助机构以科研院所和医学类高校为主,主要资助方向为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兽医学和医学免疫学。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血吸虫病的资助有下降趋势,但获项目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日益渐深,因此需鼓励创新性研究,推动学科交叉,以促进血吸虫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具有抗疟作用,还有抗血吸虫作用,特别是抗血吸虫童虫,在上世纪末已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该文就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毒性、药代动力学、与吡喹酮联合用药和现场人群应用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4.
MicroRNA(niRNA)是一类大小约21~25 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各种病毒体内的非蛋白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是转录后水平的细胞调控因子。miRNA广泛参与真核生物细胞的生长、发育、代谢、凋亡等生理活动。miRNA也广泛参与血吸虫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过程,在血吸虫感染早期,miRNA在血吸虫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就miRNA在血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years, research in respiratory medicine has progressed rapidly in China. This commentary narrates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 supporting the basic research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summariz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China, and addresses the mai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sponsored by the NSFC.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neuroimaging biomarkers (NMBM) in Parkinson disease (PD)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and provide new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ies.Methods:Literature regarding NMBM in PD from 1998 to 2022 was analyzed using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We utilized CiteSpace software (6.1R2) for bibliometric analyses of countries/institutions/authors, keywords, keyword bursts, references, and their clusters.Results:A total of 339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with a continually increasing annual trend. The most productive country and collaboration was the United States. The top research hotspot is PD cognitive disorder. NMBM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imaging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D. The trends in this field include research on T1 weighted struct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cordance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 PD cognitive disorder, and neuroimaging features of Lewy body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Conclusion:The development of NMBM in PD will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by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emphasiz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